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晨麟
(南京市玄武高級中學 江蘇南京 210016)
讓行書在中學煥發光彩——淺談中學行書教育
呂晨麟
(南京市玄武高級中學 江蘇南京 210016)
在當前應試教育及微機時代的影響下,學生書寫水平日益低下。針對這一問題,并根據中學生學習特點與規律,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嘗試將行書教學引入中學課堂并借此提高學生書寫質量,培養學生對美的追求。
中學書寫 書寫水平下降 原因 行書教學 對策
著名教育家豐子愷曾說過:“中國人都應該學習書法,須知中國的民族精神,寄托在這支毛筆里頭。”自文字誕生以來,各國都對實用文字的藝術美提出過要求,但真正將它變為藝術品并輻射周邊地區的只有中國,漢字也成為唯一保存并使用至今的兼具表意與表音功能的文字。中國人歷來重視書法教育,從漢代鴻都門學到唐代弘文館再到近代各位書法大家云集,無一不表現出書法在國人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但隨著經濟大潮襲來,科技飛速發展,尤其進入微機時代之后,人們普遍在書寫上下的功夫越來越少,書寫習慣變差,書寫質量下降。這種狀況由小學始發,到了中學基本形成固定書寫模式,畢業后進入大學及社會時即便想糾正也很難糾正,或者說因為工作生活的忙碌也無暇顧及修正自己的書寫方法了。這樣一來,書寫質量下降的形勢將會呈愈演愈烈之況。
針對這種被動局面,教育部在2013年1月18日頒發《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各所學校合理安排書法教育的教學時間,通過書法教育培養學生的書寫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品質。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客觀原因,目前在小學階段,教育部要求開設的寫字課并沒有使學生書寫狀況有明顯改善。
那么中學階段該如何進一步促使學生在書寫方面養成良好習慣、提高書寫質量呢?我想在此做一些探討。
1.中學生書寫習慣大多不正確
習慣是一個從小養成的相對固定的模式,這里所說的書寫習慣,既有握筆姿態也有寫字方式的習慣。在小學階段由于欠缺標準化規范訓練,到了中學,可以看到學生各種千奇百怪的抓筆姿勢,有拇指扣住食指的,有把筆垂直立起來的,也有手腕回彎向內的,更有甚者頭趴在桌上寫字……每種錯誤的姿態都限制了書寫的正確性、美觀性的發展。當代中學生普遍近視較多,除去讀書、電子屏幕對眼睛的傷害,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長期書寫過程中,眼睛與書寫筆頭距離過近。過近的距離不僅傷害了眼睛,也大大影響了學生觀察字體、調整空間布局的書寫。
2.緊張的中學學習、繁重的作業負擔迫使學生書寫速度一再加快,影響寫字效果
現在學生的學習任務越來越繁重,從小學到中學每天的作業足以做到深夜,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書寫必須做到:(1)速度要快;(2)字跡要清晰、正確;(3)字體要美觀。可惜現狀與要求大相徑庭。由于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較多內容書寫,大多學生已經寫成潦草字跡的狀態,美觀性自不必提,甚至連正確與清晰度也做不到,這給閱卷和批改作業的老師帶來了很大的困擾,也讓學生在很多重要考試中,白白丟失了卷面分數。
3.電腦及手機的普及,使學生除了作業書寫之外沒有拾筆寫字的意愿
古語云: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書寫同樣如此,唯有筆耕不輟才能取得進步。但隨著科技的發展,除了作業必須動筆書寫之外,學生課余所有交流都通過敲擊小小的鍵盤完成,久而久之不僅出現了書寫水平倒退的情況,更出現學生提筆忘字的嚴重后果。
1.作為更加實用與便捷的字體,行書最符合中學生既要速度又要美觀的書寫需要
行書,是一種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皆高,相較而言,楷書是文字符號,實用性和藝術性都有欠缺;草書藝術性高,而實用性相對不足。
2. 行書練習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可以讓學生更快的將過去小學階段的楷書學習銜接起來
教育部要求從小學三年級必須開設書法課,學習楷書書寫,一筆一畫,講求結構嚴謹、書寫規范。可是這樣的書寫往往很慢,根本沒法在平時的作業中運用起來,因此造成練字是一個樣,作業又是另一個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放棄練習的楷書而自己創造出各種奇葩字體,如前所說的各種潦草行為。而行書既可以利用楷書結構,又在合理的控制下加快了書寫速度,這樣的字體中學生很容易接受并學習。假以時日,就能寫出非常美觀的硬筆行書,可以給閱卷者帶來良好的閱讀享受。
