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點摘編·
“物化”概念的影響與現實價值
高雪在《哈爾濱學院學報》2015年第11期撰文指出,“物化”概念是盧卡奇哲學思想的核心范疇,他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批判正是緊緊圍繞這一中心理論所展開的。盧卡奇認為,隨著資本主義商品條件發達程度的不斷增高,物化過程會不斷加劇,物化結構也會逐漸滲透到人的肉體和心靈深處,形成物化意識。盧卡奇的物化概念并未對物化、異化、對象化等概念進行嚴格區分,因此可以說他的物化理論存在明顯的缺陷。但從某種程度上看,盧卡奇的“物化”概念引發了一場“批判轉向”,他試圖對發達工業社會進行一種文化批判,并致力于尋求解決現代人生存困境的文化可能性。盧卡奇的“物化”概念徹底揭示了現代發達工業社會下人的主體性的喪失,人們的關系必然受到物的奴役與束縛。一方面,他分析“物化”概念的內部結構,即是想充分揭露發達工業社會背景下技術理性為人類帶來的生存困境,他認為社會的合理化機制對人已經形成了文化統治,機械化時代下的大生產也逐漸消解了社會文化的進步力量。因此他主張將政治經濟領域的批判深入到文化層面,滲透到人的精神與心靈中,通過恢復人的主體性與創造性來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在盧卡奇看來,物化現象的消除只能由無產階級來實現。他的“意識革命”的主體正是具備自我意識的無產階級,同時,無產階級又作為理解和超越資產階級的客體而存在。由此無產階級實現了主客體的歷史的辯證的統一,雖然其階級意識的覺醒和生成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但依然實現了從理論形態到革命實踐的過渡。可以說,盧卡奇的“物化”概念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學說,促進了無產階級階級意識的覺醒,動搖了以暴力革命為特征的傳統革命觀的地位,為新的歷史條件下人類解放運動提供了理論依據。而盧卡奇對“物化”概念的批判,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對于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人的獨立性的發展以及人的自由與解放仍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對于勞動異化的消除和社會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杜娟摘)
論俄羅斯形而上學中的“精神性”之規定
陸杰榮、張佳琳在《哲學研究》2015年第9期撰文指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的主體意識得以充分發揮,在創造了極其豐富的物質財富的同時,又造成了現代人的普遍異化,精神的外化和家園的喪失。在客體化的世界里,意識形態、理性霸權、大眾文化等都成了消解人的主體性的物化力量,人的最高存在“精神性”被遺忘了,人成了工具和手段的存在,而不是作為目的本身而存在。精神中的神性與客體化世界的對立與抗爭是俄羅斯的形而上學一直探討的主題。俄羅斯的哲學家強調對人性的基本直覺:人的本質特性不是自然的產物,人具有“上帝的形象和樣式”,人性的本體論基礎和最高價值在于他的神性。正是這一點使人作為一個特殊存在物與世界對立,以信仰為基礎,富有創造性地自我確立和尋求生命的意義。如果離開神性之維,人就淪為自然世界的一個消極客體,受必然性的支配,失去了人的根本特性。俄羅斯的形而上學所強調的是精神的自我認識,從這個意義上,形而上學被定義為“精神的結構、精神的素質、精神向高級世界的趨向性、精神的敞開性”。這意味著,形而上學是由生命來定義的,因為精神是生命,而精神的自我認識就是生命的自我認識。俄羅斯的形而上學的特點是從人的生存現實出發,突出對人的終極關懷,批判西方理性主義對人性的扼殺,弘揚東正教文化中對人的重視,崇尚人的精神力量與完整性,把人抬高到神的地位,削弱神在宗教中的位置。其根本上思考的是人的問題,尋找人可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上帝不過是人自身神性存在的證明。恢復人的“形上”精神之維,人需憑借著自身的神性及其對于神性的信仰超越確定的“有限性”而走向神人,進而建立一個“完整的”神人社會,在其中展開主體間的交往,這樣才會進入不確定的、審美的層次,達到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與最美好的境界。
