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正
(山東省聊城市陽谷一中 山東聊城 252000)
漢語語言文學審美問題探究
李國正
(山東省聊城市陽谷一中 山東聊城 252000)
我國歷史悠久,漢語語言文學博大精深,隨著世界文化交流活動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我國的漢語語言文學逐漸受到國際的廣泛關注。為更好的促進漢語語言文學的傳承和發展,我們需要準確把握漢語語言文學的內涵和特征,不斷提升漢語語言文學審美能力,從而推動漢語語言文學的創新發展。本文簡單分析了漢語語言文學的內涵和特征,并從漢語語言文學的審美要點和發展方面進行了探討。
漢語語言文學 內涵 特征 審美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逐漸提高,使得我國的漢語文化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語語言文學包容性較強,涉及較為開闊的知識領域,蘊含豐富的知識文化,具有夸種族、跨國別的特點,因此,很多國家通過開設孔子學院,對我國漢語語言文學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學習,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更好的發掘漢語語言文學的魅力,我們必須對其審美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進一步促進漢語語言文學的創新和發展,同時對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1.漢語語言文學的概念
漢語語言文學是人文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悠久歷史的演變中,文字和語言得到了不斷的豐富和發展,從而形成了今天獨具魅力的漢語語言文學。漢語語言文學是對我國古代和近現代先輩的生活情況和思想文化的記載和傳承,反映了民族精神和人文理念。為深入研究和傳承漢語語言文學魅力,我國教育體系中將漢語語言文學學科設置為國家重點培養學科項目,通過系統性的教育,來提升廣大學子的文學素養。漢語語言文學有利于培養更多的優秀文學作家,創造更多的文學作品,向世界展示我國的民族魅力,例如我國著名作家莫言成為我國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推動了漢語語言文學的發展。
2.漢語語言文學的特征
漢語語言文學學科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古代漢語、古代文學、現代文學、近代文學、外國文學等,超越了民族文化差異,具有重要的教育和研究價值。漢語語言文學涉及的三大文學領域為中國漢語文學、漢民族文學、華文語言文學,是我國母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中國漢語文學注重文學的多元性和多樣性,包括漢民族在內的五十六個民族的民族文學,將各個民族的特色文學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總結;漢民族語言文學則主要反映了漢民族文化經過漫長歷史發展形成的文學體系,具體而生動的展現了傳統文化、歷史精神以及民族特色;華文語言文學是對國際上漢語文學表現特性的研究,是我國文化向世界傳播的有效手段,例如各國設立“孔子學院”,對漢語語言文學的發展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1]。漢語語言文學學科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和素養,其中漢語語言文學審美的研究十分重要。
1.語言的審美
語言審美是漢語語言文學審美的關鍵內容,語言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點,因此形成的審美標準也不盡相同。漢語語言文學屬于一種人文學科,在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造詣。在漢語語言文學審美研究中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尊重其獨特性。我國幅員遼闊,居住著五十六個民族的人口,不同區域、不同民族的語言具有各自獨特的魅力,我國南北方語言文化存在明顯差異,南方人語言表達發音不夠精確,例如s和sh的讀音就很難分清,而北方相對來說發音較接近普通話,但是北方人民對于卷舌發音也不是很敏感,因此,漢語語言審美要尊重區域文化特點。此外,我國還有很多少數民族,語言的表達各具魅力,使得我國漢語語言文學更加的豐富多彩,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當時,普通話是國家的通用語言,在漢語語言文學審美中要以普通話為根本標準。
2.文字的審美
漢語語言文學審美的另外一個重點就是文字的審美,尤其表現在我國古代詩詞文字方面。我國古代詩歌采用對偶、白描等手法,通過描寫景物抒發內心的情感,勾勒出美好的意境,可以激發讀者豐富的想象力,并讓讀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例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詩句中,描述了海天相間,孤帆運行的情景,抒發了作者對友人深刻的不舍和留戀之情。我國古詩詞中常常借物喻人、以詩言志,是漢語語言文學審美的一個重要標準[1]。此外,從文字的形態審美角度出發,我國的漢語文字具有獨特的歷史魅力,漢語文字經歷了由甲骨文、金文演變為大篆、小篆、隸書,最后定型于東漢、魏、晉的楷書、草書、行書諸體等一些列演變,使得我國書法藝術得到傳承和發展。漢字的楷書形體方正、筆畫平直,行書入行云流水,令人賞心悅目;草書結構簡單、偏旁假借,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而行書則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因此,從古至今,我國漢字不僅具有豐富的形態,還可以表達深厚的意境,充分展現了漢語語言文學的魅力。
漢語語言文學的審美主要是對人文性和思想性的分析,在審美中要綜合考慮各類文學作品的藝術形式、時代特征和思想內涵。我國漢語語言文學審美在不同時期表現不同,具體包括以下兩點:第一,古漢語語言文學的審美,我國古代漢語語言比較注重文字的美感,例如南朝驕體文與宮體文,因此,會用很多華麗的辭藻來進行修飾,難免出現華而不實的問題,但是戰國時期的墨家、法家等代表作品提升了語言文學的實質,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古漢語語言源于生活,詩人通過觀察和體驗生活,運用語言創設獨特意境,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因此古漢語語言的審美重點在于如何通過事物的描寫讓語言構成審美價值[2];第二,傳媒時代漢語語言文學的審美,鮮明的語言審美特性為語言的應用探索帶來了新變化,時代背景的不同深刻的改變了文學的形式,同時文學審美也發生改變,比如上世紀八十年代,文學作品的審美更注重于思想、歷史與人性的探究,對思想意識形態進行深思,對人性進行反思,對文學本身進行反思與批判,從而在獨特的時代背景下賦予漢語言文學獨特的功能與審美。
總而言之,漢語語言文學審美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通過深入挖掘漢語語言文學的魅力,能夠有效提升我們的文學素養和能力,在漢語語言文學審美中要結合時代特點和地域特點,進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推動漢語語言文學的豐富和發展。
[1]張蕓凡.關于漢語言文學審美問題的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07:115-116.
[2]朱家寶.漢語言文學審美問題分析[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5,02:41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