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晶
(哈爾濱商業大學 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哈爾濱 150028)
?
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合作的經濟學思考
胡晶
(哈爾濱商業大學 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哈爾濱 150028)
[摘要]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是中俄兩國簽署的經濟發展戰略聯合聲明。兩大建設戰略對接合作有其時代背景、地理區位、建設目標、歷史沿革的基礎條件和充分依據。從經濟學理論考察,兩大戰略對接合作的效應:國際貿易和分工合作,可以獲得比較利益效應;產業互補和資源共享,可以獲得優化資源配置效應;技術交流和人才互動,可以獲得要素流動效應;國際投資和金融合作,可以獲得國際資本流動效應;區域經濟發展和地緣政治穩定,可以促進世界和平。兩大戰略對接合作,還有若干制約因素:兩大戰略相關國家間的經濟利益摩擦和沖突;相關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相關國家的政治關系復雜;對接合作的外部環境的負面影響。兩大戰略對接合作的對策建議:遵循正確的對接合作原則;進行有效的對接合作協調;借鑒并創新對接合作的治理;國家和地區的扎實推進和具體落實。
[關鍵詞]絲綢之路經濟帶;歐亞經濟聯盟;兩大戰略;對接合作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是分別由中國和俄羅斯倡導和提出并致力于實施的新經濟發展戰略。兩者有不少重疊、相通之處。兩者的對接合作,對于兩國經濟、亞歐經濟,以及世界經濟建設發展都有重要意義。運用相關經濟學理論,對兩個戰略對接合作問題進行分析,有助于我們從理論研究視角,深化對這一問題的認知,強化對這一問題的理論支持。
一、 兩大戰略的起源與內涵
(一)絲綢之路經濟帶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都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戰略倡議。2013年9月7日,習主席訪問哈薩克斯坦,他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講演,提出了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2013年10月3日,習主席訪問印度尼西亞,在該國國會發表重要演講,提出中國致力于加強同東盟國家互聯互通建議,愿同東盟國家發展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海上絲綢之路。這就是“一帶一路”戰略的起源。一帶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陸地。它有三個走向,從中國出發,一是經中亞、俄羅斯到達歐洲;二是經中亞、西亞到波斯灣和地中海;三是中國到東南亞、再到南亞和印度洋。“一路”,指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里,側重對與歐亞經濟帶聯盟密切相關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展開分析。
論及絲綢之路經濟帶,首先要說到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古已有之。它起始于中國兩漢時期,由中國古人開創,以洛陽、長安為起點,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也是東西方文明在陸上進行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絲綢之路的最初作用是中國古代往亞歐國家運輸絲綢和瓷器等商品的主要通道。最早為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也叫絲路。時過境遷,當今世界環境已經發生復雜變化,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正在深刻調整,致力于區域合作,促進全球發展的世界主流應運而生。共建“一帶一路”正是順應了當今世界的這種大趨勢。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涵蓋東北亞、東南亞經濟體的整合,并且最終共同通向歐洲,形成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大趨勢。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致力于亞歐大陸互聯互通,使相關的各國建立和鞏固經濟伙伴關系,建設互聯互通網絡,實現經濟帶相關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對接合作,發揮區內市場潛力,促進產業投資,拉動產品消費、創造內外需求,助推多方就業,實現產業和經濟發展,同時增進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鑒,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發展,共享和平、安定、幸福的生活。
