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為群
淺析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課堂浪費
□吳為群
文章根據實踐教學,總結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經意間造成課堂浪費的一些情況,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幼兒園;教學活動;課堂浪費;對策
有效的教學活動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從而有效地促進幼兒發展。新課改呼喚著新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既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務,也是課程改革成效的重要保證。減少課堂浪費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基礎,筆者從課堂教學活動中發現,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經意間造成了很多的課堂浪費。
1.課堂掃描
案例1:中班數學活動 “認識數字11-15”
導入活動:小朋友,你們玩過 “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戲嗎?讓我們一起來玩一玩吧。于是,老師帶著孩子們玩了一遍游戲,從一拍到十,游戲活動用了1分多鐘。
案例2:小班美術活動 “車輪滾畫”
導入活動:音樂游戲 “小火車”。老師帶著小朋友們開著小火車邊唱邊從教室外開著小火車進入,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
案例3:大班歌唱活動 “數一數”
結束活動:教師帶領幼兒一起表演舞蹈 “青春舞”
老師可能認為讓孩子最后跳一段舞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但是這個舞蹈和課題的目標達成沒有任何關系。
2.分析與對策——避免流于形式的活動
很多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為渲染氣氛,安排一些與目標無關的游戲活動、音樂活動等,尤其是在導入活動和結束活動中,這樣的課堂浪費設計很多。我們可以通過設計多種形式的環節豐富教學活動,但是絕不可以為活動而活動,為手段而手段。很多活動追求的只是表面的熱鬧,沒有絲毫的實效性。
因此,教學中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應該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應是印證、運用、探究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活動,如與目標脫節,則完全是毫無價值的浪費。活動設計應能讓幼兒形成一定的經驗,發現一些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實現預期教學目標為目的。
1.課堂掃描
案例1:大班版畫活動 “鬼臉花瓶”
教學活動開始,教師提問:你見過什么樣的花瓶?幼兒回答:“漂亮的花瓶”“大大的花瓶”“有波浪圖案的花瓶”“漂亮顏色的花瓶”……其實教師是希望幼兒說出花瓶的各種形狀,發現幼兒的回答沒能緊扣住教學目標后,老師只好繼續提問:“那你見過什么形狀的花瓶?”
案例2:小班語言活動 “藏在哪里了”
教師出示第一幅圖提問:“看看圖上都有誰呀?”嘟嘟:“大象。”教師:“哦,有大象。”琪琪:“狐貍。”教師:“哎呀,還有只小狐貍。”帥帥:“小老鼠。”教師:“嗯嗯,還有只小老鼠。”
案例3:教師語言不精練造成的課堂浪費。口頭語過多。諸如:“嗯~”“然后~”等等,沒有意義的語言也會造成課堂浪費。
案例4:無效提問造成的課堂浪費。譬如:“你們喜歡不喜歡呀?”“漂亮不漂亮呀?”“想不想和老師一起做?”等等。
案例5:廉價表揚。“你真聰明,你太聰明了,我們一起鼓掌。”“棒棒棒,你真棒!誰最棒?還是你最棒!”
2.分析與對策——學會課堂調控,適時引導幼兒
(1)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案例1中,教師在課堂提問中設計的問題沒有針對性。“鬼臉花瓶”這節課教師希望幼兒先說出花瓶的形狀,但是由于教師的問題設計不具體,造成幼兒無法理解教師問題的具體指向,造成問題答案很寬泛。教師發現問題后,再次提問:“那你見過什么形狀的花瓶?”這樣便造成第一次的問題成了無效問題,第一次的提問和回答都構成了課堂浪費。教師的問題表述不清晰,還會造成幼兒不知道如何回答或者答非所問,往往兜個大圈子才能說到重點,這樣也造成了不必要的課堂浪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問題提得恰當,可以啟發學生思考、想象,引導學生前進。如果問題提得不當,不僅浪費時間,而且還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的提問可以是情境化的問題,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針對性和科學性,問題要有啟發性和探索性。
案例2中教師簡單地重復著幼兒的回答,案例3中教師提問都是無效的提問。這些問題并沒有提升或整合幼兒的經驗,沒有激發幼兒進一步思考與探索的積極性,必然造成一定的課堂浪費。教師的課堂語言,泛指教師課堂所說的所有的話,尤其是教師用來組織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語言。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經指出,“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做到精確、精煉、精彩。
(2)避免媚俗的語言。案例5中這些表揚性語言,在教學活動中老師經常會用。有時是為了給予幼兒及時的肯定也是必要的,但是更多的時候,不管孩子的回答如何,都毫不吝嗇地給予表揚,如此這樣的表揚便成了一種廉價的表揚。這種廉價的表揚不僅造成了課堂浪費,更重要的是,這樣濫用表揚會導致幼兒思維上的淺嘗輒止。因此,教師要主動杜絕這種廉價表揚,避免這樣的課堂浪費。
1.課堂掃描
案例1:小班健康活動 “睡覺安全比一比”
教師在教學第二個環節,讓幼兒對兩張圖片進行觀察比較,給予對與錯的判斷。教師采用的是白板教學,請一位小朋友上來進行操作,但是幼兒操作不熟練,拖動一張圖片都要花上好幾十秒。這個環節教師一共用了五組圖片,也就是10張圖片進行對比,當一位孩子上來操作時,教師也只是面對這一位孩子,與他單獨在交流,其余的孩子都是在等待中。
案例2:美術活動中,一般在最后的環節都是幼兒操作完成后,進行作品評析。在作品完成和評析的間隙,由于每位孩子完成的速度不一樣,這時就會造成先完成的幼兒等待時間過長。
案例3: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更多的提倡幼兒的操作性,我們通常會把幼兒的操作區域和教學區域分開,有的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沒有充分考慮、合理地安排好幼兒座位,造成幼兒多次去教學區域和操作區域之間來回交換。不僅造成課堂秩序的不穩定,更會在交換中造成不必要的課堂浪費。
2.分析與對策——學會課堂調控,適時引導幼兒
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環節時,都會選擇豐富的教學方式,也是為更好地實現有效教學服務的,但是由于幼兒是有著特殊年齡的心理特點,往往教師的設計會事與愿違,并未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具備控制課堂節奏、組織課堂紀律的能力,也就是要具備課堂調控能力。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備幼兒,要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從幼兒的角度多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面向全體,關注每一位幼兒。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課堂浪費,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效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幼兒,教師必須確定在教學活動中幼兒的主體地位,把教學活動的價值定位于幼兒發展上,切實為幼兒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
[1]葉瀾.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2]陳鶴琴.兒童心理之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馮曉霞等.《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施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4]咼永會.國外學前教育師資的要求及培養[J].幼兒教育,2000,(7-8).
(編輯:楊迪)
G610
A
1671-0568(2016)09-0113-02
吳為群,江蘇省南京市邁皋橋幼兒園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