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土地、剝削與階級:陳翰笙華南農村研究再考察

2016-03-01 15:02:25孟慶延
學術交流 2016年2期

孟慶延

(中國政法大學 社會學院,北京 100088)

?

社會學研究

土地、剝削與階級:陳翰笙華南農村研究再考察

孟慶延

(中國政法大學 社會學院,北京 100088)

[摘要]20世紀30年代,陳翰笙主持進行了大規模的社會經濟調查,并直接將基于這一調查研究形成的學術觀點加入到了當時有關中國農村社會性質的論戰中去,并指出當時中國農村地權高度集中這一根源問題,強調只有徹底變革生產關系,進行土地革命,才能挽救當時農村危局。為了進一步理解當時的具體歷史情境以及“土地革命”這一歷史選擇,將以陳翰笙對華南地區的研究為中心,以具體的社會史為背景,嘗試對陳翰笙的廣東農村研究重新進行分析與解讀。

[關鍵詞]土地;剝削;階級;宗族

20世紀二三十年代,陳翰笙主持了有關中國農村狀況的社會經濟調查,并以此為基礎完成了一系列學術著作,進而投入到當時有關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中來,構成了當時學術界重要的聲音。

筆者認為,我們需要重新理解陳翰笙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社會經濟調查以及由此產生出來的一系列重要學術觀點,要嘗試對陳翰笙早期有關中國農村的調查進行學術史與社會史意義上的解讀,從而去理解當時的左派知識分子在面對著亡國滅種的危局的時候,都是依據怎樣的分析進路,進而他們做出了怎樣的判斷?這一判斷又存在著哪些局限和限制?

一、 “封建”與“殖民”:問題域中的陳翰笙社會經濟調查

陳翰笙在1928年從共產國際的國際農民運動研究所回到國內,1929年調進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所擔任副所長,在隨后的四年間,他先后在華東、華北和華南三個地區進行社會調查,完成了包括《中國的農村研究》(1931)、《畝的差異》(1930)、《華南農村危機研究》(1936)、《帝國主義工業資本與中國農民》(1939)等在內的一系列著作。

陳翰笙進行社會調查,其目的在于回答這樣一個基本問題:“中國社會到底是什么性質的?中國革命的出路在哪里?”通過調查與分析,陳翰笙將問題的癥結歸結為帝國主義和農村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并認為當時中國社會的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陳翰笙進行社會調查的基本入手點與分析架構,則在于生產關系這一“社會的基礎結構”[1]46。對于當時中國農村危機的成因與癥結,陳翰笙通過兩本主要著作分別闡明。在出版于1936年的《華南農村危機研究》中,陳翰笙主要闡述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半封建”屬性:他圍繞著土地的使用權與所有權分離這一基本情況,對具體的剝削機制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華南近代鄉村社會所發生勞動力流失與鄉村社會凋敝的時代危機。1934年,陳翰笙完成了《工業資本與中國農民》一書,對國際資本影響下的中國種植煙草的農民的生活狀況與生產情況進行了調查,并具體指出外國金融資本與中國本土的商人和高利貸這樣的剝削方式相結合,從而造成了中國農民所受的帝國主義與封建的雙重剝削。[2]195

由此,陳翰笙早期的著作有著內在的論題統一性,即面對中國社會性質與革命出路的基本問題而做出的回答。他最終以“帝國主義”與“封建剝削”為答案,作為理解當時中國農村衰敗與中國社會危局的主要線索。在這樣的前提下,出于篇幅與論證完整的考慮,本文將會重點討論陳翰笙有關“封建”這一面向的討論與論證,因此也就將論證的重點集中在陳翰笙所有社會經濟調查中最為詳盡的廣東調查上。

二、“中國農村派”與“中國經濟派”:論戰下的陳翰笙社會經濟調查

除了要在陳翰笙的整體問題意識的框架中去看待其早期著作的統一性之外,還需要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所展開的一場有關社會史、社會性質的大論戰背景下去理解陳翰笙研究著述的基本問題意識。20世紀二三十年代,如何應對總體性危機并在內憂外患的狀況下完成自身的現代化進程,已經成為了當時的中國學術界、政治界的焦點問題。圍繞這一問題,當時的知識界展開了一系列的具體討論,并形成了有關中國鄉村社會性質的一系列論戰。在這其中,“中國農村派”與“中國經濟派”無論是在觀點上還是在分析進路上都存在著鮮明的対張,他們有關中國農村社會性質的討論構成了當時的論戰的一條線索,從這條脈絡中,我們可以嘗試去理解陳翰笙的學術觀點及其所處的位置。

