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曉莉
(福建省福安市韓城第一中學小學 福建 355000)
點亮學生學習數學的慧眼
游曉莉
(福建省福安市韓城第一中學小學 福建 355000)
觀察能力的培養,應該從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開始。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給學生從觀察方法上的指導,使學生感到觀察有趣且有效。同時又不能讓學生拘泥于一些觀察模式,以免限制學生的創新思維。
低年級數學 觀察 授之以漁
培養學生數學的觀察力,是使學生學會從數學角度去觀察周圍的世界,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同時也是新課標中提出學生應具備的一種重要數學能力。如果學生學會觀察,善于觀察,這可使學生終生受益。觀察是智慧的源泉,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觀察能力的培養,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也能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夯實的基礎。可現如今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觀察往往懵懵懂懂或隨心所欲、浮于表面,沒有真正發揮觀察的作用。因此,在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這項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
觀察能力的培養,應該從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開始。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給學生從觀察方法上的指導,使學生感到觀察有趣且有效。同時又不能讓學生拘泥于一些觀察模式,以免限制學生的創新思維。
觀察的方法就低年級學生而言,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說,就是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具體地說,蘇教版的數學學習是從《數一數》《比一比》《分一分》開始的,通過以數一數,得到物體的數量為目的觀察,接著展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的比較,培養低年級學生觀察物體數量,誰比誰多或誰比誰少的關系。在《分一分》中,觀察方法的訓練尤為重要,觀察影響物體分類的結果,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分類,結果是精彩紛呈的,指導好學生數學入門課的觀察,能很好的體現觀察方法的指導和訓練。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夯實的基礎。
依據低年級的數學教材編排特色,合理有效的抓住教材配備顏色鮮艷的主題圖,并根據該階段學生的心理發育特點,主要應進行以下三方面的訓練:
1.合理用主題圖,訓練觀察能力。抓住大部分的數學課開端,適時從觀察主題圖導入,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十幾減9》時,教師讓學生觀察主題圖,圖內有兩堆桃子,一邊10個桃子,一邊是3個桃子,還有小兔子要買9個桃子的信息,要求學生按圖意求還剩多少個?學生必須先仔細觀察主題圖,思考以下兩個問題:(1)要求圖內一共有幾個桃子?(2)13個桃子被小兔子買走9后剩幾個,假如你是小猴你會怎么拿給小兔子?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細看主題圖,進行有目的有步驟地觀察,邊觀察邊動腦來獲取信息,尊重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給予恰當適合地指導,這樣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教師接著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拿。其中的一種想法:從左邊的一大盒10個里拿出9個給小兔子,剩下一個,再加右邊的3個,剩下4個,支持孩子的不同想法。
2.對比找異同點,進行觀察訓練。
例如,教學《數的順序》(一年級下冊的第35頁百數表)時,教師先要指導學生觀察表里填好的幾個數,初步弄清表里的數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再引導學生學會對比觀察,找出其中的規律,幫助記憶。
(1)引導學生橫著選幾行,讀一讀、想一想、觀察看看發現了什么有趣的規律,發現橫著看,數字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發現第2行的前9個數十位上都是1,第3行……
(2)觀察比較學生自己選的幾組豎排的數字,豎著看看,發現第1排個位上都是1,十位上數比上一排都多10,第二排個位上都是2……
