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婷
(宜興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文博科 江蘇宜興 214200)
淺談丁蜀鎮龍窯的發展及選址
周 婷
(宜興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文博科 江蘇宜興 214200)
丁蜀鎮陶土資源豐富,是宜興陶瓷泥料的主產區,也是宜興陶瓷業的中心。其制陶業歷史悠久,龍窯的發展也源遠流長。在龍窯修筑位置的選擇上更是別具匠心,從而為丁蜀鎮燦爛的陶瓷文化又增添了一抹亮色。
丁蜀鎮 陶瓷 龍窯
丁蜀鎮,地處宜興最南端,東臨太湖,境內山脈眾多,丘陵平原交織,溪河湖蕩密布。丁蜀鎮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其中最負盛名的便是燦爛的陶瓷文化。丁蜀鎮有著五千多年的制陶史,其陶瓷制品更是享譽中外,源遠流長的陶文化,使得龍窯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從而成為丁蜀鎮陶瓷發展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1]
龍窯是中國古代窯爐的一種形式,一般依山就勢建造在合適的山坡上,也有用泥石在平地堆砌而成的,窯體呈長條形,如龍似蛇,故名。龍窯最早發現于浙江上虞,為商代窯址,采用自然通風方式,以雜柴、松枝等植物為燃料,窯內火焰多平行窯底流動。
丁蜀鎮陶土資源豐富,是宜興陶瓷泥料的主產區,也是宜興陶瓷業的中心,其龍窯的發展也源遠流長。現存最早的龍窯出現在西晉時期,之后龍窯得到不斷的發展完善,至解放初期約有五十多條。丁蜀鎮窯址分布密集,主要分布在白宕、橋南、蠡墅、邊莊、湯渡、蜀山和前墅等地。[2]
過去丁蜀窯場的陶瓷燒成主要是靠龍窯,龍窯分窯頭、窯身、窯尾三部分。燒龍窯,先要在窯爐房里用鹿角樁(即剃除掉枝葉的馬尾松)點火燒十多個小時,然后到窯背上接火用松枝燒(龍窯窯背上設有麟眼洞,供燃料投入,根據龍窯長度設數十到上百個不等),燃料以松柴為主。由于丁蜀鎮地處宜溧山地,得天獨厚,松柴一般可就地取材。龍窯燒制可分預熱、燒成和冷卻三個階段,燒成溫度在1000℃左右,窯工憑經驗根據窯內火色及坯體變化情況來控制火候和燒成時間。[3]
早在東漢時期,丁蜀鎮的周圍,就已經形成了一個以生產釉陶為主、規模較大的窯場。創燒于西晉的小窯墩遺址,是丁蜀鎮現存最早的龍窯。小窯墩遺址,位于周家村分洪橋邊,創燒于西晉,延燒至唐宋,窯址為龍窯結構,東西長約 50米,最寬處近20米,高約10米。文化堆積包含三個不同時期。下層為西晉時期遺存,主要產品為青瓷器,胎質堅致灰白,釉色淡青或青中泛黃,器形主要有盞、碟、缽、洗等日用器。中層為唐代堆積,以碗、盆、罐、燈盞等青瓷器為主。上層為宋代堆積,大都為缸、甕等日用粗陶。小窯墩遺址,屬我國古代南方的越窯青瓷系統。位于小窯墩遺址以南500米處是龍頭岕窯址,也是一座晉代的青瓷窯址。窯址依坡勢而建,產品主要有青瓷盤口壺、罐、缽、洗等,胎體較厚重,釉色青中泛黃,裝飾有網格紋、連珠紋等。
到了六朝時期,南山北麓的青瓷窯場,在燒造技術上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唐代中期到五代十國,位于丁蜀鎮桃淵村澗自然村的澗窯是宜興青瓷生產的第二個鼎盛期。龍窯利用土墩自北向南傾斜的地勢建筑窯基,窯基尚有空室、擋火墻、窯床等部分保存較好。窯基殘長 28.4米,窯床寬度不等,窯頭2.3米,中段2.65米,尾部已殘缺。窯床坡度平緩,窯壁依坡度用長方形磚坯單磚砌成。窯床底部除窯頭部分用青磚鋪地外,其他窯段先填0.3米燒土,后在其上鋪0.17米厚的細砂層,屬“軟底窯”。澗龍窯燒制產品比較簡樸,以生產民間日常使用的碗、缽、罐、盤(碟)、燈盞為主。
