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棟
(沈陽音樂學院 遼寧沈陽 110000)
國內外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的經驗借鑒與啟示
張 棟
(沈陽音樂學院 遼寧沈陽 110000)
現階段,我國義務教育的失衡現象仍然存在,城鄉之間 、地域之間等失衡問題依然嚴重,因此改變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的研究和對策分析就更加具有明確的現實意義。本文將研究視角鎖定國內外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比較良好的地區,借鑒這些地區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的先進經驗,總結經驗帶來的啟示,包括政府的主導作用,教育資源合理配置,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的培養等,希望能夠給我國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作用。
義務教育 均衡化 政府主導
由于各地區之間的文化、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導致了不同地區的義務教育水平差異很大。為了教育的均衡發展,許多國家政府就此開展了系列性的研究,在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努力縮小城鄉義務教育之間的差異。與此同時,國家也制定了相應的強制性的政策來加以干預。
(一)美國:以立法推動義務教育專項撥款保障
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但是,美國也存在農村地區貧窮、落后的現狀。在貧困的驅使下,農村孩子的眼界和抱負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弱化了他們學習的動力,想更好地發展無疑會存在很大的困難,孩子想發展,教育首當其沖,可貧困的境遇得不到改善,導致孩子們在接受教育上受到了制約,形成惡性循環。正因為人們生活在一個不平等的社會現實中,提出“視同一律”,這是不能夠實現的,為了極大程度地減少弱勢群體在接受教育方面的不公平,美國哲學家、倫理學家約翰·羅爾斯在他的公平正義理論中提出了一定要采取一定的“補償性原則”,以傾向弱勢群體。為了更好地體現公平的原則,加大政府投入,美國聯邦政府設立了“REAP”項目,即農村教育成就項目,采取專項撥款以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針對農村社區教育實施專門的撥款法案,這在美國歷史上是首例。小布什總統于2002年1月,對這一項目重新進行了授權,授權后,政策更靈活了,為農村學區的教育發展提供了更強有力的資金支持,把農村教育作為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在REAP的政策的護航下,使美國農村社區的教育事業也得到了一定的法律保障,盡量縮減了對州和學區在教育撥款上的差距。有了聯邦教育資金的保障,農村地區不僅改善了教學硬件、軟件,而且改善了教育環境。政府提供招募教師專項資金,減輕教師短缺地區的壓力,提高落后地區的教師待遇,教師的綜合素質,得以提高,增強了教育責任感,上述這些條件,為教學質量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
(二)韓國:義務教育由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普及
韓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尚學問、尊重知識的民族,科教興國是他們的重要發展戰略。早在1945年8月,韓國就設立了相應的法律,用法律來保障實行初等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既是免費的,又具有強迫性。只有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才能保證義務教育的順利推廣,出乎意料的是,韓國的義務教育,不是先在經濟發達的地區推廣,而是先在貧窮落后的地區實行,再過渡到發達地區。可是20世紀50年代,韓國經歷了為時不短的經濟混亂、整頓、恢復建設時期,政府壓力很大,但他們制定法律確保低收入者的孩子接受教育,因此,首先選擇在農村、漁村、島嶼這些落后地區實施義務教育,再擴展到城市。十多年后,免費的義務教育才在全國每個角落得以實施。進入60年代,韓國經濟開始轉軌變型,隨后經濟起飛,政府的經濟實力增強后,韓國政府把義務教育由6年變為9年。1983年,韓國在推廣免費的初中教育時,也采用相同的方法,從偏遠落后的農村,再擴大到周邊的城市。政府在經濟上給予了強有力的保障。在第三個義務教育發展五年計劃期間,韓國政府資金的投入,一共投資五百多億韓元,用于改造校舍、增強師資力量。這就是我們常聽說的“逆向普及”政策。[2]
(三)日本:城鄉一體化教育發展政策
戰后,日本進入城市化高速增長期,重視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了日本的現代化進程,使原本衰敗的日本很快步入發達國家之列,日本的教育,更是注重城鄉均衡發展。為了促進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日本政府采取了系列有力的措施:
一是建立教育財政制度。日本政府按照法律規定,國家財政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承擔義務教育費用,進一步完善教育財政制度,教育經費在城鄉配置的比例上要均等。在日本的農村,雖然教育事務由町級政府主管,但所需經費,如果當地政府無力負擔,有權向上級都道府縣、甚至是中央政府來請求補助,即三級政府共同負擔,教育經費從來源上得到保障。
二是建立并推廣教師輪崗制度。所謂的教師輪崗制度,是指教師在教育行政部門的組織下,在不同的地區(大城市或偏遠農村中)在不同學校開展交流任教,展開教師流動,從而使城鄉教育在師資配置上更加均衡。與此同時,提高落后地區教師的待遇,促進城市和鄉村之間師資水平上的平均。
三是教學硬件配置上要城鄉一體化。為了偏遠的農村地區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設施和發達地區相接近,日本政府制定了系列法律法規,確保落后地區的校舍、師資、教學設備、教學水平達到標準化和規范化。在日本,哪怕一所學校只有幾個學生,像體育場、游泳館、音樂室、體操房這樣的高端場館也是一應俱全,使農村孩子能夠像城市孩子一樣接受最先進的教育。[3]
(一)上海市閔行區:整合教育資源,促進優化發展
上海市閔行區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自2013年起,經過全體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努力縮小各地區、各學校之間的差距,各學校教育全面發展大力提升了城鄉教育一體化水平,涌現出許多優質學校,形成多種教育特色。
1. 加大投入,優化配置,實現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為了使學生受到最優質的教育,閔行區加大經費投入,大力改造辦學條件,同時通過一校多區、委托管理的方式,擴大教育規模,從根源上提高教育品質。
2.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改變傳統辦學模式。由于歷史原因,城鄉二元結構是我國普遍存在的問題。閔行區為了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在區、鎮級教育部門的引領下,政府加大對薄弱學校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為義務教育的發展奠定基礎,使城鄉學校的教學軟件和硬件配置保持一體化的發展,使各學校的資源配置比例達到最優。改變傳統的政府辦學模式,由鎮政府委托或鎮里的資產公司舉辦的辦學模式得到推行,“納民小學”的管理機制得到進一步的改變,解決教師編制問題。由政府投入,十多所“納民小學”的辦學條件得以改善,全體學生全部免費上學。同時,每所公辦學校要與“納民小學”聯誼,開展教學交流,極力縮小距離差。