1.資源與技術:卜凱與“中國經濟派”

王宜昌、張志澄等人是中國經濟派的代表人物,他們認為對于中國鄉村經濟的研究,更應注意自然基礎以及人與自然之間關系這一維度,從而將研究的焦點集中在中國土地的自由買賣以及農業生產中的雇傭勞動這兩個現象上,并由此得出了資本主義在當時的中國鄉村經濟中占據著主要成分這一重要判斷。[3]210

此外,卜凱(John.Lossing.Buck)、喬啟明等人都是采取的生產力論述這一進路。卜凱在1921—1925年和1929—1933年兩次大規模調查的基礎上展開了研究,并認為中國農村貧困落后,乃是由于存在著資源短缺、人口過剩、生產工具和經營方式落后等問題,他認為大農場和大規模的農業生產經營才能真正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喬啟明認為中國農村經濟衰弱,主要是由于人口、土地、文化三者失調的緣故,并主張應該重點考察和討論究竟如何利用土地,其主張多為技術型的方法。[4]

2.關系與結構:陳翰笙與“中國農村派”

社會性質論戰中的“中國農村派”,實際上就是陳翰笙等發起成立的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他們通過其社會經濟調查以及相關的學術著述,參與到有關中國社會史和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中來。陳翰笙加入到這場論戰中來的源頭,還要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末他在莫斯科擔任共產國際的國際農民運動研究所任研究員期間。當時在共產國際內部也發生了一場有關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大討論。1928年馬季亞爾的《中國農村經濟》這本著作的出版將有關中國社會性質的爭論引向了高潮。馬季亞爾并不同意按照進化論的方式來理解中國社會,他將中國社會的性質界定為既非奴隸社會又非封建社會的由所謂“亞細亞式生產方式”來決定的水利社會,進而他將在西方資本主義沖擊和傳播之下的中國農村社會界定為資本主義性質。陳翰笙對這一判斷持否定態度,他強調《中國農村經濟》一書中講到的只是農產品的商品化問題,但卻并不能由此斷定中國社會的資本主義屬性——實際上,這也是陳翰笙在從蘇聯回國后廣泛進行農村社會調查的一個重要動因。[1]39

與卜凱等人不同,陳翰笙強調以生產關系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他批評當時包括卜凱等人的社會調查都是自封于社會現象的一種表列,不會企圖去了解社會結構的本身。大多數的調查側重于生產力而忽視了生產關系。它們無非表現調查人的觀察之膚淺和方法之誤用罷了[2]32。在生產關系為核心的考察下,陳翰笙提出了與“中國經濟派”不同的觀點:首先,他將中國當時的社會性質界定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其次,他指出當時中國農村危機的根本原因并非自然條件或者技術條件,而是土地分配上的嚴重不均所造成的。他尤其指出包括“集團地主”在內的大地主以及他們通過各種機制對農民的嚴酷剝削是造成當時農村凋敝的癥結所在,并由此提出要徹底改變畸形的生產關系[2]36-59。

三、階級與剝削:陳翰笙對華南農村危機的分析進路

陳翰笙的《解放前的地主與農民》一書,在具體而翔實的田野調查基礎上,詳細呈現出當時廣東農村生產破敗、農民生活陷入困難情況的鄉村危局,這本著作一方面說明當時中國農村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另一方面也點出了經驗層面中國農村社會中以土地分配不合理為核心的癥結及其具體演化機制。

1.所有與使用:土地分配的現實張力

陳翰笙通過對廣東農村的調查發現農村衰敗的癥結在于土地分配這一環節。這一環節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來進行理解:其一,土地分配不平均首先體現在土地占有的情況上。根據對廣東的調查,地主與農民之間、農民內部之間,都出現了這一問題:番禺農民耕種的全部土地中,有2/3以上是租種地主的土地,占人口30%的私人地主家庭,占有19%的土地,而人數比例最少的富農家庭,則占有全體農民所有土地的1/2[5]11-22。不僅如此,陳翰笙還充分注意到了廣東農村的公田問題,他指出族田在當地耕地總面積中的比例高達40%[5]42。陳翰笙認為這種土地分配上的現實張力是造成農村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二,這種土地分配的張力還來自于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大量土地的所有權集中在少數不事耕種的人手中。這種耕地所有與使用層面的背離導致了一方面是土地所有權集中,另一方面則是集中了所有權的人們卻又不事耕種,而是將土地零散的分包給他人耕種,其結果自然是無法實現“規模經營”[5]21。

