李小龍
(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羅江鄉中心小學 江西贛州 342301)
淺談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效率的策略
李小龍
(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羅江鄉中心小學 江西贛州 342301)
語文綜合性學習主要表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也是溝通課堂內外聯系、溝通學生與自然社會的聯系、溝通語文與各學科之間聯系的紐帶,是貫穿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之中的基于文本又超文本的語文學習活動,具有極強的開放性。
培養興趣 課內外結合
與課程改革之前的教材相比較,新的小學語文課程在課目標、課內容、結構上的一個重要變化,是提出了綜合性學習。它重在學科內外的聯系、重在學習過程。注重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能較好地整合知識與能力,尤其在利于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感受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組織策劃能力、互助互助的團隊精神等。在教學活動中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1]
綜合性學習的目標要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設計的活動應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結合。因此在選擇主題時,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去拓展、去搜集、去歸納。其次在搜集資料主題設計的同時,應提供資源導航,引導學生索取相關資料,防止學生迷失在海量的信息資源之中,引導學生迅速地有目的地尋找到某些資料,使學生能很快地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這也是保護學生興趣的重要途徑。另外,要引導學生采用靈活多樣的搜集資料的方法和步驟,避免機械性地學習流程,應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搜集資料的方法,幫助自己解決實際問題。[2]
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其目的在于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用課堂教給的閱讀方法去讀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外書,既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可以豐富學生的見聞。相應的,課內知識可以在課外得到延伸,同樣,課外所得也可以與課堂相融合。如引導學生堅持閱讀報紙,看新聞聯播等,教師以開放的眼光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利用現代媒體獲取信息,選擇讀物,學習新知。然后可以利用課前幾分鐘時間讓學生交流,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又比較自然地檢查了課外的學習情況,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3]
無論是多么有意思的活動,如果只布置而不去檢查,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失去搜集資料的興趣。因此,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要重視檢查和評價。在每次搜集資料之后,要鼓勵各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全班匯報,如成果展示、情境表演。教師還應組織學生用辦手抄報、寫簡單的調查報告、寫建議書等形式,深化學習活動,總結學習成果。此外,要引導學生對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的表現,作出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評價重在激勵,可從態度與參與情況、合作精神、學習成果的水平等方面進行評價。教師還要針對一些共性的問題加強指導,同時注意對個別學習困難的小組給予具體幫助,使全班搜集資料的水平發展得比較平衡。[4]
為了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搜集資料的快樂,可以組織學生建立資料本,拿到班上進行評比,從封面的設計到資料內容,要全方位地進行評比,讓學生體驗成功,同時也是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每學期末,可以開展“我知道”知識競賽,來表現自己課內外知識的積累,既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激發了學生對獲取新知識的興趣。讓學生進行創作,可以是自己讀過的篇目的續寫,也可以是對故事的改編,用表演的形式來表達,還可以大膽想像,綜合自己的積累產生新的想法。[5]
總之,只要體現課堂教學、語文課外活動和綜合性學習的完美結合,學生的綜合能力一定會等到長足發展。[6]
[1]王銘. 談小學作文教學理念的轉變[J]. 課程.教材.教法. 2006(11)
[2]孟令全. 略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訓練[J]. 課程.教材.教法. 2006(09)
[3]彭旭升. 遷移在語文學科中的運用[J]. 文學教育(下). 2007(08)
[4]董京霞. 細說小學語文作文教學[J]. 教育藝術. 2009(02)
[5]張興瑜,胡朝兵. 遷移理論及其對教與學的啟示[J]. 湖北教育學院學報. 2007(09)
[6]孫蔓紅. 我國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遷[J]. 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