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芳
淺談特教校數學的個別化教學
□阮芳
文章強調將特殊兒童數學教學的課堂與個別化教學相結合,讓課堂教學充分體現“個別化”,并在日常生活中,以實際案例促進課堂數學概念的強化,從而讓學生深刻、牢固地掌握自己需要的數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特殊兒童;數學;個別化;游戲
數學是一門學習數字、數量關系和與數字相關的生活實際問題的學科,按學習認知的程序來講,數學學習的過程包括記憶、理解、應用三個基本方面。對于殘疾程度、殘疾類別、智力水平參差不齊的特殊兒童而言,不論是上述哪個方面,學習起來都存在著特定的困難,因此,需要一些特殊的教學和引導手段,如個別化教學,是根植在對學生個性的尊重基礎上,變以教材、教師為中心的教育為以學生為中心、真切關照每個學生潛能開發、個性發展的教育。
通過幾年來對不同殘疾學生在數學教學中實施個別化教學以來,讓筆者體會最深的就是數學知識離不開生活。無論何種教學方法,這些教學知識都必須依賴于生活情境,利用生活中的實物、圖片和環境和自己的日常生活所貼近的事和物,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得到激發。當學生對教學內容感興趣之后,還必須進行有效地引導,能夠利用活動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 “做”中 “學”,在活動中掌握知識。
積極利用直觀、形象的現代化多媒體動畫手段,在課堂上運用適合特殊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手段,讓抽象的數理概念和抽象的時間觀念具體化、形象化。例如,在認識整點時間教學時,出示 《喜羊羊的一天》的動畫,引導學生觀察喜洋洋的一天,結合自己的一天來進行整點的認識,培養他們的時間觀念,既有利于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學習效率。事實證明:對于基礎較差的特殊學生,在實際教學中通過看動畫、組織討論、情境模擬表演等,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之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
在開展個別化教學中,要充分尊重不同層次學生的主體性,尊重不同特殊學生認識規律的實情,把數學知識與動手能力訓練相結合,尊重他們教育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引導、啟發、幫助學生進行動手能力的訓練,達到手、口、眼、腦的有機統一,協調多感官的綜合作用,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例如,進行 “年月日”的教學時,輔導基礎差的學生動手數一數一年有幾個月,每個月有多少天;指導表達能力好的學生說一說一年有多少天,有幾個大月、幾個小月,平年和閏年的二月有多少天;引導基礎較好的學生觀察閏年的變化規律,判斷平年和閏年。讓全體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從特殊學生的日常生活和良好生活習慣培養出發,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和引人入勝的教學實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使學生在互動中交流、學習,在合作中進步,在進步中體驗與感悟知識與生活。
雖然特殊兒童處于小學階段,但是從智力發展和學業能力來看,大多數的特殊兒童在小學尤其是在小學低年級的智商還處于幼兒園階段或者更小的年齡段,且發展的速度要比正常兒童慢,注意某一個事物的時間非常短,容易被新的事物所吸引。要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在教學內容上,就要注意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和新奇性,而游戲則恰恰解決了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將教學的場景和游戲結合起來.
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來設計游戲,游戲的設計要做到游戲規則簡單明了,游戲的趣味性要新。在數學課教學中,常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擺一擺,動手數一數,動腦想一想。將數學知識與游戲活動結合起來,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如學習5的乘法時,通過夾彈珠的游戲來啟發教學:
1.讓學生比賽用筷子把彈珠夾到9個玻璃瓶中,每瓶只裝5個。
2.啟發學生講一講數量關系,一瓶有幾個?兩瓶有幾個……
3.引導出1個5等于5,2個5等于10……9個5等于45。
4.總結出1×5=5;2×5=10……9×5=45。
這個游戲符合特殊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學習特點。指導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能訓練學生的手指靈活性,協調多感官的綜合運用能力,從而體會學習的樂趣,既學習了數學知識,又鍛煉了動手能力,最終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又如,在學習數學加減法的時候,可以把學習道具如花生分發給每名學生,但不是平均發放,首先讓他們相互之間進行比較數量的多少,然后讓他們通過 “你給我,我給他”的方式來最終達到平均分配的目標,讓大家來理解數字多少、加法、減法的概念,并通過游戲讓他們明白互讓、互愛的道理。
在數學教學中實施個別化模式,只有訓練手段具體化、實用化,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要求和需要,才會真正促進學生學習。教師給特殊兒童的具體化輔導、實用化幫助要有針對性,如陳奚西同學,做題時,先引導她做一個,指導她舉一反三,一般就能解決問題。有時需要提示性的幫助,如張雪、袁濤同學,在寫算式時,往往不知從何寫起,這時,教師只要給予指導性的提示,他們就會順利地寫出來,當他們寫不對時,教師輕輕用手一指,他們就會明白;有時需要直觀性的演示,如熊佳歡同學,對四則混合運算理解不對時,讓她讀一讀運算法則,對照法則看看例題,一般就能夠明白;有時需要強化訓練等,采取符合特殊生發展規律的個別化訓練方法,才會取得較好的訓練效果。
在老師的指導下,家長的個別化教育可以強化學生在生活中的數學觀念。特殊兒童的教育必須建立學校、教師和家長之間互動合作的長效機制,家長在學生的數學教育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學生在學校課堂上學到的數學概念,能不能理解和應用都需要實際的生活訓練,課堂的活動和游戲為生活中的應用提供了一個雛形,但是實際應用更為復雜,需要在生活中時時處處進行強化。學校教師要把教學內容及時與家長溝通,并將在生活中的強化事項和強化方法傳達給家長,并就細節問題形成書面材料,在家長的操作過程中予以指導。這樣,長效地互動才能將學校學習的內容轉化為學生的實際能力。
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在生活實際與教學內容的融合中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為以后的生活、學習打好基礎。特殊教育學校的數學老師要把愛學生放在首位,從愛的角度出發去教育他們。特殊兒童雖然有著這樣那樣的特殊性,但對他們因材施教,愛先行,把愛轉化成為他們精心設計數學教學的課程、課堂、游戲,并做好與家長的長效溝通合作,就一定能把學生教成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人,那樣,特殊教育才有意義和價值。
(編輯:楊迪)
G760
A
1671-0568(2016)09-0131-02
阮芳,四川省內江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