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福學 何棟國
卷首語
教育生命在校本教研中重生
——基于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校本教研探索與研究
□朱福學何棟國
當前,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已經成為多數學校領導、教師的共識,它能促進學校持續發展,落實教育教學改革,對教師個人的專業化成長也大有幫助。文章就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第五中學的校本教研歷程進行了深入探討,提出了促進校本教研健康發展的有效措施。
校本教研;高中課程改革
隨著高中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校為本的教研活動已經成為普通高中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推進學校課程改革與深化的必要手段。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第五中學 (簡稱 “我校”,下文同)是該縣的一所薄弱高中,學校發展步履維艱。近幾年來,我校以校本研訓為抓手,結合高中課程改革深入開展了校本教研活動,有效地促進了學校的持續發展。
為了切實解決教師在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問題,我校于2010年底結合高中課程改革開始對校本教研進行探索,當時 “校本研究”“觀察量表”“觀察提綱”“診斷式聽課”等字眼早已充斥雙眼,教師們也進行過一些校本研修,但是許多教師卻很不以為然,認為校本教研難成氣候。其實,教師消極應付主要是覺得這種研究會給自己的工作帶來很多麻煩,會影響自己的正常教學,但迫于學校的壓力又不敢完全抗拒,只好敷衍應付,按時參加學校的校本培訓,參加教研組的聽課、評課活動,甚至還消極地進行著課題研究。在這種狀態下,教研的成果與預期必然有較大差距。
后來,在學校領導的帶領下,在對校本教研的深入探討中,我們深刻地體會到開展校本教研的好處,知曉了新課改背景下實施校本教研對學生學習效率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作用。于是,教師們在校本教研中由被動變主動,真正投入到了這一過程中,實現了校本教研質的提升。
課程改革首先是一場教育思想的變革,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成為學科教學的研究者,只有樹立學習意識、專業意識、研究意識、開放意識、社會意識,方可成為一名新課改背景下的合格教師。因此,我們把轉變教師教育觀念、培養教師科研意識、引導教師認識校本教研、確立個人成長目標作為重點,深入開展了校本培訓。
首先,以張行濤教授的專著 《校本教研的理論與實踐》為培訓教材,進行每周一次的集體培訓。讓全校教師明白:校本教研注重以人為本,是一種學習、工作和研究三位一體的學校活動和教師行為。它讓研究與教學走到了一起,它不是一種具體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種研究取向,是廣大教師借助相關教育理論,運用相應的科研方法,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探索教育教學規律的創造性認識活動;它不僅是教師的專業發展活動,還是一種經驗的理論提升過程;不僅是教師的個人行為,還是學校提高教育質量,創造個性化、特色化學校的主要途徑之一。
其次,進行分層定標,分層培訓。我們根據學校教師的年齡特征和綜合素質,把全校教師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青年教師。①側重于提高教育教學實踐能力;②發展一到兩門技能、特長,能輔導一個興趣小組;③學習計算機技術,能夠熟練制作學科多媒體課件;④確定未來教學特色發展方向,進行知識和技能的儲備。第二層次:中老年教師。①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觀念的更新,提高教育創新實踐能力;②總結已有的教育教學經驗,上升到理論層面;③開展行動研究,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第三層次:骨干教師。①側重于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②牽頭申報并承擔各級課題的研究和實驗工作;③基本形成個人教學風格,有比較成熟的教學經驗,逐步向學者型、研究型教師發展。對三個層次的教師分別提出不同的培訓目標,針對性地進行培訓活動,讓全體教師都能深切地意識到,校本教研一定會讓他們從教書匠向科研型教師轉變,校本教研勢在必行。
