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永
(安徽省泗縣墩集鎮第二小學 安徽泗縣 234300)
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創設的誤區及思考
侯 永
(安徽省泗縣墩集鎮第二小學 安徽泗縣 234300)
近幾年來“創設情境”已經成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必備環節,該環節也正是新的數學教學理念的產物,它的產生昭示了教師不再是把教科書所呈現的知識形態模本復制和剪貼到學生頭腦中去,而是將教科書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起點和素材,使他們在對數學內容的處理過程中獲得發展。于是,我們欣喜地看到,每一節數學課上,均能看到與孩子們生活實際息息相關的事例。數學知識在每一位執教老師的精心組織下變成了一個個學生熟悉的活生生的生活場面,真正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生活中應用數學。”但是,在關于生活情境創設的探索道路上,我們還存在著極端化、形式化、無效化、虛假化和包辦化的傾向。這是必須清醒認識,并加以更正的。
不可否認,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生活場景對學生學習數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為,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也服務于生活。但不是所有的課堂都能進行生活情境的創設,也不是所有的數學知識與生活情境均緊密相聯的。如今,有的課堂關注的不是學生能否學到數學知識,關注的反倒是這節課有無聯系生活實際。從這個出發點來說,這就走入了極端化的誤區。如一位教師執教的《比例尺》一課,為了突顯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在如何導出比例尺定義的環節上,讓學生在課堂上花了十幾分鐘畫出了教室的平面圖形并作了分析。我認為:這種設計雖然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讓學生體會到比例尺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花了幾乎三分之一的課堂時間來讓處理這一環節,不能不說是一種設計上的遺憾。它擠占了課堂上解決教學重難點的時間,以一種表面上的動手操作、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的華麗,掩蓋了其課堂教學空洞無物的實質。 對于這一傾向,我們必須從數學情境創設的目的著眼去解決。我認為:數學情境創設的根本目的是拉近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關系,溝通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拋開這一根本目的來談情境創設,一來不能讓數學情境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二來容易誤導教師走入生活情境創設極端化的誤區。
當前,我們在課堂教學設計上有太多的形式化失誤。比如:小組合作的虛與假、師生交流的散與空。在數學生活情境的創設上,也同樣存在著過于注重形式,而輕視環節設計對教學目的達成的有效性。
如某教師在講“兩步計算式題”時,課始,創設了去游樂園玩的情境。課件演示:兩個學生乘車來到游樂園門口,遇到了“攔路虎”,要求學生闖過“迷宮”才能進門,教師充滿激情地問:“同學們有信心闖過嗎?”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有!”課件顯示迷宮圖:把算式和正確的答案連起來,連對了就能走出迷宮(只有一題是兩步式題,其余均為一步式題)。學生順利闖關后,教師表揚:“真能干!”追問:“這些題目中哪一題是與眾不同的?”從而揭示課題“兩步計算式題”。可以說,這種情境與教學內容并沒有任何內在的實質性的聯系,只是外加的一頂“高帽子”。
對于這一傾向,我認為是教師過分注重情趣化教學的結果。誠然,生活情境的創設給學生帶來無窮的樂趣,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數學。這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是,如果片面地理解情趣化的作用就容易走入形式化的誤區了。我們的課堂反復出現與數學知識根本不相關的小兔、小狗,這也是情境創設?在練習中人為地加入小兔博士、小狗同學究竟是有利于同學們的數學學習,還是反倒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這是一個值得所有教師深思的問題。
數學課上生活情景的創設的終極目的必須是為教學數學知識服務。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讓生活情境的創設為教學目標服務,才能創造出水乳交融的效果。
教師創設生活情境是為了把學生帶入生活中去學習數學。但是,學生必須能被我們帶出來。我們讓學生處身于生活情境的目的,不只是讓學生更快樂地學習,還要讓學生能更快樂地學習數學知識。不久前我聽了一節《認識乘法》,執教者在上課一開始,出示了一個像動畫片一樣的精彩畫面——“動物園的一角”。老師讓學生觀察畫面并提問“你發現了什么?”學生經過仔細觀察后踴躍發言:
生1:我發現這兒真好玩!有小動物,有房子、大樹、白云、河流、小橋。
生2:我發現小河的水還在不停地流動呢!
生3:我發現小河里還有魚兒在游呢!
生4:我發現小兔們在開心地跳動著。
生5:我發現小雞的頭還在一動一動的,它們在啄米呢還是在吃蟲子?
……
至此,十多分鐘過去了,學生不斷有新的發現,老師在肯定中不斷提問“你還發現了什么?”于是,學生又不斷有新的發現。聽到這兒,筆者不禁要問:情境創設到底為哪般?這樣的情境創設,是在上數學課還是在上看圖說話課?雖然氣氛之熱烈是空前的,可課的性質卻變了。
如案例:《梯形面積的計算》一課中“推導公式”教學片段:
師:我們可以把梯形轉化成什么圖形來探索它的面積計算公式?
生:已學的圖形。
師:請拿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一拼,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操作發現拼成了平行四邊形,合作討論梯形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系)
我認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拼圖已具有豐富的經驗,在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中,也具有了推導面積公式的基礎,但這不是全面、系統的,而是零碎的。教學中,教師示意讓學生拿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來拼”,學生也就順利地探索出了結果,整個教學過程比較順利。但這是真的探索嗎?“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來拼”這好像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教材就是這樣安排的。但怎么一開始就知道要“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來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呢?這是怎么想到的?學生不知。這也就在他們的認知上存在了一道空白,我們的探究也就成了一個空殼,有形而無實。看起來是問題,卻沒有激發學生思維的功能。
縱觀現在的課堂,多媒體教學手段已經有了泛濫成災的趨勢。有的教師甚至錯誤地認為上課沒有多媒體就不是好課,以至走入了包辦化的誤區。所謂包辦化指創設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體,而忽略了學生內在的發展需要。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面對生活情境創設的利與弊,我們必須有清醒的頭腦。不能因為生活情境的創設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而濫用生活情境;也不能因噎廢食,放棄這一寶貴而先進的教學手段。更多的是需要我們用冷靜的頭腦、高超的教學技能,來真正創設一個水乳交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真實的、有效的、具有數學味的生活情境中快樂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