在這個意義上,陳翰笙指出,廣東農村所呈現出來的在土地分配層面的張力,構成了農村危機的重要原因是:耕地所有與耕地使用的背馳,乃是這個矛盾的根本原因。田租、稅捐、利息的負擔與生產力的背馳,充分地表現著這個矛盾正在演進。[5]120

2.租佃與公田:機制分析的單一歸因

單純的土地分配層面的張力并不足以揭示陳翰笙所強調的構成社會生活的“生產關系”。陳翰笙的調查研究及其所得出的判斷,都是建立在對生產過程中的具體剝削機制的分析之上。他主要是通過對租佃制度、地租形式、田賦稅捐三個層面的分析呈現整個生產關系層面的矛盾的演進過程:其一,通過“預租”、押金等具體的租佃制度的實現形式來完成地主對佃農的剝削。因為預租、押金等的繳納,勢必會造成農民卷入高利貸的漩渦。其二,在具體的租佃過程中,分租制的出現更是加劇了剝削的程度。因為在分租的過程中,到了收獲時節,不僅地主要來分成,而且鄉里的更夫、包稅商等都有可能加入到分成的過程中來。其三,田賦與捐稅也在這樣的情況下加劇了對農民的剝削。陳翰笙明確指出當時的鄉村自治的幌子下所建立的大量區公所等機構的運轉則造就了另一批捐稅的名目和來由[5]42。基于此,陳翰笙認為當時農村社會中的地主、富農、高利貸者乃至商人政客這些不同的社會身份之間,本身就是混合在一起并相互轉化的[5]49。

實質上,陳翰笙將生產關系理解為人與人之間的剝削關系,并由此來解釋當時鄉村社會的危機,這在他對公田問題的討論中體現的最為明顯:中國最南端的公田制度,尤其是族田制度,只是加強了壟斷者的地位。約有80%的廣東農民按他們所屬的宗族生活在一起,這是因為他們最初就跟族田聯系在一起了。廣東族田每年的租金高達一億二千六百萬元,如此巨大的租金收入加上其每年的利息,往往使廣東的省收入和國家收入的總和得以增加一倍。[5]12

在陳翰笙看來,盡管族田的收入名義上是用于族內公益性事業,但是實際上作為祖產的公田已經化為私有了。特別是在實行了鄉村自治制度之后,大多數鄉長、村長等官吏多為強大宗族的當權者所推薦,甚至宗族組織中很多官員自己就直接兼任鄉長,這樣一來,宗族成員不僅要為族田繳納田賦,還要向租種族田的農民收取田租,同時還要替省政府收集各戶應納的田賦和稅款。由此,“公田”早已被用來謀取私利,自然也就扮演起了剝削的角色。

實際上,無論是陳翰笙描述的“四位一體”的地主,還是為少數人掌控、為私人牟利的“公田”,在某種程度上都可以按照杜贊奇所概括的從“保護型經紀”到“贏利型經紀”來加以理解[6],此外,秦暉在論述關中模式的時候也曾經指出,關中地區呈現的是“無地主而有封建”的狀態,在這里,盡管不存在嚴格經濟意義上的地主,但是卻存在著壓迫剝削的“封建勢力”,這些封建勢力包括屬于“黑道”范疇的惡霸以及“白道”范疇的官吏勢要,這兩種封建勢力往往是勾結在一起的[7]。

從這一論證邏輯來看,陳翰笙是在用鄉村社會中圍繞土地關系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剝削關系來理解其所謂的“生產關系”,這是一種對鄉村社會危機的經濟層面的歸因。在陳翰笙的分析進路中,先是通過“生活水平”這種單純經濟分化的方式來對鄉村社會的不同農民階層進行區分,并在此基礎上用人與人之間的剝削關系來呈現鄉村社會的破敗局面,刻畫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末鄉村破敗的歷史畫面。

