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 祝高波 包 泉
(內蒙古名族大學 內蒙古通遼 028000)
特色與質量*
——政府主導下的通遼地區學前教育發展構想
劉 暢 祝高波 包 泉
(內蒙古名族大學 內蒙古通遼 028000)
2016年是國家“十三五”計劃的開局之年, 國家的教育又站在新的起點上揚帆起航。“十二五”期間,學前教育呈現了突破發展與內涵發展互生并存的發展態勢。本文以此發展態勢為基點,以內蒙古通遼地區學前教育發展為代表個案,力圖構建政府主導下的“質量”提升與“特色”發展共生共長的民族學前教育區域發展的構想。
質量提升 特色提升 民族學前教育
人生百年,立于幼學。學前教育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幸福和千百萬兒童的健康成長,學前教育的發展問題近來成為人民群眾關注的焦點,受到黨中央、國務院、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還提出了辦好學前教育的新要求,為學前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從我國學前教育的發展歷史和戰略來看,政府主導在學前發展的初期和加速期是必要的,也是必須要堅持的。在“十二五”期間,通遼市學前教育建成了各級各類幼兒園599所,其中:公辦園248所,民辦園349所,事業辦園1所,企業辦園1所。在園幼兒84096人,其中公辦園在園35360人,民辦園在園48118人,事業辦園在園335人,企業辦園在園283人,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由39.2%提高到95.02%,提高51.88個百分點。由此可以看到,在政府主導下區域學前教育得到了突破性發展,提前實現了國家發展的標準。未來的五年、十年,以至未來,學前教育的發展不僅在數量上要有突破,更要在質量和特色上有發展。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重視學前教育”。《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地方政府是發展學前教育、解決“入園難”問題的責任主體”。由此,區域學前教育的發展必須在地方政府主導下才能更快更好地達到人民滿意的水平。通遼地區作為民族化和現代化共融發展的地區,既要在保證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又要突出地區特色、民族特色。質量與特色是當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兩大主題,也是推進民族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關鍵所在。
1.政府主導下提高學前教育質量
近年來,國家與政府一直在推進學前教育的標準化建設。從2010年起經過六年的發展,學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已見雛形,學前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政策體系已經形成。接下來,各級政府將從重視學前教育機構數量提升向重視學前教育質量建設過渡,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學前教育的發展路徑和措施。在此背景下,作為區域教育發展的一個單元,通遼地區將在“健全機制、提升質量”的任務指導下,進一步深入推進學前教育的發展。
(1)建立學前教育評估管理體系,助推學前教育質量發展。學前教育評估管理體系是健全學前教育質量監管機制重要的一環。一是要加強對學前教育社會機構資質的審核和監管,規范化學前教育建設和考核工作體系。二是加強對幼兒園保教工作的審查和監督,選拔和招聘一批高水平、高質量的教師進入幼兒園教師隊伍。評比出一批保教工作優質的幼兒園進入名幼兒園行列。三是頒布執行標準化學前教育評估管理制度,使學前教育工作有章可循。
(2)完備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提高學前教育資源利用率。在加大學前教育資金投入和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要因地制宜,合理使用資金、適時投入設備,使每一分投資都進入教育生產中,提高學前教育投資效率。一是進入現場考察園所情況,不片面追求貴族化幼兒園設施設備。二是保證基本校舍投入后,因地制宜,不做統一資金使用規定。三是做好資源使用定期檢查和后期使用檢查,做到過程檢查與結果督察相結合。
(3)從提高辦園水平入手,提升學前教育質量。近些年幼兒園辦園數量在不斷提高,但是多數公辦園缺乏市場競爭意識,不能及時抓住機遇積極學習和引進先進的辦園思想和模式。今后工作重點就要轉變辦園觀念,明確幼兒園的辦園規模并不是評價幼兒園辦園水平的標準,引入先進管理模式,通暢辦園機制,增強辦園活力,起到公辦園的示范輻射作用。
(4)持續落實“名師工作坊”工程,提高教師專業化團隊建設。教師是教育發展的根本因素,名師是教育發展的引領力量。今后首先要補足配齊各類幼兒園教職工,落實幼兒園教職工編制,穩定民辦幼兒園教師隊伍。其次,通過同行力量提高同伴業務水平,持續落實“名師工作坊”工程,互幫互助實現教師隊伍的整體提升。再次,提高教師隊伍整體專業化水平,建設一支業務能力過硬的專業化師資隊伍。
教育的特色發展是現階段教育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只有特色化才能實現多樣化,只有教育多樣化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創建特色學前教育的本質目的是為了提高教育質量,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
1.以文化為引領,促進民漢學前教育融合發展。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是校際間的本質區別,是生成學校特色的核心要素。 而文化引領是推動學校變革的核心,它通過對學校文化的繼承與創新來引領學校發展。民族地區民族團結的關鍵就是文化聯結和交流,學前教育教育應該承擔起文化引領的作用。
2.以語言為切入口,分層次推進民漢雙語教學。語言是聯系的紐帶,是文化的承載。將民漢雙語教學提高到學前教育階段,不僅是少數民族兒童學習語言和社會化的需要,也是內蒙古自治區學前教育的特色之一。可以采用分層次形式實施學前雙語教育。一是對那些有自己語言和文字的民族來說,編寫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學前教材,可以進行民漢雙語雙文形式的學前雙語教育。二是對于涵化程度高,且居住在城區的少數民族來說,可以推進自由選擇,在民族藝術活動中通過歌曲、故事、繪畫進行語言交流和互動,并可在集體教學中適度開展少數民族語言教學。
在推進學前教育未來發展的道路上,特色發展與質量提升是永遠的生態主題。在政府主導下學前教育區域發展要齊抓共管,直面現實,立足本土,才能構建出質量與特色互生互長的教育發展之路。
包泉,男,通遼市教育局:主要從事基礎教育研究和管理研究。
教育局黨政辦。通遼教育“十二五”回眸之一學前教育規模逐步擴大[or].http∶//jyj.tongliao.gov.cn/,2016-03-11。
鐘海青.質量與特色∶民族教育的永恒追求[J]. 民族教育研究, 2011-04。
劉暢(1981-),女,內蒙古民族大學講師。主要從事民族學前教育、跨文化教育研究。
祝高波(1982—),男,通遼第五中學、內蒙古民族大學教育管理碩士∶主要從事教育管理研究。
本文為通遼市與內蒙古民族大學科技合作項目(人文社會科學類)——“通遼市學前教育運行現狀調查及優化發展對策研究”(批準號 SX Y B2012115) 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