宋元時期,宜興青瓷日漸衰落而中斷,轉而集中力量發展面廣量大的民用粗陶器。宋元陶窯遍布丁蜀鎮周圍:有青龍山北麓的缸窯山、任墅象牙山南麓窯群、南山北麓的東、西瓦龍窯、六十頭窯和張澤大樹北莊窯。它們都燒造中小缸或中型陶缽、陶甕等。這種陶器無論從胎質,造型還是燒成工藝,都與過去的印紋陶器完全不同,為明清宜興日用粗陶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明清時期是丁蜀鎮龍窯制陶的繁盛時期。陶器生產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原料的利用和加工、胎釉配方的改進、成型技術、施釉方法以及燒造和裝飾等工藝流程上有了顯著的創新和改進。此時,丁蜀鎮已出現了專門從事筑造龍窯的工匠,俗稱“盤窯佬”,他們在技術上嚴格保密,且傳子不傳女。明清時期的龍窯均分布在丁蜀鎮周圍,如丁山青龍山南北麓、川埠寶山寺、蜀山、潛洛、上袁、湯渡建墩窯、南山東瓦窯、西瓦窯、任墅石灰山和黃泥塘等處,其大小龍窯已達四五十座之多,可見當時生產規模之大、產量之多,燒造品種日趨繁多,燒制技術更趨成熟。這一時期,出現了著名的“宜興窯”、“歐窯”和“蜀山窯”(即紫砂器窯),生產出來的均釉陶、紫砂壺等陶器,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三大名窯亦從此載入史冊。[4]
建國以后,社會穩定,人們對陶瓷產品的需求日漸擴大,傳統的龍窯生產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而隧道窯的出現,使得陶瓷生產實現了規模化,逐漸取代了龍窯,成為陶瓷生產的主力軍,之后又出現了煤氣窯、電窯等新式窯爐,龍窯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龍窯修筑地點的選擇有很多因素,如同中國古代帝王陵寢的選址一樣,龍窯修建的位置,也是經過精心挑選的。龍窯修筑的地點,主要是根據以下幾種因素來選擇的。
1.靠近泥料產區
此類窯址選擇建在泥料產區的附近,便于就近取材。陶土是用來制作陶器的粘土,習慣上分為白泥、甲泥、嫩泥三大類。甲泥又可細分為紫砂泥、綠泥、烏甲泥、紅泥、小紅泥等,是生產日用陶器、紫砂陶器所需的主要原料之一。丁蜀鎮有著豐富的陶土資源,主要分布在黃龍山、青龍山、香山、南山、白泥山、蘭后等地。黃龍山是主要的甲泥產區,1976年發現的羊角山早期紫砂窯址,其西面就緊鄰黃龍山紫砂泥料產區。羊角山紫砂窯址是龍窯結構,產品主要有壺、罐兩大類。胎質較粗,制作工藝粗獷簡練,具有早期紫砂的特征。在黃龍山北坡和東坡,共有五處以上的窯址堆積,有的窯址仍可見窯床、窯墻及拱券,因尚未發掘,所以創燒年代不詳。
2.依山就勢
龍窯在修建時依靠山脈的走勢,在自然坡地上建窯。此種窯址在修建過程中借助自然地形,省工省料。此類窯址以前進窯遺址最具代表。位于丁蜀鎮解放西路茅庵山南坡的前進窯遺址,始建于清代晚期,為龍窯結構,頭南尾北,依山而建。窯身內壁用長條形磚發券,外壁敷以黃石塊與白土。窯身兩側設投柴孔(俗稱鱗眼洞) 90對,東側建有窯門3個。其坡度窯頭部分21°—25°,中間為18°,窯尾為5°—8°。窯址殘長84米,窯基寬8.7米。窯身內壁中部底寬3米,高2.45米。產品主要為大缸、盆、酒壇、陶臺等。是宜興現存最大的龍窯遺址。此類窯址還有蠡墅社區的臺新窯。臺新窯址位于臺山山頂,呈南北走向,殘存堆積約1000平方米,主燒缸等大件。殘片胎體厚達2厘米,釉肥厚,釉色以豆青色為主。
3.平地堆土
平地堆土建窯,多是考慮到交通運輸的便利,所以在選擇地形上,多靠近河岸(因古時丁蜀鎮的陶器外運多是依靠水運)。前墅龍窯就是此類窯址最典型的代表。前墅龍窯創燒于明代,延燒至今,是整個宜興地區目前仍以傳統方法燒造陶瓷的唯一一座龍窯。前墅龍窯通長 43.4米,窯身外壁寬約3米,內壁底部寬約2.3米,高約1.55米。窯身左右設投柴孔(俗稱鱗眼洞)42對,西側設裝窯用壺口(窯門)5個。燃料主要為煤、松、竹枝等。現產品主要以盆、甕、罐、壺等日用粗陶為主,間燒少量紫砂器。值得注意的是,前墅龍窯四周都是平原,只有龍窯處于坡地,在其東南面有河道經過,并存有碼頭遺跡,河岸東面有較大的陶器堆場,可見前墅龍窯為平地堆土而建,東面的河道和堆場,便于貨物運輸。除此之外,小窯墩遺址、澗窯遺址、湯渡何家村的李家窯遺址、蜀山村的聞家窯等,也都是平地堆土而建。
4.多種因素綜合考慮