本文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個長帶、寬帶、富帶。長帶是指它跨越歐亞多國,路線長;寬帶是指它不僅是個狹窄的條形地帶,而且是涉及多國、多地區的寬廣地帶;富帶是指它的目標是使經濟帶相關國家、地區共同發展、共同受益、共同富裕。
(二)歐亞經濟聯盟
歐亞經濟聯盟,是普京在2011年10月4日任俄總理時,于參選總統前在俄《消息報》撰文,闡述其對俄羅斯未來對外政策構想時所提出的倡議。倡議在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關稅同盟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協調成員國的經濟和貨幣政策的超國家機構,推動歐亞經濟一體化。原本歐亞經濟聯盟是由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三國關稅同盟發展而來的。2013年9月,亞美尼亞做出加入關稅同盟決定,12月俄、白、哈三國簽署了有關亞美尼亞加入關稅同盟及統一經濟空間路線圖[1]。2014年5月,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三國聯合簽署了《歐亞經濟聯盟條約》。該條約明確提出了歐亞經濟聯盟的目標:在2025年前,推動經濟政策協調一致,實現聯盟內部各國間在商務流通、服務貿易、資本流動、勞動力就業等方面的順暢對接合作。俄羅斯普京總統認為,歐亞經濟聯盟是開放的,是在復雜的國際背景下,在外交方面向東看,不僅有助于同中亞國家的經濟合作,也有助于俄羅斯加強同歐亞國家的經濟聯盟[2]。普京總統在一篇文章中表述:歐亞經濟聯盟是建立在不同的價值觀和政治經濟原則之上,歐亞經濟聯盟,是一個強大的超越國家的經濟聯盟,它能夠也可以成為世界經濟一極,它將是一個類似歐盟的超國家實體,其作用主要是“協成員國的經濟貨幣政策”[1]。這是普京為打消國外擔憂的一種表述。歐洲經濟聯盟實際將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俄羅斯提出的歐亞經濟聯盟建設,不僅得到雙方的互相認同和互相支持,而且還發展為兩者對接合作的設計和行動。2015年初,習近平主席訪問俄羅斯時,與普京總統簽署并發表《中俄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
二、兩大戰略對接合作的基礎和意義
在復雜的國際形勢下,中俄兩國領導人高瞻遠矚,不僅分別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歐亞經濟聯盟這兩個跨越亞歐大陸的經濟發展戰略,而且還提出和簽署了使兩個戰略對接合作的契約。
(一)兩大戰略對接合作的基礎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洲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有了充分的條件和充足理由。對此,我們可以從時代背景、地理區位、建設目標、歷史沿革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時代背景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都是近幾年提出并開始設計和實施的。在國際上處于同一時代背景。目前,世界政治經濟形勢出現復雜的情勢。雖有不同國家間的經濟封鎖、經濟競爭,甚至制裁與反制裁,但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動下,各國社會生產力得到空前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國際金融迅速發展,國際經濟、技術、貿易合作不斷加強。世界性和區域性的經濟貿易合作組織迅猛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日益顯現。從中、俄兩國國內看,雖然國情及經濟發展狀況有所不同,但都特別需要國際經濟貿易、金融合作來促進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國和俄羅斯提出兩大發展戰略,從國內發展來說,正適其需;從對國際關系來說,正逢其時。兩國兩大戰略都在近幾年提出,可以同時起步、同時建設,在時間上是非常契合的。
——地理區位
兩大戰略在地理區位上有相近并多有重疊。絲綢之路經濟帶,在中國包括和涉及了近20個省(市、區)和若干城市。在國外經過三條線路,涉及蒙古國、俄羅斯、中亞、西亞、歐洲等一些國家和地區。歐亞經濟聯盟,目前包括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和亞美尼亞,前兩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重疊,后兩國也與絲綢之路臨近。兩大戰略地理覆蓋部分重合[3]。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以亞洲為起點,橫跨亞歐大陸;歐亞經濟聯盟是以歐洲為起點,橫跨歐亞大陸。從地理區位分析,兩大戰略非常具備對接合作的地理空間格局。
——建設目標
兩大戰略雖然具體內容各不相同,但他們的最終目標,都在于促進國家經濟對外開放、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優勢資源高效配置,交易市場深度融合,進而推動國際經濟戰略合作、經濟政策協調、開展范圍更大、層次更高的區域合作框架,使相關各國經濟社會健康和諧發展,使各國人民受益,共享幸福生活。這兩大戰略,不僅使提出戰略的中俄兩國和人民受益,也會同時促進相關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不難看出,兩大戰略對接合作,具有共同的目標基礎。
