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琳
(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 寧夏銀川 750002)
另辟蹊徑,春暖花開
——淺談我校第十三屆優質課競賽參賽的兩節歷史課在教學模式上的創新
張曉琳
(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 寧夏銀川 750002)
傳統教學模式 創新教學模式 學生主體性 課堂探究性
目前,在我校的高一年級歷史三本必修課的教學中,都存在著這樣一個現象,就是,由于課時緊,課堂容量大而使得老師們在教學中往往只是為了趕進度和完成教學內容而采取過于傳統,過于保守的教學模式,老師們完全充當了課堂的主角,甚至是“表演著獨角戲”,老師們往往把教學的功夫下在如何讓學生記憶更多的知識而不是去引導學生去理解更多的知識,更談不上在課堂上由于師生間的互動交流而產出新的知識,老師們幾乎不敢運用創新的模式來授課,就擔心到水平測試前教授不完所有必修課的內容,但是,這種現象卻給高一的歷史教學帶來了以下的不足:一、教學目標單純關注學生的認知,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二、不能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而是以教師、書本和課堂為中心,導致學生學習效率的低下,進而影響教學的有效性。三、師生互動不強,無法在課堂上產生出新的知識。四、不能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換;五、合作流于形式。而這次我校優質課競賽文科組的比賽中,歷史組楊海霞老師和薛宏娟老師憑借她們深厚的教學功底,雄厚的知識儲備,課堂掌控的靈活,教學手段的多樣,史料運用的精當,情感教育的充沛,歷史與現實結合的得當,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有啟發性,示范性,探究性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第一,“顛覆傳統”,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以往我們的傳統教學模式都是以老師的講授為主,學生在課堂上基本上是“打字員”是“口袋”只要認真記錄老師的課堂筆記,課后“死記硬背”就行了。但是,新課改以來,歷史學科的高考要求更加注重考查學生的基本學科能力,傳統的“老師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完全不適應了。而這次參加優質課競賽的兩位老師則非常注重引導和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作用。如,楊海霞老師《美國民主政治之夢》一課中,首先用三組材料來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知美國1787年憲法制定的背景是當時美國國家有著中央政府與地方州政府的權力矛盾,大州與小州在擁有議員名額上的矛盾,及南北資產階級對奴隸是否有納稅資格和選舉資格的矛盾,幫助學生認識到當時的美國存在著中央集權的問題,民主權力的問題,奴隸制的問題,進而引導學生認識到憲法制定的背景,讓學生自己探究自己形成認知,不是老師去一一灌輸知識。接著,楊海霞老師又組織學生自己學習書本上關于美國聯邦政府權力分配及相互制約的內容,再用分組討論的方法相互交流,相互改正,相互完善,畫出一張正確的美國國家政權機構相互關系示意圖,再用投影儀進行全班展示交流,讓學生自己明了美國聯邦政府權力的分配與制衡。這一過程,處處體現的是學生們自己探究知識,理解知識,歸納知識,自己理解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老師一一陳述,照本宣科。薛宏娟老師《古代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一課中,先是課前用學案的形式引導學生預習自學這一課內容,接著在課堂上進行呈現交流,把本課的重點難點知識先交給學生自己去探知消化,遇到不理解的知識則帶到課堂上來師生共同消化。接著用分四組搶答賽來梳理基礎知識和用模擬法庭當法官從自然法的精神,習慣法的不足,公民法和萬民法的適用范圍的角度極富趣味性的形式多樣地來進一步引導學生自主理解本課知識和運用本課知識。兩位老師的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只是設計問題,引導思路,提供材料的角色。這樣的授課方法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知識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學科能力的培養,也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
第二,化難為易,將難點知識簡單化。我校高一學生的實際學情是初中歷史知識不完備,有些學生甚至在初中就沒有上過歷史課。而高一的歷史課不是通史課,是專題性很強的模塊體例。當學生接觸到必修一古今中外的政治和政治制度時,都會感到特別難以理解,尤其是西方國家的法律和代議制,學生都是初次接觸,很陌生。而兩位老師則充滿智慧地巧妙設計,引導學生淺顯易懂地把難點突破了。如,楊海霞老師設置問題:怎樣才能確保美國的民主?讓學生帶著解答這一問題的使命來認真分析1787年憲法的內容,找到國會,總統,聯邦法院彼此的職權與相互的制約,就簡單地將問題解答出來了。薛宏娟老師則用學案來引導學生認識羅馬法的形成過程,用模擬法庭審案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理解羅馬法的思想內容。簡單的抓手,巧妙的設計,淺顯的問題,讓學生把最為難以理解的知識輕松地理解掌握了。這種方法對于我們歷史組探究完成“教、學、練、能”的課題有極大的啟發。
第三,論叢史出,將學科能力培養常態化。以往在高一歷史教學的過程中,由于課時緊,課堂容量大,老師們比較注重知識的講授,而忽略能力的培養,只是在課后作業和考試中貫徹到學科能力,平時課堂上則淡化能力培養。而兩位老師的賽課課堂則把培養學科能力放在了首要地位。她們善于運用形式多樣的史料,引導學生去閱讀理解,去分析歸納,去表達陳述,每次得到一個歷史結論,都有充實的史料做支撐,讓學生閱讀史料,分析史料,得出試論,做到了史論結合,論叢史出。像這樣的授課模式,把基本學科能力的培養放在每一節課堂上,三年后,當學生面對高考時,該是怎樣的“胸有成竹”。
第四,以史明智,將歷史知識生活化。楊海霞老師的課,用2014年11月4日的美國國會中期選舉使得總統奧巴馬成為“跛腳”總統為背景引出美國聯邦政府的三權分立與制衡;薛宏娟老師以撲克牌上的人物和品味美食為引子,一步步帶領學生理解羅馬法的形成與發展。兩位老師把過去的已經“死掉”的歷史教“活”了,把遙不可及的歷史拉到了學生的眼前,把枯燥的“死人帳”變成了趣味生動的歷史事件,最難能可貴的是,她們的授課讓學生學到了怎樣分權制衡以維護民主,怎樣完善法律以適應社會發展。學生們通過這兩節課,不單單學到了歷史知識,更是增加了認知現代民主與法制的知識。學生們在兩位老師的帶領下,從歷史走到了現實,從理論走進了實踐,從冷冰冰的歷史走進活生生的生活,明了了歷史,博得了智慧。
這兩位老師的創新教學模式,不但比我們慣用的傳統教學模式節省課時,而且很大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學科能力,發揮了學生的課堂主體性,最為可貴的是對學生進行了充分的情感教育,事半功倍。正所謂另辟蹊徑,春暖花開。
張曉琳 性別:女 出生年月:1972.3 籍貫:寧夏;職稱:中教一級 學歷:本科 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新課程;現所在單位: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