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思
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技巧透視
□羅思
課堂教學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師生互動,即在教師的主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師生雙方就某一學習主題進行對話的動態教學過程。師生互動的關鍵表現就是課堂提問,有效的提問具有以下作用:①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效率與教學質量;②推動學生思維發展,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③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與專業素養,促進教師自我價值的實現;④加深師生感情,促進雙方共同進步。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把握有效提問的技巧,善于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創設情境,恰當設疑,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技巧
提問這種教學方式可溯源至孔子的 “問答法”。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教師可以將教學目標傳達給學生,而學生的反饋亦可作為教師檢測教學成果的一種參考。那么,什么是有效提問呢?有效提問是指 “教師在精心預設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在教學中生成適切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進行質疑和對話,全面實現預期教學目標,并對提問及時反思與實踐的過程”。提問就像是教師給出一塊跳板,學生通過這個平臺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攀登至新的高度。然而,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大多數教師仍采用 “傳遞——接受”的教學模式,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提問多限于認知記憶層面,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略,其思維發展也受限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填鴨式”教學只能提供 “魚”,卻不能保證學生每頓都有 “魚”吃,因而學生應掌握 “捕魚”技能。
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也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語文教師應勇于打破傳統教育理念的窠臼,結合當下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與時代特征,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以 “問題——探究”的教學模式培養小學生思考的習慣,積極充當學生學習路途中的引路人,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語文不僅是一種工具,也是千百年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正是語文的人文性鑄就了千年文明的內涵,因而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對民族、對國家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傳授最基本的課本知識與技能外,還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語文學習方法。語文是優美的,這種美不僅體現在字、詞、句的構造組合中,還體現在白紙黑字背后的無窮韻味里。因此,教師要提高專業素養與審美水平,通過自己的表述與傳達,讓學生感受、體會到語文的美,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感與價值觀。
“語文學習注重自我的感知和體驗,因此,在課堂上,師生的有效參與、互動,有助于學生形成對語文的感知、體驗,有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在提問前,應準備好充分的課前設計內容,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好的情境設置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迅速將學生帶入學習思考的氛圍。拋出問題時,教師應當高屋建瓴,立足文本,圍繞教學目標,結合重難點與學生的喜好,總體上形成系統性的規劃。
中國哲學向來講究意境,即要留有一定想象空間,因而造就了中國人含蓄的性格與委婉的表達方式。這種意境表現在很多方面,如書法中講究留白、園林設計中講究迂回曲折,表現在教育中便是啟發式教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便是啟發式教學的濫觴。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在繼承傳統優秀教育思想的同時也應順應時代潮流,“遵循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教學原則,逐步實現課堂教學的 ‘雙邊互動’,提高問題的啟發性,深化問題解決形式的探究性,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教師要善于提出問題,不能一股腦兒地將自己想表達的東西傾倒出來,否則只會助長學生的惰性;同時,提問面對的是全班學生,問題的設置要有一定的梯度,由淺入深,環環相扣,語言表達也應契合學生所在的年齡段。更重要的是,為了提高課堂提問效益,教師“要為學生搭置一些合適的臺階,讓學生循此臺階拾級而上,只有在學生思維和記憶的最近發展區內,才能使學生進行類推、聯想進而獲得答案”,這樣才能夠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才能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思考,而不是被動等待答案。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應當時刻關注課堂發展動向,并據此適時調整教學策略。比如,因為一個問題的提出,學生拓展至另一個有趣的問題,若與課文相關則可適當延展,若與課堂無關則應果斷阻止話題的繼續,將學生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在課堂。課堂提問雖然面對全班學生,但在一視同仁的前提下還應做到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提問方式。
比如,有的學生不喜歡站起來回答問題,那么可以讓他坐著回答;內向的學生不喜歡被提問,那么先可以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鼓勵他在小組內發言,然后逐步擴大至在班級發言;還有些學生回答問題時容易緊張,教師應當緩解學生情緒,同時循循善誘,直至學生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小學階段是學生性格形成與習慣培養的關鍵階段,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有大致了解,在知曉其性格與心理狀態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學習上的引導。
在語文教學中,主觀性問題常常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因為個人所處的立場不同,思考問題的方式亦有差異,所以答案千差萬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這也是拓展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好時機。因此,教師需要把握時機,抓住具有爭議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動大腦、發散思維,使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堂。值得注意的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乃至教師都被所謂的標準答案 “綁架”,導致學生的創新意識薄弱、思維陷入僵化。所以,教師應當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權威,對于有疑點的地方要大膽指出,大膽說“不”,教師自己也要做好榜樣,如此學生才敢于質疑,而“學生一旦意識到質疑、釋疑是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一件責無旁貸的事,就會自覺地去學習,他的學習才是一種真正的自主學習”。
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應靈活應對,聽了學生的回答后及時點評,且以鼓勵為主。學生的答案不可能盡善盡美,對于正確的部分要予以表揚,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對于錯誤之處,則要加以糾正,輔以針對性的問題,防止再次出現類似錯誤。點評方式也可以采取學生互評,鼓勵學生積極評價,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總之,教師應掌握課堂提問技巧,根據實際情況加以靈活運用,這樣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思考的主動性,還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及教學質量,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也有一定幫助,更能加深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1]盧正芝,洪松舟.教師有效課堂提問:價值取向與標準建構[J].教育研究,2010,(4).
[2]路秀美.小學語文教師課堂互動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3.
[3]楊惠精.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提問[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2,(16).
(編輯:易繼斌)
G623.2
A
11671-0568(2016)09-0057-02
羅思,江蘇省昆山市花橋國際商務城花溪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