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澤
(迪慶州維西縣葉枝中心完小 云南迪慶 674600)
論述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
徐志澤
(迪慶州維西縣葉枝中心完小 云南迪慶 674600)
在培養小學生各項能力的過程中,應著重培養小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促進激發學生的大腦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以提升學生探究能力作為培養目標,讓學生真正參與探究過程,在不斷地探究當中挖掘他們的潛能。通過開展各類探究活動能夠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本文主要對小學科學教學現狀中存在的一些缺陷進行分析,并且針對這些問題對如何提高學生探究能力提出相關建議。
小學 科學教學 探究能力 培養
1.學生動手過程中缺乏動腦
小學生的好動是天生的,活潑是他們的本質,一般有機會讓他們動手玩,必定是爭先恐后。在科學教學中,老師的講解過后便到了學生親自動手驗證的時候,在這過程中學生們經過簡單的交流和談論后便開始了實驗操作。而此時的科學教學課其實跟學生的自由活動課差不多,學生注重的是這整個玩耍的過程,并沒有對這整個實驗探究進行認真思考,缺乏一種嚴謹的態度。也許他們并沒有弄清楚實驗探究的目的、過程、現象和結論,僅僅只是參與了動手過程,極少數會去思考弄清實驗的來龍去脈,導致小學科學教學逐漸成為一種走形式的教學,熱鬧的只是學生自己和課堂氛圍,并不是他們的思維探究。[1]
2.課堂上大多數學生都表現為一種圍觀的狀態
大多數實驗探究活動都是以小組的形式進行,進而能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以及讓他們能夠在交流當中解決問題。但實際上并非如此,因為很多學生的性格問題和學習主動的差異性,導致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個別同學完成了全部任務,大多數學生扮演著一種圍觀的角色。極少參與到探究的談論當中,只是默默得在一旁觀看而已,基本上不參與探究活動,這樣無法有效提高所有學生的探究能力。[2]
3.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象征性地帶學生走個過場
很多教師認為小學的科學教學知識象征性的開展探究活動,沒有什么實際上的意義,所以他們為了讓科學探究課能夠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幫學生們畫好了探究路線,課堂上只需要跟著老師設定好的步驟進行試驗便可。在整個探究活動中,從問題的提出、數據的收集、實驗的驗證和實驗結果都是教師安排好的,只需要學生們走個過場,從頭到尾動手操作一遍。表面上學生有參與整個探究,并且完美謝幕,但這只是機械般地進行演練一番罷了。教學的中心從學生自主探究轉移到被動探究,這種灌輸式的科學教學不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并沒有體現出小學生的科學教學的最終目的。
1.創設問題情景,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在科學教學過程中,通過情景教學模式創設問題,與日常生活相聯系,從而引導學生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比如說,下雨天都是先看到閃電才能聽到雷聲,從中可以得出光的傳播速度比聲音的傳播速度快。通過情景的設定形成一個具體的科學探究問題,能夠讓學生能夠留意生活中的小細節,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物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
除此之外,還需要準備利于探究的材料,讓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發現問題,從實驗現象中尋求實驗真理。讓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領下,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從中獲得相關實驗結果,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作為小學科學教學的一名教師,需要具備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的能力,并且使用適量的材料進行實驗探究操作,將整個實驗控制在自己能把握的范圍之內,讓學生能有一個舒適的、安全的探究環境。
2.明確探究目標,使整個探究過程具有彈性
在設定一個探究時,必須明確這個探究的目標,使之成為一個具體的并且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隨便的一個假想就拿來做實驗,這樣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迷茫的心理,并且無從下手。小學生接觸的事物并不多,沒有什么社會經驗和生活經驗,這時候作為科學教學的教師就應該引導學生去認識這個世界,而不是讓學生脫離現實到一個虛擬的世界中,這樣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作為老師應該明確每一堂課的教學目的,通過清晰的探究來幫助學生提高探究能力,激勵學生的學習。[3]
在一個探究活動中,老師需要幫助學生開闊思維,能夠舉一反三,使整個探究過程具有彈性,將課程中的實驗探究結果與生活中的其他現象進行比較,讓學生能夠從中進行區分。并且時刻提醒學生,現實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很多情況都是與其他事物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培養學生的判斷和聯想能力。
3.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在進行探究活動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能力就是要善于觀察,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五官或借助一定的設備儀器進行現象的分析,進而培養學生的動手觀察能力。并且的進行實驗記錄的過程中要實事求是,即使與事先預想有些偏離,仍舊需要記錄真實的實驗結果,進而進行反復論證,直至達到實驗目的。在整個操作過程中,所有的學生都應該參與全部過程,并且將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比較和歸納論證,從而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4]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有重要影響,能夠讓學生以更好的姿態去面對今后的學習道路。教師也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意識和教學能力,通過正確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能夠獨立解決問題,在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還需要讓他們學會與現實生活中的類似事物進行相關聯,改善學生對社會的認知能力。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漸漸提高他們的探究意識、合作意識和創造意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挖掘他們的潛能,為國家未來的發展培養一群全能型人才,并且為今后的社會發展奠定基礎。
[1]李君.精心策劃,促進有效交流——小學科學教學中交流有效性模式構建初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年05期
[2]王勇.小學科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4年20期
[3]李全林.小議如何提高小學科學教學實效性[J].學周刊,2014年17期
[4]盧國浩.科學引導設計探究計劃,提高小學科學探究效率[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4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