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惠 邵海鵬
(蘭州理工大學體育部 甘肅蘭州 730000)
日本現代足球文化的特性分析
李小惠 邵海鵬
(蘭州理工大學體育部 甘肅蘭州 730000)
日本現代足球由認知、不斷探索、學習和快速騰飛,經過了百余年的發展歷史,現已成為國民關注度極高的運動項目,在日本國內得到全面普及,尤其是近幾十年來,競技足球水平快速發展,處于亞洲領先地位。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從文化學角度對影響日本現代足球發展的因素進行深入分析,認為武士道精神是日本足球文化的信仰,善于學習是日本足球文化的態度,多元文化融合是日本足球文化的標簽,重視規模化培養是日本足球文化傳承的源泉。
日本足球 文化特性 分析
足球文化是世界各地域人群通過從事足球活動,圍繞總體特征不斷總結、創新、發展形成的各種有形的與無形的、物質與精神的、內容與形式方法的總稱[1]。在日本足球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內,均體現出其獨特的足球文化特性。作為全民參與且關注度極高的體育項目,雖然日本足球文化并不能代表日本文化,但細觀其足球文化特性與日本的民族文化、信仰和性格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會中武士階層的道德規范及行為準則。日本球迷口號是“武士精神永不死!日本勝利!”、“點燃你的武士精神!”從口號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對傳統文化與人文精神的堅持,而足球運動就可視為新時期下日本傳統文化的載體。武士道精神中最重要的“名”、“忠”、“勇”也在其足球運動中體現的淋漓盡致。日本人對于“名”的狂熱追求是日本足球飛速發展的內部驅動力,在扮演了近一個世紀的弱者后,日本足球迅速崛起。不甘落后的日本足球在精神內驅力的推動下,為自己制訂了一個個目標并奮力實現,從戰勝中國隊到參加奧運會、從闖入世界杯到亞洲杯奪冠,日本足球不知疲倦的書寫歷史之“名”。“忠”在武士道精神中具有至高無上的重要性,忠于自己的主人和集團是武士必須的使命。球員們突出的個人表現不多但分工明確,在各司其職的基礎上取長補短,從而產生持續的“核聚變”,釋放出巨大能量。“勇”在武士道精神中的解釋是要求武士具備敢作敢為、堅忍不拔的精神,同時要有高強的武藝。被稱為“跑不死”的日本隊絕對配得上武士之勇,勤奮的日本球員在跑動數據上一直排在亞洲前列。據統計日本隊在2010年世界杯上總跑動距離為46.452公里,場均11.6公里,在32支參賽球隊中排名第二。其他賽事個人數據上,2014-15賽季德甲聯賽上半賽季日本球員跑動統計中顯示,香川真司11.9公里,大迫勇也和酒井高德各11.8公里,清武弘嗣11.5公里,長谷部誠11.4公里,所以積極的比賽態度和充沛的體能也是歐洲俱樂部青睞日本球員的重要原因。
日本是善于學習的民族,而且一直秉承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觀念。日本足球的快速發展與其善學的品格息息相關,日本認為學習足球王國巴西的足球技術和思想是最適合于本國的。因為從身體條件上看,日本無法像歐洲球隊那樣走力量型路線,學習巴西的技術足球是唯一出路。于是他們像明治維新時學習歐洲那樣,派出大量人員前往巴西學習,認真的學習著巴西足球的每一個細節。事實證明學習巴西足球是正確的,這不僅確立了日本足球的技術風格而且涌現出一批足球人才,如:三浦知良、北澤豪、武田修宏等。而日本的職業足球也是在長期考察和學習了歐洲成熟職業聯賽后開展的,因為前期已經從理論、組織、物質上作了全面的充分準備,日本職業足球聯賽開展伊始就以強勁的發展勢頭和完善的運行機制引起世界關注。雖然日本的善學精神從未消退,但相較于消極的拿來主義,日本更多的是吸收后創新且注重對本土文化宗源的保留。使日本在學習外來文化時不會陷入教條和僵化困境,時刻保持彈性靈活的思維亦是日本足球在學習中不斷騰躍式進步的原因。