3.以學生為主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致力于課堂教學改革,塑造新的教師角色,始終把學生放在首位,對教師的課堂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質量評價上,除了落實《課堂教學改進三年行動計劃》外,還創建了具有閔行特色的“中小學生學業質量綠色指標評價系統”,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更傾向于信息化、健康化,也促進了學生的成長和教師專業化發展,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4.加強學校內涵建設,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多年以來,閔行區始終堅持“新基礎教育”,把教育當作傳遞智慧的紐帶,努力匯集各一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小智慧,并加以提升、總結,使之升華為教育大智慧,使教師不再是個封閉的教育個體,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推動教育的發展。
(二)甘肅省蘭州市:優化資源配置
甘肅省蘭州市為了讓每個地區的孩子都受到最優質的教育,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教育的均衡發展,極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1.提升辦學品味,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每個縣市區,在每個季度要召開學校標準化建設推廣會,會議要常年化,參觀先進學校的校園建設,使學校環境和條件更加完善、技術裝備全面達標。學校的創建工作不要搞形式化,各級政府部門要明確自己在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作不中的職責,在資金方面要給予保證,齊抓共管,做好學校標準化建設。
2.優化調整資源布局,科學編制教育設施。千所村小提升工程,讓農村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到學,讓偏遠地區的孩子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這為教育的均衡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城市學校與村小之間建立“聯誼”關系,互相結對幫扶,同時,要大力提升教育質量,普通高中在招生指標分配時,要把初中學校的質量監測情況作為標準。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優勢互補,調整了教育資源,促進了城鄉教育一體化。
3.合理分配師資力量,提高教師能力。近年來,通過實施校長素質提升計劃、名師培養工程,加強緊缺學科教師培訓等項目,評選出一批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特級教師,“打出”一套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組合拳”,促進了全市師資配置的均衡發展。對全市內所有的音樂、體育、美術兼職教師進行培訓,優化教師學歷結構,使教師隊伍更加專業化。同時,每年為教師隊伍注入新鮮血液,使教師隊伍向年青化發展。在師資力量分配上,傾向于薄弱的農村學校和緊缺的學科,新入伍的教師先到農村學校任教,從農村學校遴選老師到集鎮學校,從集鎮學校選擇教師到放城區學校,完善了教師層級遴選體制,實現了教師的流動,以達到教育資源的不斷優化和發展。
(三)河南省鄭州市: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合理配置教育資源
近年來,鄭州市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的形式,努力做到合理配置教育資源。
1政府主導,各部門形成教育合力:認真落實“以縣為主、分級管理”的管理體制,堅持政府主導,齊抓共管。
2.加大對薄弱學校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為義務教育的發展奠定基礎,使城鄉學校的教學軟件和硬件配置保持一體化的發展,使各學校的資源配置比例達到最優。
3.以義務教育的發展為前提基礎,以學生為主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致力于課堂教學改革,塑造新的教師角色,始終把學生放在首位,對教師的課堂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質量評價上,促進學生的成長和教師專業化發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政府的主導作用
國外的許多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為我國統籌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直到了引領的作用。韓國、美國、日本等國用事實告訴我們:推進城鄉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政府起到了主導的作用,要想實現城鄉義務教育的一體化,需要政府在經費上給予保證,在教育資源的合理配制方面要建立相應的機制,要傾向于弱勢群體,這些經驗對我們來說彌足珍貴。
(二)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
借鑒國外及國內先進經驗可知,為了滿足貧困落后地區孩子接受教育的需求,促進教育公平,公共財政投入要向農村和家庭貧困學生傾斜,滿足落后地區教育基金的獲取使用,可以改造校舍、增加先進的教學設備,優化教育環境。資金得到保障了,也可以投入到教師隊伍建設中,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成績。
(三)受教育者綜合培養
正如河南省鄭州市經驗所總結的那樣,各城鄉學校要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開發出三百多項學生感興趣的、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校本課程,同時穩抓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探究式”、“合作式”等課堂教學,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獲得學習成就感,推動課堂生態文化的形成。
[1]王娟涓,徐輝.國外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經驗及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1(01)
[2]鄭海月.“教育均衡化”制度與韓國高中教育[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校長,2007(01)
[3]黃樹生.日本教師“定期流動制”對我國義務教育教師配置均衡化的啟示[J].上海教育科研,2011(07)
張棟:1973年10月,男 籍貫:遼寧省興城市 職稱:講師,職務:沈陽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