四、“宗族”與“土改”: 分析進路的張力與限制

陳翰笙對華南農村危機研究的分析進路,是以土地生產過程中的剝削關系來理解生產關系,進而解釋當時的農村危機的,在這樣的分析思路下,解決這一危機自然要從生產關系入手,而這種生產關系的變革,在現實中就以土地革命的形式呈現出來。[1]49然而一系列復雜的問題接踵而至,這種單一面向的“階級分化”的分析進路卻同地方具體的社會歷史情境之間在諸多方面發生了很大的張力,這種張力一方面源于這種分析進路對于山區商品經濟特質的忽視,另一方面源于對于廣東地區聚族而居的基本社會形態的忽視。簡單地說,我們在理解陳翰笙分析進路的同時,需要面對這樣一個基本的問題:單純的“階級分化”是否理解華南農村社會的唯一進路?這就需要回到廣東省的具體經驗狀況來進行理解。

1.山區商品經濟:廣東省內的復雜情境

陳翰笙試圖通過對土地生產過程中的生產關系的研究來解釋當地生產力的衰敗,他認為廣東省內大量勞動力的喪失標志著農村危機的出現,而這一勞動力的喪失則是因為本就小農經營的農民不堪忍受殘酷的剝削。這樣的分析與解釋路徑卻忽略了“勞動過程”之外的重要因素。

廣東省的東部、北部山區靠近閩、贛兩省的交界處,這里山區林立,以地處該區域的梅縣為例,根據《梅縣志》的記載,“梅縣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梅縣是一個山區縣,有山地351.6萬多畝,占全縣總面積77.7%[8]1-3。因此,在粵東粵北一帶,本身就存在著人多地少的矛盾。在這一地區,單一的農業生產本就不足以構成人們賴以生存的主要經濟來源:“境內農產,僅有谷、麥、蔬、果、麻、竹、茶葉等類……本地所產米谷僅敷全邑三月之需”[9]47。周雪香曾指出,基于山多地少的自然條件限制,閩粵邊地區的主要經濟來源是依靠商品經濟的發展實現的,而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商業活動的基礎之上,并以山區特有的自然資源為基礎。[10]380

由此,山區商品經濟是廣東省部分地區在其自然條件限制下所產生的基本經濟特征,山多田少是其基本矛盾,而隨著開發的展開、移民的涌入,人口不斷增加,人地之間的矛盾也凸顯出來。這是造成陳翰笙在《解放前的地主與農民》一書中所刻畫的“梅縣大量年輕男子出走”這一勞動力流失現象的基本原因。這里面,剝削機制縱然可能加劇了這種危機,但是如果單純以改變生產關系和剝削關系的方式作為應對的策略,那么在以“平分土地”為主的土地革命之后,依然面臨著山多田少和人多地少的基本矛盾。

2.宗族分化的社會: 華南社會的普遍特征

“宗族分化”是廣東農村社會的普遍分化方式,“聚族而居”則是廣東農村社會的基本組織方式。弗里德曼認為華南社會結構是以宗族和地方社會的結合為基礎組織起來的[11]。在廣東的鄉村社會中,以“血緣”為核心的宗族而不是“階級”和“剝削”構成了地方社會的基本分化方式和組織形態,這種地方社會的組織形態之所以具有如此強勁的組織控制能力,也有其獨特的歷史根源。

廣東是客家人聚集的重地,尤其是在廣東的山區丘陵地區。按照《梅縣志》的記載,客家人最早是在北宋時期,由于中原地區災害饑荒等各種原因南遷至此的漢人:其后,中原地區因災害饑荒等原因,部分漢人再次南遷,原徙居江西、福建一帶的漢人亦先后經寧化、上杭來梅定居?!?、清兩代,原住閩西、贛南的漢族“客家”陸續遷梅,縣內人口復逐漸增加,梅地成為純客家縣。[8]170-171

同時,這些客家人并沒有停止遷移的腳步,他們隨著歷史情境的變化不斷地在丘陵與丘陵、丘陵與平原地區遷移。這種不斷地遷移勢必造成“土著”與遷移而來的“客民”之間的沖突,例如《中國移民史》中所記載的發生在萬歷年間徽州府永安和歸善的漢人與畬民發生的沖突,以及崇禎年間發生在博羅縣的土著與客家人的械斗,都是這種“土客沖突”的具體體現。[12]

在這種“土客沖突”的背景下,宗族組織形態的強大內聚力也就不難理解。各家族均以各種手段來強化本族的內聚力,增強自己的實力,而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為家族組織的強化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10]378這種宗族的內聚力至少體現在以下方面:其一,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態。在廣大華南地區,特別是贛南、閩西和粵北這一閩粵贛三省交匯之地,聚族而居是一種基本的聚落形態。其二,宗族的軍事性。在華南的宗族社會中,山寨、土堡、土樓、圍城、圍屋是主要的建筑形態,這些建筑形態具有軍事性質。而“宗族組織和鄉族勢力就是依托這些具有濃厚軍事性質的鄉村建筑而形成聚居聚落和地方割據的”[13]。其三,公田與族田。公田與族田是宗族的族產,也是一個宗族實力和地位的具體體現。一般而言,族田往往承載很多具體職能,例如,族田的收入往往用于本宗族族人的教育事業,包括興辦私塾學堂和資助本族人參加科舉考試。[10]312-315