日本足協一向推崇“送出去”“請進來”的發展戰略,即輸送優秀年輕球員去國外聯賽深造,聘請國外優秀教練和球員來本國聯賽效力。這一進一出既提高個別精英球員的能力又促進整體聯賽發展,最終實現國家隊成績進步的有機聯動。外籍教練的引入為日本融合了先進的外域足球文化,外籍球員的引入也使日本足球受益匪淺,自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職業足球J聯賽成立以來,先后引進了眾多世界級球星,如:萊因克爾、萊昂納多、濟科、鄧加等。巨星的加盟不僅提高了聯賽的知名度和比賽水平,也使隊內本土球員得到極大的鍛煉和成長。除此之外,歸化球員也是日本足球一大特色。日本是亞洲較早引入歸化球員的國家,20世紀70年代巴西人內爾松開起了日本歸化球員的先河,之后諸如:三都主、田中斗笠王、李忠誠、埃斯庫德羅等一批優秀的歸化球員先后加入日本國籍為日本國家隊效力。這些歸化球員的進入也是日本足球近年巨大進步和未來長足發展的重要支撐。可以說在足球運動發展史上,日本足球的多元文化融合是在亞洲前列的。
日本的青少年足球開展由來已久,以日本最具人氣的日本高中足球錦標賽為例,2016年1月剛剛結束的第94屆日本高中足球錦標賽,預選賽的參賽學校達到4144所,其每年的參賽人數更是達到數萬人。眾多日本國腳就曾在高中時代參加過日本高中足球錦標賽,如:本田圭佑、中村俊輔、長友佑都、中田英壽等。同時設立了4個訓練中心制度層級,分別為:地區訓練中心、都道府縣訓練中心、地域訓練中心、國家訓練中心。規范的分級管理和豐富的競技賽事使得日本足球人口在20世紀80年代迅速增長,給日本足球跨越式進步創造基礎條件。日本足協開始精英化培養戰略后分別建設了四所足球學院,分別是熊本宇城足球學院、今治足球學院、大阪足球學院、福島足球學院,這些足球學院在全國范圍內選拔最優秀的青少年進行集中培養。可以說日本足球培養體系已經形成較為完備的“金字塔”型系統結構,充分保障了日本國家足球人才的無斷層供應。
日本足球近幾十年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而質的飛躍一定是長期量的積累。日本足球的歷史經驗體現出日本對于民族意志和信仰的堅持,展望未來而又腳踏實地,謙虛善學而又爭強好勝,紀律嚴明而又包容開放。正如美國當代著名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的著作《菊與刀》,以“菊”和“刀”來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日本足球的迅速崛起也和長期處于低迷期的中國足球形成鮮明對比。作為鄰邦的日本,其文化與我們同源,因此學習和借鑒日本足球的成功經驗有較好的可操作性。同時在《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出臺的大背景下,結合本國國情與地源文化,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足球文化體系,整合資源推動職業足球合理化改革,轉變觀念注重校園足球開展以人為本,重視青訓以保障中國足球的平穩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中國夢、足球夢”。
[1]艾瑞咨詢.2016中國足球文化藍皮書[EB/OL]. http://www. iresearch.com.cn/report/2591.html
[2]張寶強.日本國家足球文化的構建及其啟示[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1):1-5.
[3]張旭嘉,龔波.日本吸收先進足球文化的成功經驗對中國足球的啟示[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3,10(5):67-71.
[4]陸小聰,喬超,鄭莉敏.日本職業足球運動的歷史與現狀[J].體育科研,2009,5(30):45-48.
李小惠(1969-),女,漢族,甘肅,教授,蘭州理工大學,體育人文社會學;
邵海鵬(1991-),男,漢族,甘肅,碩士在讀,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