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原俊
(廣西橫縣六景鎮民族初級中學 廣西橫縣 530300)
解決信息技術理論課的枯燥的辦法
韋原俊
(廣西橫縣六景鎮民族初級中學 廣西橫縣 530300)
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理論課要比操作課顯得更枯燥無味。文章探討如何把理論課也變得富有創造性,讓學生愿意學并且學得有趣,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中去。
信息技術 理論課 興趣
傳統的教和學的模式正在醞釀重大的突破,教育面臨著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變革。信息技術理論課也不例外,應構建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是新課程改革中上好信息技術理論課的主要目標。
經過多年的信息技術教學摸索,借鑒了其他學科老師的教學處理方法,我改變原有老師講,學生聽被動的教學模式,采取了以下的一些方法,讓學生徹底愛上這個“理論課”。
首先要加強課堂紀律管理,保證教學秩序。老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信息技術課學習態度,強調∶上信息技術課不僅僅是上機,到電腦室上機不僅僅是打字,更不是玩游戲;其次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且嘗試著去探索,去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來發現操作方法,運用理論知識歸納操作的共通性、規律性。
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的激發,不斷培養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以便學生達到善學、好學、樂學的目的。
1.設置故事情境,提高學生的興趣
由于對電腦的好奇心,每周一到信息技術課的時候,學生就迫不及待地沖往微機室,那勁頭決不亞于中午放學“沖鋒”到食堂的勁頭,然后就自顧自的開起電腦玩,把老師的積極性都給打消了。在機房上理論課,學生面對計算機不能安定心思聽課;而在教室上,理論課的內容枯燥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那如何才能引起學生轉變這個不喜歡上“理論課”的興趣呢?如果就教材的內容進行授課,一節課的時間就足夠了,但對于初中生第一次接觸信息技術課程,如果照本宣科勢必會影響以后的教學效果。既然這門叫信息技術,也就是要把我們所知道的信息整合,做成課件或視頻,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的看吧。但是我們由于硬件設備的匾乏,微機室沒有安裝投影儀。于是我就在微機室做了一個局域網,網上下載了一個多媒體網絡教室軟件,這就在硬件上彌補上了。在教學處理上我也下足了一定的功夫,盡量采用學生身邊的事例或他們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導人,比如在上七年級《信息》時,要讓學生明白什么是信息并且要會辨別信息。
2.掌握教材,合理安排教學過程。
有了好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學過程安排不合理,教學仍然很難成功。現行教材還在試行階段,有些地方還不完善,老師要明確每節課的任務,設置范例,用“任務驅動”去教學。 例如,在講授Word文字處理軟件的使用時,由于這是每位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識。講解這部分教學內容前,我了解到今天是初一(6)班林廣蓮同學的生日,我事先用WORD軟件為她制作了一個精美的生日賀卡和在優秀的電子小報,向全班學生演示,引起他們的興趣,并適時提出任務∶如何利用WORD制作賀卡與電子小報?然后問學生想不想親手體驗一下?這樣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產生了極大興趣,并積極地隨著老師的講解進人學習情境,這節課的效果可想而知。
理論課的教學內容中含有很多的概念、意義等很多難以理解的知識,學生聽了覺得很沒有意義,更不知道這些理論知識的重要性了。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的講解,不但無法激發學生探索思維的火花,甚至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導致教學效果低的狀況。因此,如何從學生需求出發,讓學生從被動到主動地去學,就顯得由為重要了。經過不斷教學和反思的過程中,我認為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生活中的實際為教學背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自主地去探索研究學習,使有效教學從情境設計開始。例如在上七年級信息理論時我就增加了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的老教材中的《信息安全與道德規范》這一節內容。上這一課時,我就采取這樣的方式∶播放廣西都市頻道播出的一個故事∶說的是一位十五歲的中學生在上網時把自己的真實情況告訴了對方,導致于對方利用她的身份對其父母進行詐騙近5萬元。直到案發時,這個中學生仍不相信詐騙犯竟是她在網絡上的“紅顏知己”。這個生活實例比較接近于我們的生活,看完故事,就有學生自發的討論∶“啊,原來網絡上,真的會有這種事?”“那我們應該怎么樣保護自己呢?”……這則故事無疑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現在很多學生癡迷上網,這一則網絡故事讓他們意識到不注意信息安全和遵守道德規范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我又趁機給他們講解計算機網絡安全的問題,使得學生感覺到不但要遵守青少年上網安全守則,而且更要注意網絡安全的防范。這樣前一個知識點《信息安全與道德規范》與下一個要上的其它知識點就順理成章地完成了,而且學生也深有感觸,“以后上網要注意了!”
在上信息技術理論課,也可以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既掌握理論知識,又能培養他們的各種能力。比如我在講授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七年級上冊《認識計算機結構》的硬件結構時,我將一臺硬件齊全的廢舊電腦搬到了教室里,一邊講解計算機硬件系統的構成,一邊向學生們展示對應硬件,比如硬盤是什么東西?通過展示實物,可以讓學生們加深印象,而不是空洞地記憶。同時,為了讓學生們了解計算機各部件間的連接,我將硬盤、光盤、數據線的接人到主板上的方法一一展示給他們,還要求幾個同學依次上臺進行計算機硬件系統的組裝,通過實踐操作來鍛煉他們的膽量,增強了學生們的信心,將一節枯燥且難以理解的理論課用實物展示、實踐操作來代替,這樣就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實,我們的一些計算機實踐操作課也可以通過請學生上臺演示操作方法,達到鍛煉學生的膽量與掌握知識兩不誤,效果非常不錯。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要我們信息技術老師用心去備課、用法去上課,相信學生們也會像喜歡上操作課一樣愛上理論課。
韋原俊,男,壯族,中學二級職稱,出生于1981年10月,職務:教師,籍貫:廣西南寧市橫縣,學歷:大學專科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