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菁
(國防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語言文化研究所 湖南長沙 410073)
淺析文學研究在語言問題下的發展與問題
趙 菁
(國防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語言文化研究所 湖南長沙 410073)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各學科領域不斷推介新動態新問題,文學研究也在其不斷深入中遇上不少的語言問題,本文就我國文學研究在語言問題下的表現“途徑”、90年代文學研究在語言問題下的兩次“飛躍”以及語言問題下文學研究存在的問題三方面進行了簡要分析,希望對我國文學研究的同仁們有所裨益。
文學研究 語言問題
文學是一種藝術,是一門偉大而奇妙的語言藝術,語言問題是文學研究中的核心內容,大多數文學研究都與語言密切關聯,如,文學作品中的主題思想、時代背景、情節發展、人物形象及其意識形態、文體風格等無一不是在語言環境中得到充分、有效體現的。
語言既是文學史、翻譯文學、文學理論發展的等重要表象和標志,也是制約它們發展的深層根源。[1]
早期的文學研究大都基于語言本身和涉及語言的問題。文學研究中的語言問題首先表現在語言外形上。拿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相比較,兩個時代的語言雖同屬漢語但區別很大,這些區別,即文字本身的構造差異,繁體與簡體的差異,各種書寫體的不同形體和表象等。
其次表現在語言的詞匯和表達方式上,比如,古代文學和現代文學在語匯上差別很大:我國古代文學的語言體系封閉自足,具有古代閉關自守、自給自足的特性,其文學類型與現代文學類型迥然不同;現代文學中的白話文不僅繼承了古代漢語的書面語和白話口語的語言詞匯,還吸收了大量承載西方思想文化、表述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詞匯以及生活中流行的詞匯,尤其是繼“五四”白話文運動后,文學翻譯進入了一個空前的高潮,大批的西方文學作品被引進并相繼翻譯成中文,致使中國文學中滲透入了歐式語言,從而有了20年代中國文學中的語言歐化和國語相融相較的問題;緊接著30年代出現了文學通俗化問題;40年代又有了文學民族化問題;50年代民歌運動掀起;80年代新名詞興起并且成為潮流;90年代,網絡語言嚴重沖擊了文學語言,等等,這些新語言元素的不斷滲入,使中國文學從形式到思想內容都發生了明顯的衍變。縱觀現代文學的發展史,語言問題自“五四”運動迄今始終是促進和制約文學發展的基本因素。[2]
再者就是表現在語言詞匯的內涵上。20年代的漢語歐化問題,表面上是語言形式的歐化,實際上是更深層次的詞匯內涵的歐化,承載西方思想意識的詞語通過翻譯成白話文融入到了漢語體系中,由此,中國思想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和滲透;自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不少蘊含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詞匯也相繼走出國門,走進西方語言中立足生根,這些都表明了西方文學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密切關系。由此可見,翻譯文學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文論和中國文學的現代轉型,也將西方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翻譯成為我們易于理解的漢語形態,同時,也必須警惕在我們把西方精神文化轉化為中國文化時也會出現諸多潛在的棘手問題。
90年代之前的文學研究涉及到的是如何提煉語言、語言學習途徑等語言問題,這種研究基本屬于文學語言形式的研究,而非從語言的角度關注文學。對翻譯文學的研究也主要基于漢語文學的研究模式,如人物形象刻畫、創作方法手段、主題思想體現、作品的時代意義、翻譯的技巧問題等等,一些翻譯學領域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基本是他們從事翻譯實踐的經驗總結,大都是把語言問題研究局限于形式方面。
90年代開始,我國改革開放,兼容并蓄,很多西方的歐洲的理論和思想文化傳入到我國文學中,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我國文學研究突飛猛進的發展。首先是先進翻譯理論的引進,如嚴復就文學翻譯提出的“信、達、雅”原則、尤金·A·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原則、韋努蒂提出的“異化”、“歸化”翻譯理論等均在西方文化的翻譯研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其中,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對中國的翻譯研究影響深遠。他在其“動態對等”理論中指出:在“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文體對等”四個方面的對等中,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則其次,而意義傳達往往就卡在了文化涵義的轉達,所以,大翻譯家也感到“僅僅掌握兩種語言是不夠的,了解相關的文化也同樣重要”。因此,中西方文學的翻譯要求譯者不僅要熟練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兩種語言形式下的文化內涵,只有擁有兩種文化的深厚底蘊,才能更好的結合語境,有感情地翻譯文學作品。文化因素在翻譯研究中地位的突起不僅使文學研究的重要性凸顯,文學研究的成果也日漸豐盈。其次,文學理論,具有“現代”性的西方文學理論對我國文學理論的研究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后現代主義、后殖民主義、解構主義、解釋學、符號學理論、現象學文學批評等等,這些文學理論都非常注重語義分析和語言問題的重要性,他們強調文學研究的重點是語言研究而不是思想內容的研究,他們為語言問題下的文學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持,使文學研究得以拓展。[3]
文學研究的深入和發展必須是通過語言問題才能開展深入研究,語言和文學之間的這種類似皮毛的關系,決定了文學研究只有在語言問題下才能有更加廣闊的學術前景,但目前從語言問題方面開展的文學研究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我國文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一是語言視角下文學研究的理論方法問題,以及其研究和史實研究共同發展問題;二是以文學理論關鍵詞和文學話語研究為主要內容的文學問題,這些文學研究還停留在語言的思想層面上,還需更加深入地研究;三是翻譯文學對我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意義和作用影響。翻譯文學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和發展,如何促進?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更進一步深究翻譯文學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促進作用。
總之,語言問題在文學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必須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認真分析文學研究中語言問題凸顯的、或潛在的可能表現形式,準確分析定位語言視角下文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并且結合古今中外文學發展過程中語言問題研究方面的經驗理論,探尋有效的措施,以解決存在的語言問題及語言視角下文學研究存在的問題,潛心文學研究,促進我國文學研究的發展完善與進步。
[1]高玉;文學研究中的語言問題及其思考;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02);
[2]盧贊青;文學研究中語言問題及其思考;中華少年;2016(07);
[3]王丹;孫文憲;語言意識與語言批評的演變;華中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