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晨雁
《今生今世的證據》教學優化設計
□仇晨雁
文章以《今生今世的證據》一課的教學為例,利用猜想比較法開展非傳統散文的課堂教學,在規范中凸顯自由,根據學情與教學目標,尊重學生的情感體悟與代入經驗,幫助學生形成對課文的個性化理解,并盡可能達成與作品、作者的有效對話,提升教學效果。
非傳統散文;猜想比較
《今生今世的證據》是劉亮程的散文名篇,收入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劉亮程在文中描寫了大量自己熟悉的鄉村情景,這是他成長環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作者而言,這些鄉村景象熨帖而親切;但作為入選課文,對接受對象來說,文中的個性化景物描寫與情感表達易造成學生情感上的隔閡,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予以引導,師生合作探究,感受作者在私人化場景中蘊涵的能夠引起讀者共鳴的情感,從而深入理解課文,達成教學目標。
所謂“猜想比較”,是指在文本細讀的同時,對后續內容做出猜想,并在文本閱讀完成后對猜想進行驗證與比較。這種閱讀教學方法的優勢在于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思考、聯想,使學生在文本閱讀時思維處于積極的運行狀態,幫助學生將注意力放在文本上,提升閱讀效率。
一般而言,使用猜想比較法開展教學,基本步驟如下:首先是設定猜想起點,文章標題、關鍵詞語或者段落、開頭或者關鍵情節均可,依文本而定;其次,根據學生情況和文本的語言環境,輔助教師的合理引導,要求學生做出符合文本情感邏輯的猜想;再次,學生帶著自己對文本后續發展的猜想閱讀文本,并給出總結與異同比較、分析;最后由教師總結,且需要對學生的總結比較給出針對性評價。和小說相比,在散文教學中運用猜想比較法似乎效果不佳,但對于非傳統散文來說,其思維跳躍、意象獨特、情感表達新鮮而思想空靈,寫法也比較獨特,猜想比較法是一種合適的優化教學方法。
《今生今世的證據》與傳統散文不同,劉亮程在文中使用了大量他熟知的鄉村場景,以純粹的個人化意象與成長經驗表達個人情感。在作者那里,這些意象是他情感的延伸與表達載體;對高中學生來說,這些意象陌生而遙遠,缺乏能讓他們情感代入的因素。因此,教師需要為學生做好情境創設與意象歸納,以學生熟悉的場景喚起他們對消逝事物的感情,以此接近作者的情感表達。之后,提出閱讀猜想,設定猜想的起點。請學生思考:能證明你在世界上存在的證據,即你今生今世的證據是什么?你今生今世的證據的意義是什么?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要求他們在文中尋找劉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證據》,即猜想的主題與內容。
從筆者的教學實踐來看,學生對上述兩個問題的思考與探討,可大致歸納如下:《今生今世的證據》是那些我們曾經熟悉然而現在已經失去的東西,包括物質與精神的層面,劉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證據》是依附于他熟悉的鄉村景象上的成長記憶與故園情感;在《今生今世的證據》的意義方面,學生大多認為,我們的生活需要“物”來證明其存在與發展軌跡,它們是我們成長、生活的痕跡,需要外物予以證明,“物”因人而擁有意義,故鄉是一個人出生與成長的地方,它是我們曾經的生活與情感的物化證據,因而極具分量、不可磨滅。劉亮程傾注了個人深厚情感而描寫的鄉村景物,表達了他濃濃的故鄉情結與家園意識,雖然這些東西并不能對抗時間以及時間帶來的熟悉事物的必然消逝,卻能夠安慰心靈,為我們的前行提供精神支撐。具體來說,教學基本步驟如下:
首先是教師提出猜測起點并進行引導:作者開篇列舉了許多他生活過的村莊的景物,在第二段他說,“到那時我并不知道這些是我今生今生的證據啊”。接下來單句成段,感嘆“不知道曾經的生活有一天竟需要證明”。那么從這里開始,請大家根據自己的閱讀感受,猜測一下作者所說的《今生今世的證據》指的是什么?為什么作者說自己曾經的生活在未來的某一天需要證明呢?如果覺得困難,可以將自己的感覺帶入,比如,對于你們來說,以往的生活和經歷在記憶中是怎樣的情景?這些記憶是通過哪些具體的事物作為載體呈現的?如果沒有這些,你又該怎樣向不熟悉你曾經生活的人們訴說成長經歷呢?而對你自己來說,如果沒有這些存儲過往生活印記的載體,你的當下和未來會否有缺憾,那些東西對你來說意義如何呢?其次,學生思考、交流:多按照提出的引導問題理解文本,通過解答上述問題層層深入,體悟作者在個人情感極強的文字之中灌注的家園眷念。也圍繞自己成長的“證據”和意義展開了比較活躍的討論。最后,教師總結并給出針對性建議。
經過對文本的猜想與歸納分析,學生應能感受到劉亮程在《今生今世的證據》中表達的強烈的家園情感,據此,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沒有這種今生今世的證據,我們將會怎樣?劉亮程的那些證據為何會變成一場一場的夢?我們怎樣才能不丟掉家園?等問題。幫助學生層層深入,根據現實語境與個人經驗,反觀自身,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濃烈情感與隱憂。
