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蓮凡
《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主張學生要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修訂版PEP教材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提倡實踐、參與、探究、體驗的學習方式,注重加強語感和交流能力的培養,強調習得與學習的有機結合。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創造較為真實的語境,為學生提供運用所學語言進行對話的機會。
小學英語課堂上常見這樣的現狀:一方面,許多教師雖然具有創設情境的意識,也精心設計了各種吸引學生的環節,游戲、唱歌、對話表演等,課堂氣氛看似熱鬧,但仔細分析教學流程不難發現,這些環節以及情境之間是孤立的,并不具有連貫性,有些環節順序甚至可以隨意改變;另一方面,教師創設了一個生動的故事情境,但故事剛剛引出就被暫停,教師停下來開始教學其中遇到的新知識點。好不容易回到故事,不一會兒故事情節再次被打斷,就這樣一個完整的情境一次又一次被無情打斷。教師可以通過活動的設置,首先解決新詞匯,然后進入故事情節的學習,或是先整體感知故事情節,而后再分層次進入故事情節。
【案例一】PEP三年級下冊Unit 2 My Family A Let’s learn的教學流程
Step1.Warm-up
1.Sing:I love my family.(唱本單元歌曲)
2.Words revision.(復習第一單元所學單詞)
Step2.Presentation
PPT:The teacher’s family photo(運用教師自己的家庭照創設情境,呈現新知。)
1.Who’s that man?He’s my father.(教學 man,father,dad)
2.Game:Jump and say(father,dad,man)
3.Who’sthatwoman?She’s my mother(教學 woman,mother,mum).Look atmy mother.What’sshelike?
4.Game:Magiceyes.
5.Game:Look at my mouth andsaythewordloudly.
6.Talk about your family.(運用學生的家庭照創設情境,鞏固新知)
7.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Let’slearn).
本節課是單詞教學,教師在教學家庭成員相關單詞時,創設了以下情境:
(1)歌曲導入,創設課堂氣氛。
(2)通過運用教師自己的家庭照創設情境。
(3)通過談論班級部分同學的家庭照創設語境。
教師課件上既有自己的家庭照,又收集了幾個學生的家庭照,可謂想方設法創設情境,“歌曲導入”情境被“詞匯復習”環節打斷,“談論教師家庭照”的情境及“談論學生家庭照”的情境不時被游戲打斷。這使得課堂教學環節之間變得支離破碎,無法做到一氣呵成。正因為語境創設不具有整體性,無法激起學生說的欲望,整節課以教師說為主,很多時候都是教師自問自答,沒有把說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在平時的課堂觀摩中往往有這樣的情況,有的教師為了所謂的創新,常常做出一些別出心裁的舉動。比如一位教師在教學Colours教學單元時,呈現的水果和動物圖片千奇百怪,甚至出現了black pear,blue peach,purple apple,看似吸引了學生眼球,但事實上這樣的水果根本不是現實生活中學生們所見到的水果,沒有實際意義。
【案例二】PEP三年級下冊Unit 2 MyFamily A Let’s talk 的教學片斷
小學英語教師一般都同時擔任幾個平行班的教學,一位教師在教學這一課時前,收集了許多某班同學的家庭照片,然而在平行班教學時,教師仍然運用這些照片組織學生開展話題交流。
T:Look at this family photo.Who’sthisboy?
Ss:He’s...(部分認識該同學的孩子叫出了照片中男孩的名字)
T:Who’sthatman?
Ss:He’smyfather.(引來聽課教師的一陣笑聲)
T:No,he’s his father.He’s Xiaoming’sfather.
T:(教師繼續點擊另一孩子的家庭照提問)If you are Xiaoli,who’sthatman?
Ss:He’s my father...
不難看出,本環節最大的失誤是語境創設不真實。在本案例中,教師準備的是一個平行班級學生的家庭照,到另一班級教學時,教師沒有考慮到教學對象的改變,仍然按部就班地拿這些照片說事,自然毫無意義,教師只是用“If you are...”(假如你是...)就開啟了與學生之間極不真實的對話。這樣的情境創設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違背,不僅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造成了知識點的誤導,毫無意義,不如取消。
在恰當的語境中學生從語言學習活動過渡到真實的語言應用活動,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應用并內化語言知識,體驗一定語境下的語用知識,感知和理解文化異同,運用有效策略,形成英語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從而促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案例三】PEP五(上)Unit 4Readandwrite教學片斷
T(to S1):I can play pingpong.Whatcanyoudo?
S1:I can play ping-pong,too.
T:Let’s be friends.Can you bemyfriend?
S1:Yes.
T:Robin can play pingping,too.Can you be Robin’s friend?
S1:Yes.
T(to S2):...
不難看出,教師通過自由交談創設語境,在自由交談中,把學生拉回到課文中,但這樣的對話無意義,教師不管問多少個學生,得到的答案永遠都是“I can...”和“Yes”這種學生不用動腦筋都能回答的問題。作為教師,所創設的情境要能激發學生思維:兩個人成為朋友的條件究竟是什么?由于情境創設的無效,教師只能滿堂灌,把閱讀課上成問答課。在平時的觀摩中,類似的情況并不少見,有的教師習慣于用“Can you...?Do you...?”之類的問句提問,得到的答案幾乎都是“Yes”,久而久之,學生越來越懶得動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