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君吉
基于活動理論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研究
□蔡君吉
隨著活動理論在教學設計中的探索和發展,以學習活動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思想逐漸顯現。初中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知識組織模塊化、教學內容豐富化成為教學活動設計的基礎。對此,文章分析活動理論的內涵,以制作演示文稿為例,探討基于活動理論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設計及如何實現。
活動理論;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設計;實現策略
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使社會呈現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的發展趨勢,信息技術也逐漸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在基于活動理論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設計中,增強教育者的基本知識素養和技能,合理利用信息資源,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和信息素養,這是現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教學任務。
活動理論以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古典哲學為基礎,認為教學活動是個體與群體共同作用的結果,活動系統包括主體、客體、共同體三大部分。其中,主體是指教學活動中的學習者、教學目標的實現者;客體是主體在教學活動中逐漸改變的東西,如教學目標、教學要求等;共同體則是指教學活動中的共同參與者,既包括學習者,也包括教育者、其他工作者。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認為教學活動是學生與周圍環境交流改造的過程,在教與學的活動中,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是實現教學活動客體價值的關鍵。信息技術課程中提倡的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主動構建知識,以學生為中心,強調 “學”;以教師為中心,強調 “教”。認為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活動,這與活動理論的實質不謀而合。
古典哲學思想認為,活動理論包括 “行”和 “知”。論先后,當以知為先;論輕重,當以行為先,這與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支架式教學理論相輔相成。支架式教學理論是建構主義的一種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情境、合作、辯論等教學活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新意識,進而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理論。活動理論也是以學生為活動中心,通過開展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極強的課程,不僅包括基本理論知識教學,還要教會學生使用計算機。教學中,教師以活動理論為基礎,通過探究式和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結合情境、合作、辯論、競賽等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積極引導,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以初中信息七年級 (上)第十二、十三課PPT演示文稿內容 (寧波地區教材)為例:
1.教學目標
學會建立和保存演示文稿;掌握添加幻燈片,學會使用PPT的版式、模板和母板;學會在幻燈片中插入圖片、聲音、影片等多媒體對象并進行設置;通過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學生收集、選擇、整合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際操作技能;建立合作小組,通過互助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創新思維;通過制作演示文稿,使學生了解該課程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
2.教學設計
(1)教學準備。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準備階段包括教學分析和教學設計兩個環節。教學內容分析:講解演示文稿的制作過程,理論知識較少,多實踐操作教學;教學主體分析:通過之前的學習了解了演示文稿基本操作,學生學習興趣濃厚,這是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教學設計中,教師采取探究式和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并與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相結合,讓學生學會進一步操作、演示文稿。
(2)教學過程。
第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采用設問導入法,讓學生制作介紹家鄉特色 (包括風景名勝、小吃、風俗習慣等)的演示文稿,學生思考收集什么樣的素材、以何種方式呈現PPT效果最佳。通過導入這個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鎮中學約有70%的學生來自省外不同地方)
第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在此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應收集哪些圖片、文字、聲音等可以更好地展現家鄉景致。設置教學任務:制作演示文稿封面、插入新幻燈片,插入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保存并播放演示文稿。在小組內展示交流,不斷完善演示文稿的制作。
第三,補充評價,歸納總結。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點評等評價方式,對于演示文稿制作欠缺的地方,教師要及時指出,并引導學生不斷改進和完善,做好各個知識環節的銜接。最后,師生再共同總結本節課的收獲,并對知識內容進行回顧和總結,以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
第四,課堂小結,布置作業。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根據教學目標設置問題進行檢驗,此環節可以知識競答的方式進行。當堂測驗可準確反映學習效果,對學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識加以補充訓練,保證學習質量。最后,布置作業:上網或通過其他途徑收集更多演示文稿制作素材。
3.教學反思
通過分析教材和教學對象,把兩課時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課本范例和操作技能實行分開教學。選擇范例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大膽突破教材,選取制作主題式演示文稿為教學任務;采用任務驅動式和探究式教學方法,教學任務的難易程度要適中。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積極倡導引導式教學、創造式教學,不斷豐富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進而實現信息技術課教學質量的提升。
1.注重學習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采取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任務驅動法是把學習內容細化為不同的教學任務,因此,學生的自主學習性更強,更容易實現教學目標。獨立的學習環境,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及時解答學生疑問,使學生在不斷的鍛煉學習中提高了信息技術掌握能力。
2.注重激勵效應,增強學生自信
積極反饋教學成果,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教師要對學生學習活動及時評價,表揚先進,鞭策后進,采用適當的激勵機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結合學生實際,注重因材施教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教學方案時,要準確分析教學目標,充分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學內容難易程度要把握得當,教學目標不可過高也不可過低。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做到因地制宜,采用開放性的教學方法,不可過分追求教學效率而忽視教學質量。
4.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和社會發展的加快,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已成為新時期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任務。同一任務有不同的實現方法,學生不僅要掌握這些方法,還要學會實踐操作。在教學中,教師要耐心教導,為學生提供充足的上機操作機會,以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實踐鍛煉。
5.明確學習任務,改變考核方式
在教學中,教師應規定各學段的教學任務和教學指標。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努力向目標靠近,加強學生的合作學習,確保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同時,還應定期對教學活動進行總結,對于表現好的教師給予獎勵,鼓勵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更加積極。實踐證明,把課堂表現與考試成績結合起來,可以幫助學生及時鞏固、學習,掌握不牢固的知識點。
基于活動理論的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和信息技能,從而進一步提升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效率和質量。
[1]彭蕾.基于“學習活動”的初中《信息技術》教材設計與應用效果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7.
[2]林建平.基于活動理論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的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7.
[3]吳倩.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主體性學習活動設計[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
(編輯:朱澤玲)
G633.67
A
1671-0568(2016)09-0094-02
蔡君吉,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鎮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