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灣(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0)
?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與研究
李秀灣
(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0)
摘 要:本文在概括性闡述校企合作對校企兩方自身意義的前提下,從合作形式、內容、深度三方面對比分析了國內外的主要校企合作模式,結合實際探究了當下校企合作模式在選擇中主要存在哪些問題,以及相對應的原因。進而提出院校與企業一同研究、共同創造雙贏的局面。因地制宜,合理高效的創新校企合作模式,突破以往合作的廣度及深度。
關鍵詞:高職院校 校企合作模式 分析 研究
全面提升高職教育質量時,應注重校企合作的基本內涵:產學合作,即校企的全方位結合,尤其是在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時候,要充分的利用學校和不同企業自身的環境和資源,發揮自身優勢,形成將課程教學和實踐崗位生產現場結合的教學模式。
1.有利于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校內的生產性實訓基地是校內開展實踐性教學的基礎條件,它的建設離不了企業的大力協助和支持。而校外的實訓基地對于工學結合,訓導學生職業技能來說是很重要的場所。它的建設更便于師生適應和了解市場需求,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1]
2.有利于推進“雙師”隊伍結構。進行校企合作之后,學校可以將專業教師安排進合作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提升自身實踐能力。如此一來,學校教師既為企業帶來了實際的利益,又將前沿的技術、成果輸送到學校中。而且,合作企業還能為學校供應一些實訓的設備,并配備兼職的培訓教師,直接的參與到專業人才的培養中,真正的建設高質量課程,強化專業建設。
3.有利于企業招收專業人才,保證產品品質。經由校企合作的訂單式培養模式,能夠保證在校學生進行課程設置的時候,包括理論和實踐課,盡量的符合企業要求,甚至可以提早的灌輸一些企業的理念,以培養出企業需要的專業技術人員。
我國的高職教育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興起的,相對前述國家而言還很不成熟,校企合作經驗相對缺乏。但是,在短短10多年的時間里,一些高職教育的先驅們勇于進取、探索出了一些有自己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
1.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基本模式
(1)“引進智力”模式。學校通過與企業的緊密合作,吸收企業的智力資源進入教學過程。例如,聘請企業管理人員或技術骨干參加專業指導委員會,參與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實訓室建設,擔任兼職教師,負責課內實訓或課外綜合實訓等。
(2)“引進資金”模式。
學校通過各種互惠互利的方式,如出讓經營權、按比例分成等,吸引企業到學校投資辦學,資助貧困生,贊助學生大型活動,設立講教教學金,或通過無償贊助或半贊助的形式為學校提供儀器、設備、應用軟件等。
(3)“實習基地”模式。校企雙方通過一定的協議明確,由企業提供實習基地、設施,接收學生實習,并配合予以指導。同時,學校還可選派專業教師到企業參加頂崗實踐。
(4)“訂單”模式。由企業提出專業培養模式和要求,并提供最新相關信息、技術支持、師資培訓和實習安排,委托學校培養專門技術人才。學校則根據企業要求來制訂培養方案,創設教學環境和條件,組織實施教學,使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同步,實現畢業生“零距離”就業。
(5)“服務企業”模式。由學校利用自身的專業設備和其他專業優勢,與企業在技術開發、成果轉讓、產品加工、信息服務、專業咨詢等方面進行合作,互惠互利。以學校為企業提供服務為主。
2.校企合作模式選擇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合作的內容和形式比較單一,合作的深度和層次普遍不高。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內容和形式普遍缺乏多樣性和綜合性,有的甚至只停留在學生實習的安排方面。一些校企合作仍只停留在面上,不夠深入,基本處于“企業配合”這種淺度的合作上,或處在“中度合作”的初始階段。
(2)合作的穩定性和長期性不夠。一些校企合作缺乏維系雙方關系的堅實基礎,許多都是學校一廂情愿,主動向企業界尋求合作,而主動來校尋求合作的企業則少之又少。有的合作只是臨時性的如學生一次性的短期實習,缺乏持久性。更有甚者,有的學校有時只是為教學評估的需要而請求與企業簽署一份簡單的文字協議,舉行一個簽字儀式或實習基地掛牌儀式而已。
在校企合作模式的選擇、創新中,雙贏是最為關鍵的問題。沒有雙贏,也就缺乏合作的基礎,合作模式的合理選擇與創新自然也就無從談起。校企合作雖然是雙方的行為,但作為高職院校,更應主動與企業共同探究、尋找雙贏的利益驅動機制、保障機制和利益平衡共同點。[2]
1.開辦適用的專業,選擇合適的合作對象
在專業建設方面,要結合地方經濟發展來開辦專業,立足于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客觀分析自身的發展優勢和機遇,遵循“比較優勢”原則,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凝聚人力、物力和財力,建設重點專業、特色專業,使培養的人才真正符合社會和企業的需求。
在合作企業的選擇方面,要量力而行,選擇“門當戶對”的企業。如選擇專業對口、合作基礎好、共同語言多、方便就業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以期進行長期、穩定、廣泛和深入的合作。
2.切實提高學校自身的綜合實力,增強企業對學校的信任和依托
(1)提升專職教師技能與研發能力。高職院校應當著重培養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研發本領,并且適時的引進技術過硬的技術人才,增強學校的知名度。積極的參與企業項目研發,一同解決企業技術難題,為企業提供相應的服務及培訓支持,將學校轉變為企業培養人才的基地,實現高新技術的轉化基地。
(2)提高校內基地實訓水平。根據現有生產流程及崗位的職業要求,可通過投資主體的多元化與基地功能多樣化等形式建構校內的實訓基地。如果條件不允許,還可選擇一些各方面相對成熟的校內實訓基地作為實訓的試點,從而吸引優秀企業進校,展開實質性的合作。
(3)爭取技能考證資格,擴大學校影響力。學校在提升實力的同時,需要積極的和有關考證部門聯系,爭取獲得相應的考證資格,強化學校專業技能的權威性。以此資本來和企業聯系合作,進一步擴大影響力。
3.結合企業的經濟需求,調動企業積極性。
院校在做經費預算時,切記要將學生的實習經費、場地費等開支劃分到教學開支中,主動的為在學校教學的企業進行經濟補償,按時支付給企業兼職講師相應的酬勞。另一方面,學校還應當考慮到合理利用自身優點,切實的為企業做一些基礎服務,增強企業與學校合作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王貴蘭.對高職校企合作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探索[J].職教論壇,2010(14).
[2]王濟霞.淺談以企業為主導的工學結合模式[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