由此,我們就會發現比陳翰笙筆下的封建勢力更為豐富的歷史圖景:其一,階級分化僅僅是華南社會分化的方式之一,血緣為主的宗族分化才構成了其主干;其二,剝削關系僅僅是我們理解所謂的“私人地主與農民”“集團地主與農民”之間關系的一個面向。在剝削與壓迫的背后,我們還需要從“宗族”的意涵上去理解公田、地主在華南鄉村社會關系中的位置:對于一個宗族而言,私人地主并非只是一個剝削者,而是一個宗族的領導者,他的首要使命乃是面對其他宗族的競爭;而所謂的集團地主可能也并不只是個剝削者,而是需要承擔整個宗族的使命。

3.宗族社會的土地革命:生產關系變更的“意外后果”

縱然按照陳翰笙的論述,剝削關系已經成為地主農民之間的主導關系,那么變更這種剝削關系的方式就是直接的以“耕者有其田”為實質內容的土地革命嗎?這種意義上的生產關系的變革,在與宗族社會的具體情境的遭遇中,會不會產生意外的歷史后果呢?

在1927—1933年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廣東的瓊崖、海陸豐等地區就已經開始了土地革命的實踐。實際上,在革命實踐過程中,宗族主義本身就是要打掉與警惕的對象,早在1926年7月的中國共產黨中央擴大執行委員會會議文件中的《對于關東農民運動議決案》中這樣寫道:“農民在封建制度下的地方主義、個人主義、宗族主義、迷信不能集中等天生的弱點很多,統統是不革命的應加以改造,在廣東之現勢已有改造之可能”[10]254。

以上只是字面上的說法,什么叫作“宗族主義”?在現實的革命場景中又如何“反對宗族主義”呢?1933年《八縣區以上蘇維埃負責人員查田運動大會所通過的結論》給了明確的說法:要避免一切可能發生的氏族地方斗爭,團結一切力量去開展對地主富農的斗爭。因此,發動本村本姓的貧苦群眾,清查本村本姓的地主富農,是查田運動中的重要策略。同樣破除迷信的斗爭(雖然是應當的)亦應放在“查階級”的斗爭之后。[14]

上述話語已經表達得再清楚不過,用階級關系取代過去的宗族關系,就是所謂反對宗族主義的實質內涵。然而,在現實的歷史進程中,這種取代過程的“意外后果”卻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公田與族田問題。蘇區時期江西省興國縣頒布的《土地法》明確規定要“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興國工農代表會議政府所有”,分給無田地及少田地的農民耕種使用[15]。這種對于公田與族田的沒收帶來的直接問題是,原來公田所承擔的包括教育、祭祀、救濟等職能,究竟該由何種制度形式具體承擔?其二,分田單位問題。在當時的中央蘇區的分田實踐中,究竟是以鄉為單位還是以村為單位進行平分是當時政策不斷變化的一個焦點,而只有將這一問題放置在聚族而居的基本社會格局下我們才能真正理解。毛澤東在《興國調查》這樣寫道:四鄉均以村為單位分配。因鄉境大,山嶺多,鄉為單位去分,隔遠了,不好耕。農民寧愿在本村分田少一點,不愿離了本村遷往別村[16]。

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個簡單的“是否便利”的遠近問題。但是需要知道的是,贛南閩西地區存在著大量的單姓聚居村。在這個意義上的以村為單位的土地分配,本質上是在同一宗族內部進行平分,可以想見,這只會出現兩種結局:一種是宗族內部由于分田而產生的矛盾與沖突;另一種則是分田失去了彌補階級差異的可能。如果是以鄉為單位平分,或者一個村莊并不是單姓村而是有多個姓氏與宗族,那么問題或許更為復雜。因為這時候對全部土地的平分很容易演化成為不同宗族之間的矛盾與爭斗。

