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萍
(重慶市渝北區石鞋小學 401120)
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之我見
劉萬萍
(重慶市渝北區石鞋小學 401120)
數學伴著我們成長,數學伴著我們進步,數學伴著我們成功。數學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思考、描述、刻畫、解釋、理解和應用,其目的是發現現實世界中所蘊藏的一些數與形的規律,為社會的進步與人類的發展服務。
自主探究 競爭意識
小學數學應用題在小學階段占有重要地位,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很多學生對如何解應用題常感到很茫然,無從入手,這也是小學階段一部分學生數學差的最主要原因。通過對應用題的教學,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如何教好這部分知識,下面談談我的一些做法和體會。[1]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大多數都喜歡講故事、唱歌、跳舞,喜愛玩耍和參與老師組織的一些表演和游戲是這些學生最突出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點,結合教學的需要,教師可采用游戲,開火車,即興表演等手段,使學生在玩耍、表演、游戲中學到知識,使到課堂氣氛更加生動活潑,提高學習的效果。例如,在認識10以內的數時,我把各數編成一個手指游戲,在游戲中邊表演邊學習數數,這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感到特別親切,非常興趣。之后我還把手指游戲作為每次課前的一個安靜游戲活動,能使全體學生在最短時間集中注意,進入課堂活動,一舉多得;又如“0”的認識這一課可以上成一節故事課。以小兔采蘑菇、拔蘿卜為線索,先由老師講,然后可引導學生看圖續講,為學生提供說話的機會并訓練他們的看圖說話能力和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競爭意識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習成績的一種有效手段,在數學學習中,能促使學生互動,讓學生在競爭中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2]
細致地審題,弄明白題意,是準確解答應用題的先決條件。因此,在教學中可先讓學生根據解題要求找出題中直接條件和間接條件,構建起條件與問題之間的聯系,確定數量關系。為了便于分析問題中的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的相依關系,審題時可要求學生邊讀題邊思考,用不同的符號劃出條件和問題或用線段圖把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表示出來。[3]
為了培養孩子細致審題的習慣,我常把一些容易混淆的題目同時出現,讓學生分析計算。例如:
①圖書室的科技書300冊,是故事書的3倍,有故事書多少冊?
②圖書室有科技書300冊,故事書是科技書的3倍,有故事書多少冊?
兩道題目都是求故事書有多少冊?在題①引導學生明白科技書是故事書的3倍,求故事書有多少冊用除法。題②中故事書是科技書的3倍,求故事書有多少冊用乘法。經常進行此類練習,就容易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
教師鼓勵與提倡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所表現的不同水平。分析解題困難是由于沒有恰當的解題策略所致,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研究、善于歸納針對不同題型的解題策略,并進行恰到好處地引導、點撥。有些題目較為復雜,若按常規方法來思考根本無從下手,此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將思維從全局出發,從整體上把握,全面觀察數量之間的關系,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這樣解題的效果特別好。如:有4個數的平均數是16;如果把其中一個數改為20后,這4個數的平均數為18。改動的那個數原來是多少?讀了題目之后,大部分同學可能都想知道4個數各是多少,都忙著去試找這4個數,顯然不可能也是沒有必要的。此題的解答應該從整體的角度去把握,不要只看到其中的某個數,簡單地把這4個數分開來考慮。先要知道改動后的4個數的總和為18×4=72,改動前4個數的總和為16×4=64,改動后比改動前增加了72-64=8,那么,什么數“增加8”后變為20呢?這樣問題就簡單化了。
通過不同的途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樣不僅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開闊了思路,同時也促進學生養成善于求異的習慣,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教師的教學中,通過表達方式的變異理解角度的變更,思考方法的變遷,題型設計的變化等來提供多形態的知識信息,創造多樣化的思維環境,接通多方位的解題思路,從而促進內容的深化,理解的深入,提高學生思維的變通性和廣闊性。人們有理解知識的過程中,習慣運用某種思維方式,便會產生定勢心理。教師在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創設思維情境,千方百計地為學生提供創新素材和空間。用"教"的創新火種點燃"學"的創新火,才能有成效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獨創性。
比如針對五年級的學生,在學習了三步計算的應用題后,我設計了一道與學生生活比較接近的開放題,以此來激活學生的變通思維:學校組織師生看電影。學生950人,教師27人。影劇院售票處寫著:
今日放映《宇宙與人》
成人票:每張8元;學生票:每張4元;團體票:每張6元(30人或30人以上可購買團體票),請設計一種你認為最省錢的購票方案,并算出購票一共需要多少錢?題目一出示,學生就頗有興趣,積極開動腦筋,力求找到最佳方案。
以下是 學生不同的解題方法:
方法1:8×27+4×950=4016(元)
方法2:(27+950)×6=5862(元)
方法3:從學生人數中拿出3人,和教師組成一個團體
30×6+947×4=3968(元)
針對這樣的問題,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解法,每位學生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中都得到了充分地發揮。通過練習,培養了學生主動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是整個小學階段最難把握的一章內容。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教師需要擺正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避免使教學內容過于死板,單一,還要注意將教學理論與實際相聯系,提高學生對學習數學應用題的興趣,使學生真正掌握學習數學應用題的方法,形成數學思維。教師可根據本文的幾點意見和自己的教學環境,結合學生具體情況,開始自己的應用題教學活動。相信只要方法得當,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范小鋒.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探析[J]. 數學學習與研究. 2012(04)
[2]吳文勝. 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若干思考[J]. 現代中小學教育.2004(11)
[3]百美芹. 淺議小學數學的應用題教學[J]. 新課程(小學).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