3. 選擇適合的字帖是學習行書書法的重要前提
行書有著兩千年的歷史,在如此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也出現很多非常優秀的行書字帖。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自不必說,唐代的顏真卿的第二行書《祭侄文稿》、蘇軾的“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王珣的《伯遠帖》,王獻之的《鴨頭丸帖》等都是歷代學習行書的典范字帖。誠然,這些經典之作都值得我們學習,但在學生書寫都用鋼筆或圓珠筆等硬筆工具的今天,我們需要有取舍的學習。利用合適毛筆范帖更有利于觀察字形結構、分析運筆方法,從而達到快速掌握的目的。
初學行書,應當由楷法明顯的法帖入手,比如《靈飛經》,全篇一筆不茍,風姿俊逸,神采飛揚。其字,在用筆上,露鋒順入居多,流暢中求穩健,輕而不浮,重而不滯。在結體上,造型優美,結構精巧,于飄逸中見穩妥,于典雅中見遒勁,雖為楷書卻有著行書的運筆意蘊,是中學生練習行楷的優秀書法范本之一。
1. 學習一些漢字的造字方法,有助于學生了解中國漢字的發展與變化,更好的理解字體與結構。六書之首,就是象形法。一般來說,漢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我國古代對造字法有“六書”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種外,還包括轉注和假借。了解了造字規律,就可以歸納字形結構的相似點與不同處。
2. 利用楷書字體間架結構,學習控制行書字結構體態。中學生在這一階段接觸楷書的方法應當是更趨于復習性質的,并且一定要通過楷書的學習,記住中國漢字的形態和結構特點。比如:楷書漢字的字形總體呈方形,有些略微偏長或偏扁,所以對于行書來說,也應當以方形結構為基礎稍加變化;抓住關鍵結構特點,如上緊下松、左緊右松,中間收兩邊放等。因為只是復習,楷書學習不宜過多,以免學生產生炒冷飯的排斥態度。
3.將行書運筆方式引入書寫。由于行書較多地保留正體字的可識性結構,從而達到既能簡易快速書寫又能通俗易懂的實用目的。要達到速度與美觀的完美結合,在書寫時應當做到:
(1)線條起伏流暢,前后筆畫通過挑勾與牽絲產生呼應。學生在之前的中小學硬筆書寫時,大多容易產生筆畫生硬、前后筆無關聯的毛病,猶如用生硬的樹枝隨意拼搭,這樣不僅字形難以控制,其實也大大影響了書寫速度,因為每個斷開的筆畫重新起筆都是需要消耗時間的。而利用筆與筆之間的呼應牽連關系可以快速書寫,更可以控制字形的收放。比如“王”字,可以將第一筆橫上揚,接著快速下折寫豎,在向上挑勾、牽絲寫短橫與最后一個長橫。這樣不僅可以一筆寫完全字,也將中間的短橫控制住并產生全字筆畫的銜接呼應,一舉數得。
(2)用筆靈活,適當的根據需要改變筆順。行書的書寫筆順,嚴格意義上來說采取的是草書筆順,同原有的楷書筆順不同。對于中學生來說,有著不同于小學生的先天優勢,那就是對于寫字行筆順序不再做具體要求了。筆順在小學階段的要求是相對嚴格的,甚至在考試中還要考察。不過筆順的固定化和所謂規范化對于初學識字的小學生來說雖然有著利于規范記憶的好處,可是它也限制了書寫形式的多樣化與簡便化。在中學,我們更注重在字形結構正確的基礎上能書寫出優美的漢字。所以對于中學生可以因地制宜,根據書寫的不同習慣,合理改變筆畫順序,以達到書寫流暢的效果。比如“有”字,可以一撇開頭,再上挑寫橫,既達到了筆畫的清晰正確性,也非常合理的將全字的筆畫有機的連貫起來,這樣書寫出來的字,既快速又美觀。
(3)在字形結構正確的前提下,將很多結構連筆化、概念化、數字化,既方便書寫也方便記憶。中學生寫字畢竟不是創作書法藝術,不需要太多的變化,更注重美觀、實用。所以在合理的范圍下將一些類似的結構總結成概念性的結構甚至與阿拉伯數字或英文字母結合起來,會讓學生更方便記憶也產生更濃厚的興趣。比如“口”字,左豎向右下方書寫,右邊的橫折與短橫可以連在一起書寫,猶如阿拉伯數字“2”,這樣既書寫快速,也自然形成了上寬下窄美觀字形。再如“店”字,類似這樣廣字頭、廠子頭店字,可以寫成斜“7”的形式,一筆兩畫,既清楚又得體。
4.了解漢字結體的美觀原理,控制好字形的大小、寬窄、松緊,繼而通篇貫氣營造和諧美。由于目前的中學生書寫的行書是從楷書快寫中來,所以字形還是要以方形或微長方形為主,不過漢字的美除了每一個字的間架結構的美之外,營造通篇整體美感的氣韻也很重要。中學階段不必苛求字字等大的方格字體,完全可以根據通篇合理的調整字形。做到大小、寬窄既有變化也統一和諧。這樣的字便活了起來,跳動了起來,使觀者愉悅。
以上是我對中學生學習行書藝術的一些想法與建議,相信只要根據中學生學習的特點與規律,適時的將行書帶入到他們的學習中來,必定能潛移默化的提高書寫質量與全民素質,也衷心的希望書法藝術可以在中學課堂重新煥發光彩,讓每個學生真正愛上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