(巨慧慧摘)
真理政治抑或意識形態
韓振江在《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5年第6期撰文指出,圣保羅在當下已經成為歐美激進左翼理論闡釋的焦點之一。法國哲學家巴迪歐把圣保羅看作一位普遍主義的政治家,人們通過把基督復活識別為真理-事件,通過忠誠于該事件而成為普遍主義政治的主體。作為巴迪歐的“同志”,齊澤克對巴迪歐的革命性解讀頗為贊同,但同時他認為巴迪歐的真理-事件-主體并不是新的真理政治,而是新的意識形態與主體建構。從整體上說,齊澤克與巴迪歐在解讀圣保羅上,他們相互激賞的地方在于共同反對和批判當代資本主義民主政治、身份政治、文化相對主義等,共同追尋在當下重新思考和激活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革命傳統,共同致力于通過批判當前的全球化自由主義的政治而尋找新的普遍主義政治的出路。也許可以說,他們的相同之處在于他們都是繼承馬克思主義遺產的當代左翼,他們的不同之處在于巴迪歐無意識中依然跟隨著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與主體認同的思路,而齊澤克則明顯承繼了拉康的死亡驅力與分裂主體的理論,因此,他們彼此認為“同志”的差異也許是師輩阿爾都塞與拉康之爭的延續。當代左翼兩大思想家就圣保羅的對話,可以促使我們更開闊地思考當代普遍主義政治的可能性。
(杜娟摘)
后政治時代的政治介入何以可能
莫雷在《江海學刊》2015年第6期撰文指出,后馬克思主義內部圍繞左翼的激進政治想象和政治介入展開了激烈的論爭。齊澤克認為文化多元主義和拉克勞、墨菲的政治介入是一種“后政治的政治”,其根源在于“經濟的非政治化”。要想對抗后政治,必須將“經濟再政治化”,對資本主義進行內在的批判。但是齊澤克的問題在于他并沒有給出我們任何具體方案,這使得他的政治介入也陷入了某種困境。因此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后政治時代的政治介入何以可能。一方面,為了避免陷入文化多元主義和拉克勞、墨菲的“后政治的政治”,必須將“經濟再政治化”,始終堅持對資本主義的批判。齊澤克在這場如何進行政治介入的論證中提供給我們的教益:后政治時代的政治介入不是文化介入,不是局限于特殊問題的政治介入,更不是為資本主義“打補丁”,不是把這種政治介入變成對資本主義的維護和辯護,而是必須從內部介入,必須從整體上對資本主義進行徹底的批判。另一方面,為了避免如齊澤克般陷入空洞的宣講,我們要揭示資本中性機制的虛假性和它背后的新的權力關系;重新思考階級政治和身份政治之間的關聯;不斷建構現實的革命主體;實現斗爭策略從“跨越界線”到“超越界線”的轉變,打破現存秩序的基本框架。這樣,后政治時代下的政治介入才成為可能。
(巨慧慧摘)
俄羅斯的公共外交戰略
吳非、胡逢瑛在《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5年第24期撰文指出,從傳播適當的俄羅斯形象報導、繼而在烏克蘭危機中俄羅斯與西方媒體的全面輿論戰,再到加速歐亞地區一體化的整合進程以及擴大上合組織與金磚國家的合作范圍,公共外交在搭建國際平臺加速區域整合過程中建構“平等對話”機制將成為俄羅斯大外交的重點。目前,俄羅斯公共外交大體形成了媒體、智庫和政府部門相互促進并監督的機制,以及在非政府組織架構下由哥爾洽科夫公共外交基金會、世界和平基金會和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組成的三駕馬車的制度。俄羅斯的公共外交引用并且拓展了“軟實力”的概念,將抽象的精神文明概念依附在具體的各類論壇或是國際組織的架構之內,作為用以進行多邊或是雙邊溝通與對話的平臺,其特點在于將這些國家間的具體成果展示在公開的網絡平臺上,以期持續擴大國際影響力,公共外交在俄羅斯正在扮演國家間“對話”的平臺角色,具有創造伙伴間地位“平等”的公正意涵,這對于追求符合自身經濟地位的國際話語權的發展中國家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公共外交在俄羅斯并不是用以取代也不是對立于傳統的政府外交體系,也不是特別凸顯非政府組織中可能有的對抗政府的沖突概念,更不是側重在媒體監督與批判政府的“第四權力”,其更加注重于如何充分發揮自己的角色來協助政府治理國家,并且使正式的外交工作進行得更為順暢成功,基本上,俄羅斯的公共外交仍然具有民主的特點:一方面,它是政府外交工作的延伸領域,在決策機制與精英階層中具有反映政府政策與傳達政府意見的功能,而大眾媒體主要是面向社會大眾進行這項功能;另一方面,它不受制于政府體制的固定程序也不涉及政府資料的機密保護問題,具有相當的靈活性、自主性和獨立性,可以較為自由地提供決策者更多的建言建議和解決方法。
