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虎
(全椒縣武崗初級中學 安徽滁州 239521)
淺談多媒體在古詩文教學中的運用
張志虎
(全椒縣武崗初級中學 安徽滁州 239521)
眾所周知,多媒體技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在課堂教學中大顯身手,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增加課堂的教學容量,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了語文教學的質量,是真正的教學好助手。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課件,把文字、圖形、聲音、動畫、視頻圖像等信息,在大屏幕上講解或演示,多角度地調動學生的興趣、情緒和注意力。突破了古詩文傳統教學中單調、枯燥的教學過程,有效的組織課堂教學,可以說多媒體為古詩文教學開辟了新的天空,為語文教學改革增添了一種新的教學手段。
多媒體 古詩文
觀察對比傳統與當代的語文課堂,我們會發現:現在的課堂,學生活動的課堂容量加大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活動能力增強了,學生上課敢說愛說,發表自己的見解多了,語文課堂教學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什么原因呢?多媒體輔助教學功不可沒。
近幾年來,在語文教學中,我不斷嘗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將多媒體應用于課堂教學,顯著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為此,我以古詩文閱讀教學為切點,就多媒體在古詩文閱讀教學中的優點——尤其是多媒體視聽語言對古詩文閱讀教學所產生的優化效果等方面談一些體會和認識。[1]
一、再現故事,理文握情。
對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古詩文教學,大家運用比較熟悉。但是對于敘事詩,如果只依靠教師語言的描述是不夠的。那只是一種被動的接受,往往效果不好,學生學起來感覺無趣。但是通過課件動畫再現出來,使課件變得具體可見,教學成功率就會大大提高。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利用網絡中的信息資源,解決教學難點。比如我在執教杜甫的《石壕吏》時,就詩中所寫故事、所描場景動手制作了一個再現當時吏捉人的動畫。學生觀看后,再讓他們結合詩的內容和人物的性格以及作者所流露的感情進行模仿表演,課堂氣氛一下活躍起來:學生主動的理解字詞句,認真領會課文內容,對表演者進行積極的評價,發現了作者行文的巧妙。從而使課堂收到了良好效果。[2]
二、增大容量,提高效率。
與常規手段相比較,多媒體可以加大課時的容量,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比如我在講酈道元的《三峽》這首詩時,課前,我用了大量的時間,準備了一些課件。課堂上,我只要點擊鼠標,就能在短時間里使學生看到清晰的畫面、逼真的錄像……避免教師動手操作教具時的手忙腳亂和顧此失彼,從而贏得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一節課中,我既完成了詩句的理解和朗讀、背誦訓練,又對學生進行了作者簡介、詩句評析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賞,使學生提高了朗讀水平,增強了審美情趣,也使學生對作家、作品、詩歌的風格有了更豐富的了解。
三、創境激趣,引領教學。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是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關鍵之一。多媒體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過文字、圖畫、聲音、動畫等形式對學生形成多感光刺激,能夠迅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其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心理需求,進而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古詩文的教學中,同時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還可起到較好的鋪墊、造勢、渲染、引領教學的作用。例如:我在執教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這首元曲小令時,發現就在文中我們幾乎找不到語法結構,但由于重復與對比的巧妙運用,使它成為千古絕唱。我該如何教呢?于是我想到了如果運用了多媒體的輔助教學是否會更好一些。首先我選用了三個情調相同而形象不同的圖片,并配以與此相同的音樂背景:“枯藤,老樹,昏鴉”。渲染出一種濃郁的生命感受——悲涼、絕望、死寂。接著我又用對比手法選取了三幅明快、清新、溫暖的圖片,并配以與此相同的音樂背景:“小橋,流水,人家。”渲染出了一副明快、清新、溫暖的氣氛。讓學生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和審美感受,使前者更孤寂,后者更溫馨。對于后兩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我采用了同樣的方法將那種悲壯蒼涼、孤寂凄清的生命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種氣氛之下再輔之以聲情并茂的范讀,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就有了堅實的情感基礎。這里,視覺和聽覺的協調配合,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同時,更有力而又自然地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較好地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是一首描繪初春景色的詩。如果僅從字面上分析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即使背誦下來,也很難體會其中的美感。教學這首詩時,我首先使用多媒體放一段有古箏伴奏的詩文朗讀,接著用投影儀放上一段事先剪輯好的春意盎然的美麗圖畫:那翠綠的青山,如茵的綠草,蕩漾的碧波,爛漫的春花,鶯歌燕舞,馬蹄輕快,牧笛悠揚……使學生身處早春的氛圍之中,從直觀形象的教學形式中感到春意綿綿,春光無限。然后再讓學生隨朗讀錄音朗讀詩文,加深對古詩的理解。這時進行朗讀和說話等語文能力訓練,訓練充分到位,教學效果良好。在這堂課中,學生伴隨著春意盎然的畫面,主動參與,興趣盎然。[3]
四、化難為易,領悟技巧。
在講《詩經》的三種表現手法“賦”“比”“興”時,大部分學生都有些茫然。我利用多媒體,在網上下載了流行歌曲《小芳》,并將歌詞也顯示在屏幕上,學生有些莫名其妙又有些興奮的跟著唱了起來:“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好看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停,這兒就是對《詩經》中的‘賦’的表現手法的繼承——直陳其事。”學生恍然大悟,一下子樂了,接著學生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說“在回城之前的那個晚上,你和我來到小河旁”也是“賦”的表現手法;接著我又在屏幕上顯示歌曲《掀起你的蓋頭來》中的一句“你的眼睛明又亮,好像那秋波一模樣”,是“比”的手法;《天仙配》中“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清山帶笑顏。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是“興”,是“先言他物——鳥,再引出所詠之物——夫妻”等等。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接著,我引領學生回歸課本,可以說是水到渠成。課后調查發現學生對《詩經》的三種表現手法已經牢記在心了,這不能不說是多媒體的功勞了。
[1]林愛民:網絡教學與教育改革。
[2]朱志剛:多媒體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3]張貴仁:語文實效教學課件研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