對于上述問題,學生思考踴躍,可以說與文章表達的情感也形成了較大程度的共鳴。例如,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普遍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這些《今生今世的證據》,他的生命也就等于喪失了印記。所有陪伴個體成長的事物都消失不見,那么個體的生命與生存歷史將逐漸模糊,成為虛空,精神無可歸依。關于證據為何變成一場一場的夢,學生從功利主義角度切入,認為當今時代功利思想橫行,人們過于追求有用之物,不珍重那些印證了我們成長軌跡的停留在過往的東西。在怎樣才能不喪失我們存在的證據方面,學生各抒己見,結合文本細讀體驗和個人情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們認為,重要的是要始終保持心中對舊日情感與舊時事物的眷戀與敬畏,這份情感資源將會為精神護航,為心靈的敏銳持久保鮮,人才會保有精神家園。
【教學片斷】
師:作者說他的村莊和里面的景物是他《今生今世的證據》,當初對這些東西沒有想到保留,是因為“還不知道曾經的生活有一天,會需要證明”。大家明白這里作者的意思嗎?為什么我們曾經的生活在未來的某一天需要證明呢?“需要證明”實際上可以理解為我們當下常見的懷舊情結。我們都會有這種不時地想要回頭望的體驗,為什么我們會這樣呢?
生1:幾乎每個人都會有想要回頭望望的行為,我覺得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在懷念自己過去的生活片段,回想那些美好的經歷,那些看過的風景和走過的路,心情也會好吧,也會更有勇氣過好當下的生活。
生2:我認為懷念的東西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在那些東西上印記的我們當時的情感和與那些東西有關的人和事。
師:大家的觀點都非常有說服力。就我來說,我覺得我們喜歡懷舊、回頭看,是因為知道時間是不可逆的,我們一天天成長、成熟,會經歷許多事,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失去很多。如果在生命的暮年或是生命的終點,突然發現過去的一切經歷和情感無所依憑,沒有證據證明自己曾在這世界存在過,我覺得作為個體的人,會產生對自己生命的深深懷疑,會質疑自己存在的意義,而否定存在意義將會極大摧毀我們的精神世界,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
第二部分的推想與討論是為下一步的對照閱讀與猜想驗證做準備。在猜想討論結束后,教師應指導學生細讀文本,進行對比閱讀,分析劉亮程尋找的《今生今世的證據》,聯系自身,探求自己的精神家園。在教學的這一步驟,教師可以給予適當提示。例如,請學生思考,在當今普遍較為功利、浮躁的社會環境中,“歸家之路”愈發難以尋找,物化與功利讓人們的心靈無所歸依。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如何做?我們今生今世的證據又在哪兒?圍繞這兩個問題,師生展開交流與討論,根據討論結果的歸納與總結,學生普遍認為《今生今世的證據》中描寫的村莊,那些樹、泥皮墻、房上的瓦,村里的人,某時的一個特定場景,都是烙上了他成長與生活印記的回憶載體,在記憶與情感中永存,給予他心靈憩息的空間。劉亮程的村莊和“證據”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
在《今生今世的證據》的意義探討方面,筆者建議學生細致分析劉亮程在文中的精確表達,抓住關鍵詞句、重要情節與情感節點,以求準確理解作者的思想與觀點。例如,劉亮程在文中對《今生今世的證據》與個體之間的關系有一段深入的思考:人確實無法選擇生活,卻可以選擇記憶……已經消逝的人、事和物,我們可以憑借記憶把它們重新換回,用文字符號向它們招魂,把它們從過去的時光中帶回到眼前,變為活生生的、當下的存在,重新建構我們與這些人、事和物的關系。筆者認為這是理解文章主題的關鍵語句,應提醒學生給予充分重視。
語文教材向來不缺乏此類深入心靈、探討存在的哲理性散文,據此開展同類題材散文的拓展學習,可開闊學生視野,鍛煉聯想與發散思維,啟發學生對同類課文的融會貫通與深入理解,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1]錢理群.名作重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孫紹振.名作細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朱瑩蓓.新課程標準下高中現當代散文閱讀[D].華東師范大學, 2010.
[4]栗小瑩.文本細讀理論對高中現當代散文教學的啟示[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編輯:楊 迪)
G633.6
A
1671-0568(2016)36-0079-02
仇晨雁,浙江省寧波市第三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