(王巍摘)
中東歐國家轉型過程中的三重危機
朱曉中在《俄羅斯學刊》2015年第6期撰文指出,自轉型以來,中東歐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經歷了轉型危機,2004年之后陷入了加入歐盟后危機,2008年之后又經歷了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出現了背離歐洲發展主流的現象,民主化的“回落”成為新趨勢,三重危機反映了中東歐國家在社會經濟領域、社會政治領域和社會文化領域中發生的問題。中東歐國家的所有問題都可以歸結為復合的民主赤字,雖然在不同的國家表現形式不同,但“來自上面的民粹主義”是中東歐國家中的共同點,中東歐國家的這一消極趨勢已經成為歐盟需要解決的當務之急。因為,在危機的背景下,威脅到歐盟民主原則和價值觀的“偶發”事件日益增多,匈牙利和羅馬尼亞最近的政治事件清晰地表明,已經取得的民主成就可以逆轉,這些趨勢已經從一國傳染到另一國,這些現象正在消除歐洲一體化的成果和未來。必須盡快遏制這種趨勢,在歐盟層面上做出更多規范,以保證和監督加入歐盟并享受各種利益的成員國符合民主標準和履行民主義務,歐盟必須正視歐洲民主功能中緩慢顯現的缺陷,并要把解決這些問題視為與解決歐元區經濟危機一樣重要。一方面,歐盟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歐盟如何捍衛民主和制止非民主的現象在中東歐成員國中蔓延;另一方面,歐盟的中東歐成員國的未來有賴于歐洲凝聚力的提升,因為分裂的歐洲將導致系統性的動蕩、歐洲懷疑主義泛濫和出現反民主現象甚至運動。同時,中東歐國家必須啟動內部和外部的重新一體化進程,以外部重新一體化來幫助中東歐國家的內部一體化。
(王巍摘)
發展中國與中東歐關系應加強平臺建設
馮敏、宋彩萍在《經濟問題》2016年第1期撰文指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未來的合作將在鞏固和充分利用現有機制的基礎上,通過擴展和搭建黨際交流、人文交流和智庫等平臺,向基于價值認同所形成的深度合作機制轉變。一是搭建好黨際交流平臺,中東歐16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各自面臨的地區和國際形勢也不盡相同,與中東歐國家進行“一帶一路”合作,中國共產黨可以按照“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的黨際交往四項原則,超越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和價值觀的差異,積極開展同這些國家政黨的交往與合作,通過加強黨際交流實現增進人民友誼、促進國家間關系發展以及中歐關系的發展;二是搭建好民間與人文交流平臺,近年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在文化、教育、學術等領域的合作以及相互間的人文交流不斷加強,“兩個綱要”中還特別提出了許多深化合作的措施,今后還要重點增進中東歐公眾對中國文化、價值觀的了解和認同,消除各國公眾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偏見,增強中國對中東歐的文化影響力,特別是運用網絡新媒體、推介各種文化活動,增強中東歐國家的年青人對中國價值觀的認同;三是搭建好智庫交流平臺,智庫作為權力與知識的結合體,在中歐交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有時能起到官方渠道達不到的效果,中國學術界的中東歐研究起步較晚,相關智庫的數量、質量、規模和影響還較弱,今后,雙方智庫的交流合作應著力于加強“一帶一路”建設合作的內容,通過思想創新與信息交流,為“一帶一路”的建設合作提供政策建議、設置政策框架、引導輿論走向,為各方首腦和政府提供創新思維,充當雙方民眾相互了解的橋梁。
(孫琦摘)
匈牙利賄賂犯罪刑法立法經驗
