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長萍
藝友制思想引領下的大班幼兒常規管理策略之研究論述
□糜長萍
藝友制思想是指導幼兒教育的有效途徑。文章通過解讀藝友制思想的內涵,利用藝友制思想的引領作用探尋大班幼兒常規管理的策略,以期為大班幼兒常規管理的良好發展提供思考與借鑒。
藝友制思想;大班幼兒;常規管理;策略
“先行先知的在做上教,后行后知的在做上學。凡學校有一技之長的教師,便可招收藝友,大家共教共學共做,打破從前紙上空談,大書呆子教小書呆子的陋習。簡而言之,就是教、學、做合一。要教所以去學,要學所以去做。”陳鶴琴先生在 《陳鶴琴全集 (第5卷)》中提到利用“藝友制”方式來提高幼兒教師的教學水平,從這段話中可知,藝友制思想就是一種 “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同時通過教、學、做三者的統一來進行幼兒教學的各項管理。
藝友制思想中,“藝”可以理解為藝術、手藝,“友”則表示為朋友,也就是要通過朋友之道來學習他人所具備的藝術或手藝。幼兒園的藝友是針對幼兒教師而言的,主要是幼兒教師通過朋友之道學習幼兒園教師的手藝來從事幼兒教育,這就是幼兒園的藝友,這種方式主要應用于幼兒教師的培養方面,在幼兒園中只要有一技之長的教師都可以招收藝友,也都可以實行藝友制的思想。藝友制思想最初起源于傳統的學徒制,它是對于學徒制的一種改造與創新,保留了學徒制思想的基本內涵,藝友既扮演師傅的角色,又扮演徒弟的角色,既是教師又是學生,師生之間是一種民主平等的融洽關系。
藝友制思想實現的根本方法是 “教學做”合一,通過做事的方法來掌握學習的方法,通過學習的方法來掌握教學的方法,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來定,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來變化,正如陳鶴琴先生所說 “先行先知的在做上教,后行后知的在做上學”,先行先知的教學者要在“做”的過程中進行教學,后行后知的學習者則要在 “做”的過程中來學習,“教”與 “學”通過 “做”這個紐帶緊密聯系在一起,他們不是孤立的3部分,而是 “教學做”統一的整體。從 “教學做”合一的思想體系出發,陳鶴琴先生提出了完整、科學的幼兒課程系統,以及以 “做”為核心的幼兒教學方法,在課程系統方面,陳鶴琴先生主張幼兒開展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及生活教育課程3類主要的課程,學科課程包括文化訓練、專業訓練及精神訓練;活動課程包含競賽活動、體育活動及社團活動;生活教育課程則有做飯、洗衣、掃地等基本生活技能,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在教學方法方面,陳鶴琴先生更強調在 “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強調 “做”是教的法子,又是學的法子,教要以學的法子為基礎,學要以做的法子為基礎。為此,陳鶴琴先生總結出教學的4種方法,分別為觀察與實驗、閱讀與參考、發表與創作、批評與研討,通過這4種方法來實現幼兒 “教學做”合一的理想目標。
1.幼兒管理的指導與幼兒自主發展的契合
陳鶴琴先生倡導的4種幼兒教學方法為實施 “教學做”合一學習法提供了條件。
其一,幼兒教師要先觀察,后指導。在課堂教學中,幼兒教師要通過細致的觀察來了解常規管理是否能夠滿足幼兒的需要,是否符合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依據維果茨基的 “最近發展區”理論,一方面要開展適合幼兒的各項活動與管理,另一方面要推動幼兒的各項活動向前發展,促進幼兒跨越最近發展區,實現新的發展目標。例如,教師在 “編地毯”這項活動中,引導幼兒在塑料墊的縫隙中用長條狀的材料交叉穿成花毯,最初幼兒都比較感興趣,很投入地編制地毯,但是教師觀察幾分鐘后,發現有些小朋友開始出現煩躁不安的現象,原來這些小朋友編花毯的紙條上下格既沒有區分,也沒有交叉,可能是幼兒沒有意識到,也可能是活動本身的難度對于幼兒過高。因此,教師在幼兒第一次自由探索后,就需要與幼兒談話,要用和藹可親的態度詢問幼兒,并與幼兒一起動手完成紙條區分與交叉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教師要一邊講解一邊示范,隨后讓幼兒自己動手完成相應的動作,教師在幼兒旁邊進行指導。