我們始終認為:磨礪是吾師,實踐是徑要,自身是關鍵,只要務實肯干、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就會在現實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長點,并能以自己的成長影響周圍的人。理論只有扎根于實踐的土壤,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在學校探索校本教研之路中,我們漸漸認識到:專業引領是開展校本教研的 “助推器”;同伴互助是開展校本教研的“催化劑”;自我反思是開展校本教研的 “發動機”;課題研究是開展校本教研的 “推進劑”。
專業引領是全員性的集中教研。筆者所在學校比較重視全員參與的集體教研,主要是通過挖掘學校內部的資源,安排業務領導、骨干教師集中對全體教師進行培訓,培訓內容涉及課程改革的理論與案例、課題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班級管理的方法與技巧、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操作等方面。同時,我們還聘請市縣教育局、教研室的老師來校開設專題講座或聽課指導,讓他們與學校老師積極互動,使全體教師及時了解教育前沿的信息,拓寬了視野,更新了教育理念。有了正確理論的指導,研培活動中的課改理念在教師心中實現了更好的理解和內化。
同伴互助是學科教研組內的合作學習。學校始終努力把學科教研組建設成為學習型團隊的基層組織,始終強調教研組教師集體的作用,強調教師之間的專業切磋、協調與合作,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經驗。不同的教學經歷、教學感悟、教學過程所產生的不同的思想、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交流與碰撞是非常寶貴的。通過近幾年的探索,我們深深地意識到,同伴互助問題不在于大小,理論不在于深淺,知識領域不在于寬窄,關鍵是要抓在 “癢處”、揭在 “短處”、學在 “長處”。同伴老師的一句提醒、一點建議,都可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成為點燃我們靈感的火把。
自我反思是個人的實踐提高。學校強調教師要有反思的意識,要善于從5個方面進行反思:一是課堂教學反思,二是專業水平反思,三是教育觀念反思,四是學生發展反思,五是自我意識反思。要求所有的教師都寫 “教學反思”,著重思考成功之處、失誤之處,對課堂突發事件的處理,對學生不同見解的處理、學生還存在的問題應如何彌補等方面。自我反思主要有在教案上進行課后反思小結、撰寫教學隨感、進行個案記錄等幾種形式。課堂教學是長效的活動過程,不可能每節課都依靠專業引領和同伴互助,因此,個人反思才是自我拯救、自我超越和創新的重要途徑。于是,我們要求教師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研究 《新課標解讀》《走進新課程》等相關課程改革的學習資料,并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學習先進的信息技術,接受最前沿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進行自我充電,自我完善。
課題研究是校本研究的升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多獲得樂趣,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就應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教育科研這條幸福的道路。”對于課題研究,我們普遍認為只有經過立項申報、由上級教科研部門立項的規劃課題才能稱得上 “課題”。原來在學校的獎勵機制中,也只對這些立項課題在結題評獎后進行獎勵,課題立項后,往往是學校領導掛帥,再組織幾個骨干教師進行研究,在結題階段寫個研究報告參加評獎,但普通教師多與科研基本無關。因此,在傳統的教研活動中,我們可能會提出一些問題,但普遍不會把 “問題”轉化成課題。
實施校本教研后,我們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家引領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少 “問題”,這些問題來自于課堂,來自于教師的親身實踐。我們要求教師要把這些小問題轉化成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并及時與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改進,由此,校本教研才能取得實效。當然,并非所有教學 “問題”都能構成研究 “課題”,只有當我們持續地關注某個有意義的教學問題,并想方設法試圖解決它之后,日常的教學 “問題”才可能轉化為研究 “課題”,教師的 “問題意識”才會上升為 “課題意識”。
在堅持校本教研的實踐中,我們驚喜地發現學生在變,他們在快樂、幸福中成長,在能動、創造中發展;教師在變,一批優秀青年教師脫穎而出,中年教師則相繼成為學校乃至全縣的教學教研骨干,正朝著專業化、個性化的更高標準邁進;學校在變,正朝著現代化、科學化、規范化的目標闊步邁進。
