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勇 劉慶功
地理探究課堂中圖像教學策略
□盧 勇 劉慶功
圖像是地理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前提下,教師要同時完成地理圖像教學成為一大難題。文章從學案引導、實驗疏導介紹地理探究課堂中的圖像教學。
課堂改革;自主探究;圖像教學
地表事物紛繁復雜,若只用文字來描述不能準確、直觀地表述,而圖像則可讓人一目了然,并且通過不同地域事物對照,可以找出其中的異同和規律。另一方面,七、八年級《地理》教材中有地圖172幅,示意圖130幅,景觀圖166幅,統計圖55幅,共523幅。可見圖像教學在初中地理中的重要性。在以生為主、以師為輔的地理探究課堂中,地理圖像的教學成為一大難題。
地理學案是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其實質是教師用來幫助學生掌握課程內容、溝通學與教的橋梁,也是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方法的一種重要媒介與抓手,它是教師站在學生已有知識水平、生活經驗的角度對教學內容思考的文字表現,具有導閱讀、導任務、導學法、導思維的作用。在利用學案進行圖像教學時,我們應該抓住圖像的關鍵層層遞進引導,破解難題。
例如“經線和經度”的探究學習中,教材設計了兩幅圖:“經線和經度”“東西半球的劃分”。新課程標準對此節內容的要求表述很簡單,“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經度的劃分”。但在教學中我們知道本節有三大重難點:經線的基本特征;經度的變化規律及東西經的辨別;東西半球的劃分。為了突破這些難題,我們可以借助學案“內容上基礎性和拓展性相結合、方式上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與學法指導相結合”的特點,層層推進,化難為易。為此設計如下的學案內容,并在課堂上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閱讀教材第7頁“經線和經度”及“圖1.9經線和經度”探討并完成下列問題:
1.經線的定義:______。由此,我們可以推導出經線的形狀是______;經線指示的方向______;在地球表面可以畫出______條經線。
2.在“圖1.9經線和經度”中用紅筆描出0°和180°經線,并仔細觀察:在0°經線東面是______經,并向東逐漸______;西面是______經,并向西逐漸______。180°經線東面是______經,并向東逐漸______;西面是______經,并向西逐漸______。并請總結如何判讀東、西經。
3.觀察“圖1.9經線和經度”中標注可知:經度的度數范圍是______;東經的書寫是___+___,西經的書寫是___+___。
4.完成教材第8頁“活動2”,后觀察“1.11東西半球的劃分”可知:20°W的東部是___半球,西部是___半球;160°E的東部是___半球,西部是___半球。請選擇東半球的范圍是( ),西半球的范圍是( )。
A、20°W向東至160°E
B、20°W向西至160°E
C、0°經線向東至180°經線
D、0°經線向西至180°經線
5.在“圖1.9經線和經度”中用紅筆描出20°W經線與160°E經線,并說出圖中各條經線所處的半球位置。總結判別東西半球的方法。
在學案引導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教會學生讀圖:一描二讀三分析,由淺入深逐步發展讀圖的各項技巧。描,要根據圖的標題,先在圖中描出關鍵的信息,可以迅速把握主次,抓住問題的關鍵。讀,利用學案,讓學生知道在圖中找出“在哪里”“是什么”“怎么樣”。這樣有步驟地看圖,學生就能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和發展讀圖技巧。分析,能通過學案引導加上教師的點撥,歸納出所需的地理規律,如上面的“經度變化規律”“東西半球判別方法”等。
學案引導的圖像教學,是把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運用實際的一種體現。但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把握圖片所要的地理現象和規律,再結合讀圖的方法,最后利用學案逐步引導探索地理規律。
地球上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分布具有復雜性、綜合性和區域性等特征,還有一些實際存在且很抽象,難以用語言進行描述的地理事物、現象,教材為凸顯這些地理事物和現象,就以圖像加上簡要的文字來說明。這些地理事物和現象,學生難以進行廣泛的觀察和親身體驗,而這些抽象的地理現象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就形成了學生學習上的難點。地理實驗教學,以其獨特的手段和方法展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形成、分布、發展與變化,變靜態的地理事物為動態的,變抽象的地理規律為形象的,不僅突破了學生學習的障礙,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等高線地形圖”,教材中出現了兩幅圖:“圖1.35等高線示意”,“圖1.36等高線地形圖上不同的山體部位”。兩幅圖占了教材篇幅的一半,且出現了彩色的山體圖、等高線圖、山體不同部位的分解圖。教材是想盡可能地把直觀的實物圖和抽象的等高線圖結合起來,易于學生理解。可實際是大部分學生缺乏體驗,很難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所以對等高線的判讀成為學習的一個難點。此時教師設計了一個小實驗——橡皮泥制作四方山的模型。不僅破解了這一學習難點,同時凸顯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發展了學生的學科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質,促進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可謂一舉多得。
實驗目的:
(1)認識山體不同部位的等高線特征。
(2)學會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實驗材料:橡皮泥、白紙、直尺、小刀、鉛筆、水彩筆、竹簽
實驗步驟:
(1)將橡皮泥做成類似于四棱錐狀的山體。(四方山,根據不同的傾斜度可以展示出山峰、山脊、陡崖、陡坡、緩坡等部位,并且制作簡單,節約時間)
(2)用兩竹簽從山峰的頂部穿孔至底部。
(3)將山體模型放于桌面上,用尺量出山體的“海拔”,選取合適的等高距,按照等高距在山體模型上,用水彩筆描繪出等高線,再沿等高線用小刀對山體進行水平切割。
(4)將切割好的模型,從最底層開始,分層放到白紙上,用鉛筆沿橡皮泥輪廓繪制出等高線,標注相應的高度,繪制完成后,將其取走,對上一層進行繪制。每次繪等高線時,孔要對齊,以此類推,直到所有等高線繪制完成。
實驗完成后,學生根據自己實驗所得再來學習教材的圖片,彩色圖、等高線圖、山體部位分解圖都能有機地結合起來,并能很快地理解各山體部位等高線的特征,對于實驗中沒有出現的山谷也能推導出其特征。
利用實驗課來進行圖像教學,是美國教育家杜威“做中學”理論的實際運用。實驗課的類型多種多樣,有制作類、演示類、觀測類、考察類等,不同的實驗類型適合不同的圖像教學,如:制作類——地球儀、地圖等,演示類——地球自轉、公轉等,觀測類——氣溫和降水等,考察類——水資源、土地資源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圖像教學都可以利用實驗教學,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考慮哪些圖像教學需要實驗來輔助學習,并且該用何種實驗類型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探究各種地理現象,否則會得不償失。
圖像教學是地理教學重中之重,對于探究課堂中的圖像教學,還有待于大家去尋求更好的解決辦法。
[1]蔡廣征.新課改背景下中學地理圖像教學的實施策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5.
[2]谷昕茂.高中地理教學實驗教學實施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 2014,5.
[3]吳雪.導學案教學模式在高中區域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4,4.
(編輯:趙 悅)
G633.55
A
1671-0568(2016)36-0069-02
盧勇,湖北省襄陽市諸葛亮中學教師;劉慶功,湖北省襄陽市樊城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