(3)再繼續讓學生從左上到右下或右上到左下看看,觀察比較在排列上又有什么規律。使學生明確:在同一行,右邊的數比左邊的數大1;在同一列,下面的數比上面的數大10;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數數,后面的數比前面的數大。這樣訓練會使學生學會以前者為參照物,逐步觀察,逐層對比,有次序地找出前后觀察對象間的異同點,進而發現其中數字排列的規律。這樣由于觀察順序的不同,采用的解決方法也有所區別,既培養了觀察能力,又推動思維能力。
3.有條不紊,觀察順序的引導。
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認識乘法》時出示主題圖時,指導學生按從左到右的觀察圖面,注意從小動物一組一組排列上觀察。得出兔的只數:2+2+2=6(只) 雞的只數3+3+3+3=12(只)。這觀察僅僅停留在運用舊知識的基礎上,教師繼續推進觀察地進程,指導學生對比,并細細觀察這組算式,發現了加數都是相同的,兔子的只數是3個2相加,雞的只數是4個3相加,教師可以在學生觀察所得的基礎上與乘法的意義順利對接,理清乘法與加法之間的關系。
例如教學在20以內退位減法表的整理時,先要引導學生豎看左邊兩欄,指導學生仔細的按順序觀察,這樣比較容易發現規律,發現規律后在把表中的空格補上算式,教師可以組織一起及時的檢查算式是否正確。然后再按豆莢老師的提示按順序觀察。也可以說教師要充分的做好“導”的工作,讓觀察更有序,更適合于學生的學習。
小學低年級數學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觀察內容,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首先從觀察單一物體數量的多少入手,然后逐步發展為不同類物體分類數量的多少,最后還要訓練學生能從不同角度將物體分類數數。例如,一年級第一學期教材統計,根據大象生日的主題圖,首先我和學生一起進行觀察,然后教師提出讓學生誰能一眼就能看出每種小動物有幾只?有什么好方法,便于我們觀察?學生提出每種動物擺一擺,再觀察擺好的直觀統計圖,進行討論。讓學生觀察,這樣做,還可以從上到下數出各部分的數量是多少。又如一年級第二學期教材第37頁,兩位數、兩位數和三位數100比大小,我們可以比較這兩個數,豎著排列,數位對齊后,讓學生觀察,學生就會發現兩位數小于三位數。而兩位數之間要先比較十位上的數,十位上數大的則這個數就大,十位上的數相同就看個位上的數,個位上的數大,這個數就大。
指導觀察數量關系。數量間的相互關系,包括兩個部分,數與總數,大小數與相差數,每份數與總數。一倍數、倍數與幾倍數、等數量間的四則運算關系。開始時,學生一般只會從一個角度去觀察數量間的一種運算關系,以后就要逐步培養學生會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同幅圖中的數量,從而發現它們之間的相依關系。例如一年級第二學期第27頁試一試中第一題圖,它滲透了加減法之間的關系,及總數與部分之間的關系。因為50+40= 90-40=,所以40+50=90,90-50=40。
又如二年級第一學期第39頁練習四的2-10題都有配直觀圖,可清楚地看出每份數、份數與總數之間有如下的關系,在比較了兩個數量之間的多少關系后。
在教材安排中總少不了實踐內容,先觀察后操作,從動中學。觀察能力強的孩子就會努力去嘗試解決問題,有觀察才會交流。能獲得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若是學生能把觀察力長時間集中于學習活動,傾注全部的熱情和力量,相信他們克服學習過程中的種種困難。教師要在課前、課中、課后創造條件給學生觀察的機會。良好的、有質量地觀察,不僅使學生獲得知識,而且還能激起學生探求數學知識的興趣和欲望。例如在學習位置和方向時,跳出平常數學課堂的一般模式,課前先請學生找好參照物,觀察家里客廳或臥室的布置,用生活的經驗來激“觀察”趣,運用事先制作的簡單指南針(指北針),使學生經歷把現實的空間位置抽象為平面圖形的過程,了解平面圖形“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指導觀察。課堂教學中將視角轉向教室,進行物體位置和行走路線的觀察,讓我們本節課要學習的知識點,使學生感到新知識不遠,近在身邊,減輕了心理壓力,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開發了學生的智力,同時增強了學生應用知識點的意識。促使他們進一步觀察,探求新的知識,從而使得學生的觀察由無意注意逐步向有意注意過渡,培養觀察的持久性。
總之,數學教學離不開觀察,觀察是講究方法的。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方法,明晰思路,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觀察,使數學各個階段的觀察能力地培養,達到較好的效果,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不懈的培養,才能使觀察能力成為學習數學的“護身符”,讓數學課閃耀著觀察力的智慧。會觀察的孩子等于多一雙“心眼”,那么他們離成功的路還會遠嗎?
[1]蘇志強.二次觀察,讓學生練就一雙慧眼.《小學數學教育》.2015.
[2]吳正憲.在探索中學習.《吳正憲與小學數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