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慧
(湖南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 湖南永州 425100)
基于讀者接受美學的角度淺析大學英語精讀課堂教學改革
唐 慧
(湖南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 湖南永州 425100)
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精讀是較為重要的課程,對學生英語綜合素質的培養產生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因此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基于大學英語精讀課堂教學現狀,應該積極探索課堂教學改革的措施,進而有效提升教學質量,促使學生對英語精讀課程的接受能力得到逐步增強,為學生英語綜合素質的培養提供相應的保障。
接受美學 大學英語 精讀課堂
精讀是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中一門主要的課程,其主要任務是借助精讀教學對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加以培養,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翻譯能力得到明顯的強化,為學生未來發展提供相應的保障。但是在當前高校英語大學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部分高校英語精讀課程教學不理想的情況,教師對學生的主體地位相對忽視,也不注意從讀者的接受角度探索合理的教學措施,教學效果相對較差。因此高校英語教師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應該進一步加強對大學英語精讀課堂教學的重視,借助科學的教學改革探索教學優化措施,為高校英語專業教育的優化開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在接受美學的觀念中,文學閱讀本身充滿著一定的不確定性,即文本具備特定的召喚結構,其所創造出的意象、情感和思想等實質上都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所重新建構的,具有一定的具象化特征,同時正是文本的不確定性和所存在的固有空白激發了讀者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文本無限的文學價值。基于此,在文學作品欣賞教學中應該首先明確文學文本所具備的多種含義不一定是作者所授予的,而可能是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在不斷閱讀和探索過程中所進行挖掘和進一步完善的,即是說,一旦讀者開始對文本進行閱讀,其閱讀思想勢必會受到讀者個人經驗和精神思想的影響,借助自身的思想去填補文本的空白,確定文本中的“不確定”,進而實現對文本的深入閱讀和合理鑒賞[1]。經典文本正是受到這一因素的影響才最終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獲得無盡的生命力。從此處進行分析,由于讀者的閱讀過程就是促使文本從潛在的思想狀態轉變為現實存在的過程,因此讀者的閱讀行為也往往會表現出一定的個性化特征,可以說讀者的閱讀行為是具有一定創造性的。在閱讀教學實踐中,如果教師能夠從這一角度出發,對課堂教學活動實施科學的指導,就必然能夠轉變課堂教學的傳統狀態,促使課堂教學活動獲得新的發展。對于大學英語精讀教學來說,學生實際上就是精讀教學中精讀文本的讀者群體,教師是比學生思想水平層次稍高的讀者,教師本身在閱讀過程中對文本的人物、意象、情感、主題的理解只是教師所獲得的個人情感體驗,無法在教學過程中被看作是絕對的權威。因此在精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看作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促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和輔助下對文本形成個性化的理解和感悟,最終充分感受文本的奧妙,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簡言之,在接受美學思想的指導下,大學英語精讀教學不再是簡單的向學生傳授文本中有什么,蘊含什么樣的思想,使學生讀者盲目的趨同。而是應該在充分尊重學生讀者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充分煥發起學生作為接受群體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形成一定的閱讀張力,并將此作為契機對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加以培養,為學生大學英語總體學習質量的提升以及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讀者接受美學理論的指導下,高校大學英語精讀課程改革應該加強對學生主體性的重視,在充分尊重學生作為閱讀接受者主觀思想的基礎上對學生實施合理的教育和引導,促使學生形成個性化的學習體驗,進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本文從英語精讀教學中的閱讀教學和翻譯教學入手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為精讀教學改革提供相應的支持和借鑒。
1.閱讀教學改革
一般來說,在高校英語精讀教學實踐中,接受美學應用最為直接的教學環節是閱讀教學,而閱讀教學也是基礎精讀課程最為重要的部分,只有學生在閱讀欣賞中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才能夠有效提升教學質量[2]。從接受美學角度進行分析,讀者在進行文本閱讀的過程中會形成一定的期待視野,在期待視野的影響下,讀者會產生閱讀的驅動力,進而不斷對文章進行深入的探索。在學生進行閱讀的過程中文本的召喚結構賦予了文本一定的不確定性和空白,因此文本實質上存在著被讀者期待視野進行定向、同化的可能。在大學英語精讀課程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重點關注學生的閱讀反應和情感體驗情況,并引導學生注意對文本中的空白進行思考和討論,促使學生形成個性化的見解,最終實現文章的審美價值。如在對教材中的閱讀材料“What Will the Future Be?”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自由閱讀,學生期待視野不同,對文本形成的理解必然也不盡相同,此時教師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閱讀理解進行分析和引導,促使學生完成對文本的內化理解,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礎上,增強閱讀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翻譯教學改革
接受美學思想指出翻譯教學實質上也是一種閱讀教學,在翻譯過程中,翻譯人員首先是讀者,扮演著文本接受者的角色,也就是說翻譯人員在對原文本進行翻譯的過程中會受到自身期待視野的影響對文本中的空白進行加工,進而實現對文本的再創造[3]。基于此大學英語教師在進行翻譯講解的過程中,應該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填補原本文的空白,進而領會翻譯文本的深層思想,促使學生在翻譯過程中完成對原文本的審美體驗。比如在精讀教材中存在一個單詞“no U-turns”,學生在對這一個單詞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受到自身期待視野的影響會翻譯成為禁止掉頭和禁止回轉、不能掉頭等多種形式,此時教師以學生作為主體進行引導,就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意識,促使學生對文本空白進行填補,進而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取得良好的學習成效。
綜上所述,新時期基于新教育理念的提出和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全面強化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已經成為英語教育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大學英語精讀教學也應該在先進教學思想的指導下積極探索相應的改革措施,對學生實施全方位的教育和指導,促使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得到顯著的培養,為學生未來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1]李麗平.接受美學視角下”基礎英語”的教學研究[J].海外英語(上),2016(5)∶47-48.
[2]劉思陽.網絡環境下英語精讀教學體系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4(6)∶121-122.
[3]謝歡.小組合作學習在英語精讀課堂的實踐研究[J].海外英語(上),2014(12)∶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