錢小平在《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2期撰文指出,中匈兩國同處于國家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腐敗問題具有較多的共同性和可比較性,在嚴厲打擊賄賂犯罪的基本政策之下,中匈兩國賄賂犯罪刑法立法存在諸多差異,彰顯了不同的賄賂犯罪刑法治理理念,較之匈牙利將刑法積極拓展到腐敗前端預防領域的“進攻型”立法戰略,中國仍堅持傳統的“防守型”戰略,刑法干預僅限于腐敗犯罪的后端場域,刑法規制能力不足而導致環境型、系統性腐敗的泛濫,為此,有必要借鑒匈牙利經驗,以拓張刑法的預防功能為導向,確立“進攻型”反腐戰略,進一步完善中國賄賂犯罪刑法立法體系,具體包括:第一,行為類型的調整。中國賄賂犯罪刑法立法應從傳統的事后性治理向預防性治理轉變,形成以作為為主、不作為為輔的“二元化”行為結構,以有效破解“環境性腐敗”之難題,具體包括增設自然人的不作為犯罪、單位不作為犯罪等方面。第二,犯罪構成要素的簡化。過多的犯罪構成要素反而導致立法防衛陣線的后移,不僅造成訴訟證明上的疑惑和障礙,而且導致刑法立法治理的遲滯性,影響到腐敗治理的實際效果,應當考慮及時刪除冗余要素,擴大公職刑法的規制范圍,將數額要素進一步從立法中刪除,通過司法解釋將數額作為犯罪情節的一個參考因素加以明晰化。第三,構建“對稱性”治理結構。行賄是受賄的源頭,加強對行賄行為的刑法治理,是現代國家腐敗治理的應然選擇,中國在行賄罪與受賄罪立法上的“不對稱性”不符合腐敗源頭治理之要求,應當予以及時修正。第四,確立“嚴中從嚴”的刑事責任體系。在賄賂犯罪刑事責任體系構建中引入“責權相適應”原理,根據公職級別高低差別,設置不同的罪行體系,同時,由于受賄罪與貪污罪具有不同的社會危害性,應當將兩罪的刑罰設置予以分開規定。
(王巍摘)
應對中俄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困難的方法
趙會榮在《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5年第6期撰文指出,中俄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可行的,盡管面臨的困難不少,但是當前兩國政界、商界和學界都在積極溝通,尋找合作點和實施合作項目。對中方而言,要推動中俄合作,還需做出很多努力。第一,抓住當前中俄關系不斷上升的有利時機,加強與俄羅斯的溝通和磋商,探索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等地區多邊合作機制之間的互利合作模式。在地區層面,中俄可以在歐亞地區、亞太地區、中東地區相互配合,共同營建東北亞安全對話機制和安全體系,促進地區戰略平衡,鞏固地區安全和穩定;并且有必要加強媒體合作,向外界及時發布客觀信息;中俄在歐亞地區的合作還可以在交通、能源、制造業、高科技等領域展開。第二,加強中俄雙方在在戰略性大項目、軍事及人文方面的合作。第三,利用上合組織平臺和機制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的對接。在上合組織的框架下,中國與俄羅斯和中亞成員國可以共同探討雙邊和多邊合作的興趣點以及可以合作實施的項目,特別是在金融、能源、交通、通信等領域,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第四,加強與歐亞地區國家之間的合作,使之與中俄關系相互促進。中國既要避免俄羅斯與歐亞地區之間產生矛盾,又不能因為其中一組關系而犧牲另一組關系。中國提升與獨聯體地區國家之間的合作水平往往能夠促使俄羅斯在對話合作上產生更大的動力。最后,與歐美國家和國際組織展開對話和溝通有利于推動中俄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
(杜娟摘)
中東歐地區私募基金融資與投資狀況
朱曉中在《歐亞經濟》2015年第6期撰文指出,私募基金(Private Fund,又稱私募股權投資或私人股權投資)是指對任何一種不能在股票市場自由交易的股權資產的投資。近年來,中東歐地區私募基金主要來源于政府機構(包括歐洲重建與開發銀行和歐洲投資基金)、銀行、私人、保險公司、組合基金、養老基金、公司投資人、其他資產經理人以及其他資源。其中,政府機構募集資金所占比重最大。中東歐國家私募基金的地區來源來看,近年來來自中東歐地區內的融資不斷增長,但整體而言,中東歐地區私募基金主要依靠外來資本。