其二,幼兒教師要選擇恰當的指導時機。教師的教學活動能否激發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動性,能否提升幼兒的經驗,是衡量教師指導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例如,在 “超市游戲”活動中,很多幼兒無所事事,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該如何扮演在超市游戲中的角色,這時,教師應以超市負責人的身份介入到游戲中,帶領其他 “工作人員”到超市檢查工作,通過提問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這把椅子多少錢?”以合作者的身份介入幼兒活動中,選擇合適的介入時機與介入方式,促進幼兒自主活動與發展。
2.幼兒活動資源與幼兒實踐操作的吻合
陳鶴琴先生認為幼兒要在 “做”的活動中獲得各種知識與經驗,幼兒在動手操作的直接體驗中不斷增長學習能力。毫無疑問,幼兒在做的過程中會應用各種各樣的材料,這種材料具有激發幼兒主動性與創造性的重要作用,將直接影響著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1)幼兒活動的資源要有生活化特點。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的各種材料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具有正相關的關系,如果材料與學生生活經驗密切相關,那么學生接納材料的程度就會越高。幼兒教師可以為幼兒活動創設多元化的活動區域,為每一個幼兒配備一個百寶箱,讓幼兒收集自己喜歡的材料或廢舊的材料。例如,在益智區的幼兒活動區域,幼兒教師可以將紙牌、筷子、積木等材料放置在益智區內,引導幼兒利用這些資源來構建高塔或擺出不同造型的事物,培養幼兒的空間認知能力與創造能力;在科學區的幼兒活動區域,則可以投放電池、放大鏡、磁鐵等材料,讓幼兒利用這些材料培養動手操作能力,提高幼兒發現、探究及觀察等方面的智能。
(2)幼兒活動的資源要具有層次性。每個幼兒都有各自的特點,他們的身心發展與年齡存在差異,這就要求教師注重活動材料的層次性,遵循 “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基本原則,滿足幼兒不同的發展需求。例如,在幼兒活動的 “美工區”,幼兒教師可以提供可樂瓶、瓶蓋、顏料、紙盒、紙等各類材料,引導幼兒設計并制作車子,指導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及能力來選擇材料,根據不同幼兒的發展目的培養動手能力。
(3)幼兒活動的資源要具有多功能性。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對同一種材料與資源會有不同的玩法,同樣的材料在不同年齡階段幼兒中的開發能力可能會有所不同,因此,教師要選擇適合不同幼兒發展的材料。例如,在乒乓球游戲中,教師會讓大班幼兒利用乒乓球來開展科學活動,讓幼兒感知吸乒乓球時的空氣阻力,從而讓幼兒體驗與感受壓強知識。
陳鶴琴先生在其課程系統的構建中提出了生活課程的概念,他認為當幼兒課程與其自身的生活經驗相關聯時,幼兒會更容易接受并樂于參與這種活動。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背景密不可分,兩者的關系越密切,學生自主學習知識的程度就越高。由此可見,教師需要架構幼兒活動內容與幼兒生活經驗之間的橋梁,讓幼兒體驗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體驗的事情,如幼兒扮演父母、醫生、教師等方面的游戲,讓幼兒在 “教學做”合一的氛圍中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1]張晗.陳鶴琴的幼兒師范教育思想及啟示[J].山東英才學院學報,2011,(1):21.
[2]朱子夜.“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幼兒園活動區游戲中的運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4,(34):58.
(編輯:易繼斌)
G617
A
1671-0568(2016)09-0123-02
糜長萍,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第一實驗幼兒園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