1.教學理念全面刷新
5年中,學校組織了集體研修300多場,分層研討600多次,教師通過遠程網絡搜集各種教育教學資料10000多份。廣大教師邊學習邊實驗邊研修,他們通過校本研修,深刻理解了新課程改革的真正內涵,明確了課改的目標和方向,能夠運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學。他們還根據本學科的特點,把先進的教學理念與課本內容有機地融入課堂。5年來,我們欣喜地看到,教師的觀念正在悄悄地更新,教師角色正在逐漸轉化,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正在慢慢凸現,素質教育的實現已成為可能。廣大教師的課堂氣氛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濃了、勁頭足了,效果自然令人滿意。
2.教學研究逐步深入
有了校本教研,學校的教育科研就不再是空中樓閣。為了能及時、有效地組織校本研修,我們成立了中心教研室和備課組,中心教研室專門負責網絡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學科教學的研究、培訓工作,備課組專門負責同年級、同學科的備課、研討、研究工作。
在備課過程中,各備課組在組內采取集體備課的形式,即同一單元的內容,每人備一課,然后將備好的教案拿出來同中學教研室開發的資料比較討論,經過反復切磋,最后各取所長,定出這課的教案,定案后的教案就作為本備課組成員的公用教案。
在課堂上,一般采用 “說課——講課——評課”的教學模式,即中心教研室組織備課組成員,讓備課主筆人就自己的備課思路進行說課,然后同學科教研組成員一起聽課,最后評課,總結經驗,完善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經過這一系列活動,每位教師對教材內容都爛熟于心,駕馭起來自然游刃有余。5年來,每位教師上課,既有大家共同討論總結出的現成方案,又不完全拘泥于這一套現成方案,各人都顯示出各自的教學風格,因此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正是由于學校重視了校本教研,教師對教研工作才認識到位,在這5年中,我們才取得了可喜的教研成果:有10項成果獲得省級獎勵,12項成果獲得市級獎勵,16項成果獲得縣級獎勵,有5項課題通過省、市級鑒定驗收,還有16項省、市級課題正在展開研究,有80余篇論文在市級以上刊物公開發表。
3.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從正式開展校本教研以來,學校制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如規定每位教師每周上網學習不少于12小時;每周運用多媒體課件上課不少于3節;每學期聽課不少于20節,訂閱教學刊物不少于3種,還號召教師相互聽課,相互切磋,揚長避短,共同提高。為了全面減輕學生的負擔,我們對學生在校時間、作業量、考試次數、教輔讀物等方面都做了明確規定,取消了原先實行的不必要考試,把學生從題海和無休止的考試中解脫了出來。
正是由于我們進行了校本研修,在這五年的各級課堂教學競賽中,學校教師才能異軍突起,憑著扎實的現代信息基本功、全新的教育理念、新穎的教學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有38人次在縣級以上優質課競賽中獲獎。不僅教師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學生的成績也極為可觀,有30余人在全國數理化競賽中獲獎。
4.教師實力日益壯大
通過校本培訓,教師隊伍專業素質得到明顯提高。5年來,有60多個多媒體課件在縣級以上多媒體課件制作競賽活動中獲獎,有1人獲 “古浪縣名校長”稱號,有1人獲 “全國模范教師”獎,有1人獲 “全省技術標兵”獎,有50人獲 “縣園丁”獎,有5人被評為 “省級骨干教師”,有10人被評為 “市級骨干教師”,有20人被評為 “縣級骨干教師”,還有5人被評為 “縣級優秀班主任”。
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校本教研雖然很辛苦,但是充實、快樂,校本教研帶著我們走進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教育境界,校本教研為學校的教學插上了奮飛的雙翼。教育與創造共進,個性與激情齊飛,我們將勇于鉆研,銳意進取,不斷探索并踏踏實實地走出一條屬于我們自己的且卓有成效的校本研訓之路。
(編輯:朱澤玲)
G632.3
A
1671-0568(2016)09-0004-03
朱福學,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第五中學教師;何棟國,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第五中學教學副校長,中學數學高級教師,甘肅省青年教學能手,甘肅省中學數學骨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