——歷史沿革
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它的歷史淵源,中國和沿線相關國家的合作由來已久。俄羅斯同歐亞經濟聯盟的相關國家亦有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最早提出兩大戰略的中國和俄羅斯,既有歷史上的友誼合作,也有當今對接合作的需求和國際背景。
以上幾點,如果單獨分析,也許不會成為兩大戰略對接與合作的基礎條件,而正是這四點的綜合和集結,成為兩大戰略對接與合作的基礎條件。
(二)兩大戰略對接合作的效應
兩大戰略對接合作有重要意義,對接合作會產生多種效應。
——區域擴展和通道延長,可以發生規模經濟效應
規模經濟是被廣泛使用的一個概念。在生產力經濟學中,有企業內的規模經濟的理論[4]。在國際貿易理論中,有產業內貿易的規模經濟理論[5]。
本文提出國際經濟組織擴展的規模經濟的觀點。即國際經濟組織的適度擴展會產生規模經濟。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兩大戰略的對接合作,可使原有戰略中的兩個組織規模擴大。具體表現在區域擴展和通道延長兩個方面。
一是區域擴展。兩大戰略對接合作會使兩個戰略中的相關國家和地區產生區域擴展效應。除了地理覆蓋重合部分,還可以把互不重合的區域整合疊加,從區域的縱向和橫向擴展兩大戰略的總體區域覆蓋面,使兩大戰略各自和總體的經濟合作區域適度擴展。
二是通道延長。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歐亞經濟聯盟,都是需要在經濟合作中進行物流、人流、信息流的流通,都是需要交通、運輸、信息網絡的通道。兩大戰略的對接與合作,會使原有的獨自戰略的通道銜接、延長。通道的銜接和延長,會使經濟資源和生產要素的流動更順暢、更延伸,會因為通道延長產生規模適度擴張效應。
兩大戰略對接合作,擴展了原有戰略的地理區域,延長了兩大戰略各自的通道??梢援a生兩大戰略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的規模經濟,特別是對接合作的規模經濟。
——國際貿易和分工合作,可以獲得比較利益效應
在國際貿易理論方面比較利益學說占據主要地位,最早由亞當·斯密提出“絕對利益論”主張自由貿易論。后來,大衛·李嘉圖發展和完善了斯密的絕對利益論,提出了“比較利益論”,成為最為經典的國際貿易理論。有人認為,比較利益理論不適用了。本文認為,比較利益理論仍然是頗有效用的理論,只不過是應用對象和應用范圍發生了變化,需要與時俱進,應時而用。在兩大戰略經濟組織內部和各國之間,開展自由平等的國際貿易,在有與無之間必然是互通有無,在優與劣之間必然是選優補劣。其實質是供求關系和比較利益學說發揮作用。其后果是必然促進國際主動和被動的分工合作。各國都生產比較利益較高的產品,而使自身獲得較高的比較利益,這種比較利益的局部表現的疊加,形成兩大戰略經濟體的整體比較利益,使各國受益,整體也受益。
——產業互補和資源共享,可以獲得優化配置效應
兩大經濟戰略對接合作,將要重點開展投資、金融、能源、高鐵等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航空航天、遠東開發等領域合作??梢允箖纱蠼洕鷳鹇援a業互補、產品互補、資源互補。這種互補非常有利于兩大戰略經濟體的資源優化配置。兩大戰略的相關各國,都有獨特的經濟資源,這些資源在兩大戰略對接合作中合理開發、合理交流、合理運用,會使雙方和多方受益。兩大戰略有的國家能源豐富,有的國家技術發達,有的國家農副產品豐盛,這些富有的資源和產業,可以在比較利益的基礎上,進行平等合理的商品交換,使富有的資源實現優化配置、有償共享,促進共同發展。
——技術交流和人才互動,可以獲得要素流動效應
技術要素和人才要素是兩個極其關鍵的生產要素。國際的技術交流和人才互動等生產要素在國際公平合理的流動,可以獲得增值效益。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各國之間和歐亞經濟聯盟的各國之間,都會發生生產要素的流動,而兩大戰略的對接合作,可以在兩大戰略相關國家發生更大范圍、更廣領域的要素流動,從而取得增值和收益。技術國際流動會使技術通過一定載體在不同國家和組織之間傳遞與接受。無論是通過技術貿易方式開展的有償技術轉讓,還是通過技術合作、技術援助和技術交流等形式開展的無償技術轉讓,都會給相關各方帶來顯性或隱性、近期或遠期的效應和利益。通過技術轉讓,可以使兩大戰略組織中各國的技術水平得到提高,從而推動各國經濟增長。勞動者是生產力要素中最活躍的生產要素。在當代社會生產力發展與交流中,人才是生產力發展與交流的主導性要素。在國際經濟組織之間,國家間、地區間順暢的人才互動和交流可以實現知識、技術互補和協同發展。由于經濟、社會、技術和政治等原因,國際人才流動雖有某些制約因素,但在平等互利原則下,仍有逐漸擴大的趨勢,兩大戰略的對接合作,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實現人才互動交換,進而促進相關國家間、地區間、經濟組織間的發展和獲利。從兩大戰略相關國家間而言,人才的國際互動、流動,可以使兩大戰略相關國家在更大范圍實現人力資源合理配置,同時,人才的國際互動和流動還具有重要的溢出效應,可以促進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在國際的傳播,對兩大戰略相關國家以至于世界經濟發展都是有益的。