根據數額大小和活躍程度,中東歐國家私募基金投資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在波蘭、捷克、匈牙利等國,私募基金投資不僅數額較大,而且十分活躍;在波羅的海三國,私募基金投資具有一定規模,交易比較活躍;在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和斯洛伐克,私募基金投資數額不大,交易相對沉悶;在其他國家,私募基金投資相對遲滯,且規模很小,如波黑和黑山幾乎不存在私募基金投資活動。20I4年中東歐地區私募基金發展中的一個新現象是,中國資本開始進入這一地區,成為私募基金政府和機構來源中的一個新兵,成為2014年中東歐地區私募基金總額大幅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自2012年以來,中國同波蘭、羅馬尼亞和匈牙利合作,積極尋找適合私募基金投資的領域和項目。由于歐盟相關法律和法規的約束,2012年中國承諾向中國一中東歐合作項目提供100億美元優惠貸款落實不暢。中國在積極尋找新的途徑擺脫融資困局的同時,加大私募基金投資力度。這可能是16+1合作框架內中國在中東歐國家實施新的投資的一種有益嘗試。
(巨慧慧摘)
俄羅斯后現代主義元小說的敘事策略
黃立華在《學術界》2015年第10期撰文指出,一些著名俄羅斯后現代主義作家根植于俄羅斯本土文化創作了許多反映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社會現實的元小說,這些小說的敘述策略相當多樣化,同時具有高度新穎性,反省式敘述和多種隱秘敘述就是其中較為主要的兩種。許多元小說文本在探究虛構性問題時,探究虛構和現實之界限時,探究作者與讀者以及其他之間的關系時,采取反省式敘述,俄羅斯后現代主義元小說懷疑自身的虛構性,探究小說創作的過程,敘述傳統施加的限制以及發現滿意視角、聲音和講述故事的風格,反省在許多作品中很明顯。在文學規則而不是與現實規則支配下,所有這些文本將寫作行為置于敘述中心,并使用寫作行為作為揭示虛構世界構建的特性;在敘述層面上,這些文本凸顯作者-人物敘述者,讀者明顯的戲劇化,以質疑文學規則和文學傳統以及公開表達虛構意圖。除了公開插入作者和讀者敘述的虛構類別文本,俄羅斯后現代主義元小說依靠多種隱秘策略,這些策略破壞虛構世界的幻想,揭露敘述者的建構特征,一些最隱秘策略包括多重敘述者,不可靠敘述者,甚至缺席敘述者。盡管俄羅斯后現代主義元小說與西方后現代主義文學有很多共同特點,例如戲仿、游戲、荒誕、缺席和返省等,但它在形成的來源及發展過程中融入許多傳統文化因素,如繼承和延續白銀時代和蘇聯時期的創作風格以及融入宗教思想資源。俄羅斯后現代主義元小說已成為俄羅斯文壇中重要的文學潮流,不但影響俄羅斯文學界,而且改變了人們傳統的思維方式,其意義和價值不可小覷。
(孫琦摘)
數字化時代的俄羅斯出版業
張丹在《出版發行研究》2015年第12期撰文指出,進入21世紀,互聯網把俄羅斯納入全球信息網絡,置身數字化時代,俄羅斯出版業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發展前景變得更加廣闊。一是出版商實行并購整合,出現集團化趨勢,強強合作,提升核心競爭力。自2009年起,為了適應市場化需求和消解金融危機的影響,俄羅斯出版業出現大規模并購擴張現象,出版資源和渠道越來越集中到大型出版集團手中,一些大的出版集團還擁有自己的配送和零售網絡,出版銷售自成體系。二是政府加大對文化出版業的扶持力度,實施 “文化走出去”戰略。2006—2015年,俄羅斯政府先后頒布《俄羅斯文化(2006—2010)聯邦專項綱要》,把支持圖書出版業上升到國家層面,對圖書出版業進行政策扶持;繼續推進“振興俄羅斯文化”政策,計劃在5年內打造“文化俄羅斯”;俄羅斯國家杜馬頒布扶持國家圖書零售商的相關計劃,幫助那些與其他形式零售商艱難競爭的國有書店,緩解實體書店面臨的困境;同時,俄美國兩國學者與出版界展開合作,正式啟動“俄國文庫”的俄譯英工程,準備翻譯、出版數十種乃至超過一百種俄國現當代文學和經典名作。三是順應國際出版業發展趨勢,力爭多元化立體化的出版格局。如今的俄羅斯出版業,市場趨于穩定,出版理念日益與國際化接軌,從2012年起,俄羅斯成為僅次于美國和中國的全球第三大圖書生產國。隨著俄羅斯新媒體的日益普及和成熟,俄羅斯出版業充分發揮電子書市場所具有的潛力,在保持傳統圖書出版渠道暢通的情形下,繼續加大開發電子出版物的力度,數字化時代,經過轉型后的自我調整,如今的俄羅斯出版業浴火重生,俄羅斯也重獲“熱愛讀書的民族”的美譽。
(孫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