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作評介·
個性倫理學的內在規定性
——評阿格妮絲·赫勒《個性倫理學》
王思楠
《個性倫理學》是赫勒道德理論三部曲的其中一部,她在這本書中揭示并詳盡闡釋了她最終的道德訴求,書中的思想觀點也是對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和實踐觀的繼承和發展。
一、內在規定性之熱愛命運。 “熱愛命運”一詞是赫勒借用尼采的一個術語,所要表達的是一種對異化的揚棄。在赫勒看來,現代人都是具有雙重偶然性的人,即出生的偶然性和成長的偶然性。因此個性倫理學首先就要求主體必須是“選擇他自己或她自己”的個體,將偶然性轉化為命運。這里說的“熱愛命運”是對傳統的、對命運既有安排的反叛。赫勒認為,正是因為尼采對個性倫理學精神——做真實的自己的堅持導致了他和瓦格納的決裂,而“做真實的自己”體現的就是成其所是、對命運的遵從,即熱愛命運。沒有熱愛命運的鼓舞就會喪失個性倫理學的精神,就不能成其個性倫理學的主體。在這個意義上,熱愛命運也構成了赫勒個性倫理學的第一內在規定性,是其他內在規定性的基礎。
二、內在規定性之堅持真理。 赫勒通過三篇對話,借他人之口對“堅持真理”這一規定性進行了闡釋。赫勒在這里所強調的“堅持真理”是建立在第一個規定性——熱愛命運的基礎之上。“真理”就是你自己選擇的那種道德哲學,而個性倫理學的主體要做的就是堅持自己的真理,在這里真理既是相對的,也是絕對的。赫勒的個性倫理學強調的是人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以及對個體選擇的尊重。在這個價值多元化的現代社會里,不可能也不必要將人們的價值觀、倫理道德觀統一起來,而是應該尊重每一個現代人對各種“個性倫理學”的選擇。每個個體所選擇的“個性倫理學”就是自己的真理。作為具有個性倫理學精神的個人都必須堅持自己的真理,才能走上通向命運的道路,成為一個好人。
三、內在規定性之實踐智慧。赫勒在前兩部分闡釋的熱愛命運和堅持真理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引申出了個性倫理學的第三個內在規定性,即實踐智慧。赫勒所強調的實踐是在具備熱愛命運和堅持真理條件后就要通過實際行動堅定的走向你的命運。但是在這段通向命運的旅程中有一樣不可或缺的東西,即智慧,具備了它才能成為一個好人。赫勒在這里所說的“智慧”是一種道德意義上的智慧,即崇高、美和愛的化身,這種智慧是使人成為好人的真正力量。只有當一個人愛他所選擇的他自己的一切時,才是“傳統術語上的審美的人物”,才是美的和崇高的。赫勒認為“愛”是更接近于幸福的,是一種快樂的情感,是對存在的愛,是一種美的關系。崇高、美和愛這些智慧的生命來源是在實踐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正是因為它們之間內在的緊密而又和諧的關系匯聚了個性倫理學所必需的實踐智慧。
就此,赫勒通過對個性倫理學三個緊密相關的內在規定性的闡釋,為我們回答了“好人存在——他們如何可能?”這一問題。《個性倫理學》展示的核心精神即對人性解放、自由以及幸福的強烈渴望。為了表達“個性倫理學”的精神,與以往哲學著作的體裁不同,在這本著作中,赫勒采取了三種體裁形式,分別是講座、對話和書信的形式。這種書寫方式與赫勒個性倫理學所要表達的精神高度契合:為了倡導個性的自由,赫勒要給予他人言說的權利,使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機會。在書中赫勒沒有以哲學家的角色來闡述個性倫理學的內在規定性,而是通過講述訴求的故事讓人們去感悟。從某種意義上說,與其說赫勒的個性倫理學是一種道德哲學理論,毋寧說是喚醒現代人自我意識的詩意吟唱。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