——國際投資和金融合作,可以獲得國際資本流動效應
使國際直接投資的流向、方式發生變化。具體說,就是使區域內部直接投資內向化;外部資本流向兩大戰略區域內部,這些都會影響兩大戰略相關國家間的投資狀況,也必然會對國際資本流動產生影響。兩大戰略相關國家的對接合作,必然會對國際金融產生影響,會使區域貨幣合作要素傾向增強。區域內進行金融貨幣合作,有利于為國際貿易擴大創造金融貨幣條件,有利于節約交易成本,刺激經濟與貿易增長,而且有利于發揮金融聯動的助推作用。進而,促進兩大戰略區域實體經濟的穩定發展和區域經濟合作的深化。
——區域經濟發展和地緣政治穩定,可以促進世界和平
經濟發展,政治穩定,不僅有利于兩大戰略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的穩定,也會有利于整個世界的安定、和諧,進而可以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兩大戰略的對接合作,體現了合作共贏的外交理念,對于亞歐地區的和平發展和人民幸福會有極大的促進和保障效應。
上述效應的可能性,為對接合作展現了正向前景。但是這些預計效應的實現,需研究和解決相關問題。
三、兩大戰略對接合作的制約因素和對策建議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歐亞經濟聯盟,這兩大戰略,都涉及若干不同國家,其建設也都是一個長期和復雜的過程。兩者的對接合作,涉及了更多的國家、地區和多層次、各類型的經濟體,其復雜性、艱巨性、長期性是可想而知的。其間,會遇到不少困難和問題,制約兩大戰略建設及其對接合作,需要研究和解決若干制約因素和相關問題。
(一) 制約對接合作的主要因素
——兩大戰略合作相關成員間的利益摩擦和沖突
追求本國、本地區利益最優化是經濟合作組織的首要目的。在對接合作中,相關國家和地區間會產生利益摩擦和沖突。經濟利益沖突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必然會影響甚至危及兩大戰略建設和對接合作。這就需要公平、公正解決好利益分配問題,同時也有必要對經濟利益追求目標進行妥協與合作。當然,國際經濟合作組織也有許多成功的利益分配規則和成功經驗可供借鑒。
——兩大戰略相關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
兩大戰略成員國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甚至會出現差距較大的實際問題,也會產生兩大戰略組織間不同類型國家間、不同國家間的尖銳的意見分歧,這也會影響和阻礙兩大戰略對接合作順利地推進。
——兩大戰略相關國家的政治關系復雜
兩大戰略相關國家的內外政治關系復雜,各國家之間、各地區之間的政治理念、政治體制和政治治理、政治規制有差異,加之有的國家、地區之間,存在邊界、領土主權爭端,以及存在民族、宗教沖突而使國家間、地區間關系緊張,不僅影響區域安定和安全,而且會影響區域經濟合作,影響兩大戰略建設,制約兩大戰略對接合作。
——兩大戰略對接合作外部環境的負面影響
一般說來,世界經濟政治形勢較好,可以為區域合作創造好的外部環境,有利于區域經濟合作。當今世界,政治、經濟、軍事關系復雜,不僅存在政治領域的緊張,而且存在經濟領域的惡化,還有國際安全問題的凸顯,甚至出現國際政治與經濟不良關系的相互作用、相互配合,有的國家會傾向于首先考慮本國的策略,采取貿易保護主義,影響兩大戰略對接合作。
(一) 兩大戰略對接合作的對策建議
——遵循正確的對接合作原則
正確的原則,不僅有利于從宏觀方面指導對接合作的發展方向,也有利于從微觀方面指導對接合作的具體工作。本文認為,兩大戰略對接合作需要堅持五個原則:一是堅持獨立自主與開放合作的原則。兩大戰略及其對接合作,都涉及不少國家和地區。首先需要堅持正確的國際關系原則,恪守聯合國憲章,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同時需要堅持開放合作原則,兩大戰略對接合作已經超出了兩大戰略各自涉及的國家范圍,需要各相關國家和地區更大范圍、更高程度的開放。二是堅持求同存異與和諧兼容的原則。兩大原則涉及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都有差異,需要尊重各國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的自主選擇,倡導文明包容,加強不同國家之間的文明對話交流,求同存異,發揮所長、兼容并蓄、共存共榮。三是堅持平等互利與合作共贏的原則。兩大戰略對接合作,要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兼顧各國、各地區的關系和利益,在關系協調中,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的最大公約數,體現各方的創意和智慧,充分發揮各方優勢和潛力,各施所長,各盡其能,力求較好地做到平等互利與合作共贏,造福于相關國家人民。四是堅持市場運行與政府引導的原則。遵循經濟規律,生產規律和國際經貿關系通行規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中的決定作用,同時發揮好政府在兩大戰略合作中的作用。五是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相結合。兩大戰略對接合作,致力于各國、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但是必須遵循生態規律,保護生態環境。從生態環境方面造福于當代及后代人民。
——進行有效的對接合作協調