通過上述問題的初步闡述,我們可以看到陳翰笙分析進路與他所給出的“變更生產關系,進行土地革命”的具體出路之間存在的張力,而這種張力則恰恰來自陳翰笙單一“剝削”面向的論證邏輯的自身局限——它并沒有考慮構成剝削的“四位一體”的地主在當時宗族分化的社會格局下現實的社會關系層面的意義。

五、結語

陳翰笙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社會經濟調查與華南農村的研究,呈現出了一幅勞動力流失、生產力低下、農民生活極端貧困的生動歷史畫面。他強調通過構成一切社會基礎結構的生產關系來理解當時的農村危機,并且詳細分析了以農村土地為中心的具體剝削機制,呈現出了私人地主、集團地主、富農、買辦階級、高利貸者、商人乃至政客對普通農民的剝削關系。在他看來,農村土地的集中占有與分散使用,構成了一切不合理生產關系的根源,而這些具體的剝削機制,則加劇了這種不合理生產關系的發展與演進。面對這種帝國主義、資本主義與半封建的多重壓迫,陳翰笙認為唯有徹底變革生產關系,進行土地革命,才是當時農村危機的應對之道。

陳翰笙并非不承認卜凱等人所謂的“農場規模”“生產技術”等生產力要素對于農村危機的影響,但他認為這些僅只是一些“表列”而已,如果不變更生產關系,不改變鄉村社會中的剝削機制,不改變“四位一體”的地主對農民經濟的與政治的雙重壓迫的話,那么無論怎樣提升生產力要素都無濟于事。

然而,這種以“階級分化”來理解“宗族分化”為基本格局的華南農村社會的方式,并不能達到其“明了某種社會條件的集團意識”的目的:一方面,它忽視了獨特地理特征情況下形成的“山區商品經濟”這一獨特經濟形態和歷史要素;另一方面,它又忽視了“土客沖突”背景下形成的“聚族而居”的基本宗族社會格局。陳翰笙的調查研究并沒有呈現出作為“封建勢力”的地主階級在現實社會關系層面的實質內涵,也并沒有考慮在“變更生產關系之后”如何安頓人的位置與舊有的社會關系。

我們并不能說陳翰笙只考慮階級的自在問題而不考慮其自為問題,然而,當他單純以剝削關系為核心的生產關系而非以現實的社會歷史關系來理解社會現象的時候,他所得出的結論和以此作出的對于“出路”的判斷,也就難免和現實產生張力、發生沖突乃至生成諸多“意外后果”。

[參考文獻]

[1]陳翰笙.四個時代的我[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

[2]陳翰笙.陳翰笙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3]溫樂群,黃冬婭.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性質和社會史論戰[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

[4]喬啟明.中國農村社會經濟學[M].上海:上海書店,1992.

[5]陳翰笙.解放前的地主與農民——華南農村危機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6]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的華北農村[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7]秦暉.封建社會的“關中模式”[J]//空間·記憶·社會轉型:新社會史研究論文精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84-308.

[8]梅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梅縣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

[9]廣東民政廳.廣東全省地方紀要[M].廣州:廣東民政廳,1934.

[10]周雪香.明清閩粵邊客家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11]弗里德曼.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2]曹樹基,吳松弟,葛劍雄.中國移民史(第六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13]饒偉新.明清時期華南地區鄉村聚落的宗族化與軍事化——以贛南鄉村圍寨為中心[J].史學月刊,2003,(12):96.

[14]江西省檔案館,中共江西省委黨校黨史研究室.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下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47.

[15]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中國現代經濟史組.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土地斗爭史料選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77.

[16]毛澤東.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32.

〔責任編輯:巨慧慧〕

[中圖分類號]C912.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284(2016)02-0138-06

[作者簡介]孟慶延(1984-),男,天津人,講師,博士,從事歷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01

·民國研究專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网站|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91亚瑟视频|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九九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91免费片|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69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亚洲乱亚洲乱妇24p| 欧美日一级片|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无码一区| 亚洲乱伦视频| 久久黄色毛片| 成人国产三级在线播放|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久久婷婷六月|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国语少妇高潮| 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a色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六月婷婷综合| 成人第一页|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欧美区国产区|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国产特一级毛片| 亚洲h视频在线| 最新国产在线| 天堂网国产|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精品福利视频网|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亚洲第一成年网| 成人中文在线|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国产黄色爱视频| 99伊人精品|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无码视屏|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国产午夜看片|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人妻21p大胆| AV网站中文| 国产亚洲精品91| 国产色偷丝袜婷婷无码麻豆制服|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三级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99r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青草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99热在线只有精品|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