在修建龍窯時既能充分利用山勢,又有便利的水陸運輸。此類窯以蜀山窯群最具代表性。蜀山窯群范圍從東坡書院到北廠共計有窯址15座,其中5座是2005年南京宜興聯合考古隊發掘時發現的,其余10座是根據現存地形及老窯工辨認確定的,在這長達1公里的蜀山南、西、北三面,有大量殘片堆積,植被茂密,堆積豐富深厚。從目前考古出土的殘片可以看出,蜀山周圍是丁蜀鎮燒制紫砂的主要窯場,時間從明中后期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發現的陶瓷殘片中,從工藝上可以明顯看出不同時代的特征,品種不但有紫砂器,還有大量的均釉陶器和日用陶器等。蜀山窯群,窯址眾多,有些窯址緊挨在一起,有些窯址是相互疊壓、打破的。在蜀山的西面山腳下就是蜀山舊街,舊街緊靠蠡河。蜀山窯群充分利用了自然山勢,同時靠近河流,便于原材料和陶器成品的運輸。古時的蠡河上,曾經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泥料從礦區源源不斷地運來,陶瓷成品又從這里不斷地裝上駁船,運往全國各地。
位于建新村的戴家窯的選址也是結合了多種因素的,窯址周圍基本保持了原有的窯場布局,窯體借助自然山體,呈南北走向,頭南尾北,窯頭離畫溪河四十余米,水陸交通便利,這一地帶是當時成品堆放和外運裝船的場所,而窯西側為一片清代民房,是當時窯主的住房,以方便對窯場的管理;窯東側有5000平米的場地,用作窯場陶坯、樹枝的堆場和作坊,現在仍在進行泥料加工。戴家窯創燒于清末,至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停燒,產品以日用陶為主。窯體和堆積保存完好,窯場布局仍可見當年風貌。
丁蜀鎮的先民通過不斷的生產實踐活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龍窯的選址上,或靠近泥料產區,或依山就勢,或平地堆土,或多種因素綜合考慮,可見當時人們善于利用自然地理條件,開展生產生活,從而促進了龍窯的發展完善,也推動了丁蜀鎮陶瓷生產的興旺繁榮。
如今,絕大多數龍窯已不再進行生產,這其中有許多龍窯因為長期無人使用,逐漸被廢棄,原有的成品堆場、料場和殘次品堆積地被附近居民建房屋,次品堆積和窯渣被居民挖掘用于房基和道路鋪填,窯址堆積被平整用來種植農作物。還有一些龍窯因為市政基礎建設的需要被挖掉。
雖然龍窯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在歷史上,它對丁蜀鎮陶瓷事業的發展還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因此,宜興市文管辦對現存的龍窯加以保護,根據龍窯的歷史價值將其公布為各級文保單位,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宜興窯址(包括丁蜀鎮的澗窯遺址、小窯墩遺址、前墅龍窯、前進窯遺址)、蜀山窯群,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有龍頭岕窯址,還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南缸窯遺址、戴家窯址、李家窯址、臺新窯址等。市文管辦對這些窯址進行修繕,使其得到保護,也為后人了解龍窯提供最真實的依據。
丁蜀鎮制陶歷史悠久,幾千年來基本上沒有中斷過,繁榮的陶瓷文化,使得丁蜀鎮境內保存的漢、晉、唐、宋、元、明、清各時代的窯址數不勝數,而龍窯更是丁蜀鎮窯址一大特色。在龍窯修建地點的選擇上,不僅懂得利用自然山體建窯,還在水陸交通便利的地方堆土建窯,并且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將地理環境充分利用,體現了古代人們的聰明智慧,也創造了丁蜀鎮燦爛的陶瓷文化。龍窯是歷史的產物,雖然它已不再被使用,但是保護龍窯,是對丁蜀鎮先民所創造的文化的尊重,也是后人了解古人生產生活最直接的證據。
[1]《江蘇省志·陶瓷工業志》1994年1月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2]《宜興文物》2004年9月南京出版社出版。
[3]華蔭棠 葛維彥《龍窯和松枝》,《宜興文史資料·宜興陶瓷專輯》1985年5月。
[4]賀盤發《從宜興古窯址看陶瓷的發展》,《宜興文史資料·宜興陶瓷專輯》198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