為了解決兩大戰略國家、地區間國際利益中的矛盾和問題,保障兩大戰略各國及對接合作的正常建設和運行,需要由相關國家和地區政府牽頭,遵循對接合作原則,以相互依存論和相互博弈論理論為基礎,運用相應的方式方法,以相關國家或地區的政府或相關經濟組織為主導,就通道問題、貿易問題、關稅問題、金融問題、市場問題、政策問題、安全問題等進行協商和調整,以達到整體協調,具體協同的目的,推進對接合作的健康發展。在當代,國際形勢變化迅速,世界經濟也出現一些新情況,貿易合作和貿易摩擦都在加劇,需要與時俱進,應時協調。而對各國利益追求的緊迫和貿易摩擦的加劇,需要采取多種方式,通過對話、協商、會談、談判,多邊和雙邊政府會議,制定共同認可和達成的協議,國際調節、國際仲裁和國際司法的多種方式、多種機制進行協商和協調,解決摩擦和糾紛,推進對接合作健康發展。
——借鑒與創新對接合作的治理
在國際上,有許多解決貿易摩擦和矛盾的規制和實踐經驗,可以作為兩大戰略建設中解決摩擦和進行日常治理的借鑒。無論是在世界性的貿易方面,還是在區域性的貿易方面,都有不少可以借鑒的規則和經驗。我們可以結合兩大戰略建設的實際,創造性的借鑒和“拿來”。同時,與一般的國際合作有所不同,兩大戰略都是創新型的戰略。因此,需要治理和管理的創新發展。首先是理論上的創新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歐亞經濟聯盟,是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國際經濟組織理論、21世紀國際合作理論來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和對外援助的一般戰略,給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同時,需要對接合作協調、機制、體制、政策、市場方面的多種創新。這不僅僅為了適應兩大戰略的實際需要,也可為當代世界經濟合作提供新的經驗。
——國家和地區的扎實推進和具體落實
兩大戰略及其對接合作,還都是戰略規劃,需要各國家、各地區、各層次、各項目的具體落實。在這方面,我國已經先行了一步。首先是在細化和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例如,在黑龍江省就提出制定并開始實施“龍江絲路帶”戰略。從哈爾濱到歐洲首列班車返哈,哈歐國際大通道實現雙向貫通,邁出了踐行“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重要一步。哈歐班列所走線路與國內其他歐亞鐵路運營線路相比是極具優勢商業價值的。原因:一是它比海運送達時間短、安全性高、成本合理,“按需排產”零庫存,生產和成本都有降低;二是運送時間控制精確;三是安全做到全程監控和數據化管理[6]。
絲綢之路的經濟帶構想首先要著眼于我國自身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問題,特別是發展我國內地和邊疆省份的戰略[7]。建議:
其一,國家把相關絲綢之路建設和兩大戰略對接合作,納入“十三五”規劃中,并制定專門的具體規劃、計劃及實施的措施和政策;其二,各相關省、市、區按照國家規劃要求,要把絲綢之路經濟帶及兩大戰略對接合作規劃,與“十三五”規劃銜接,制定自己省區的發展計劃的項目落實計劃;其三,對于這樣一個需要長期建設,涉及多國合作的戰略,既不能急躁冒進,又不能干等,應像黑龍江哈歐專列那樣,有條件的就先做起來,需要依靠國家主動與相關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協調多項對接合作內容;其四,運用上合組織、金磚國家及其金融機構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平臺,助推兩大戰略對接合作;其五,對接合作也要重視人(人流、旅游、人才)、輕(輕型產業項目)、網(網絡建設與應用)的對接合作,在兩大戰略的主導國家中俄之間和相關各國之間更多地運用“互聯網+”等先進技術,加強互聯互通;其六,在復雜的國際形勢下,需要研究落實兩大戰略建設和對接合作的風險和安全問題。
[參考文獻]
[1]楊軍.烏克蘭危機難阻普京建設歐亞經濟聯盟雄心[N].中國青年報,2014-03-15(4).
[2]吳剛.對接歐亞經濟聯盟,“一帶一路”給力[N].國際商報,2015-07-07(7).
[3]鐘聲.“對接”彰顯共贏理念[N].人民日報,2015-07-07(3).
[4]曉亮,陳勝昌.生產力經濟學[M].重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207.
[5]莊宗明.世界經濟學(第三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81.
[6]狄婕,陳寶林.哈歐國際大通道實現雙向貫通[N].黑龍江日報,2015-07-15(1).
[7]侯艾君.中亞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N].環球時報,2015-07-11(7).
〔責任編輯:劉陽〕
[中圖分類號]F:52;F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6)03-0104-06
[作者簡介]胡晶(1968-),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副教授,從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教學與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