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向輝
(山東省肥城市河西小學 山東肥城 271600)
結合實例,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提高教學質量
喬向輝
(山東省肥城市河西小學 山東肥城 271600)
小學數學學習中要切實開展有效學習,首先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產生對知識的渴望。我們不能強迫學生坐在教室里,硬性的把一個個知識點灌輸給他們,只有當學生迫切需要學習的時候,他們才能真正的投入到學習中來。創設問題情境是促使學生開展有效學習的有力手段。基于目前教材已改革,需要我們教師建設性、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創設出適合學生開展有效學習的問題情境。
小學數學 教學情境 提高教學質量
青島版四年級上冊智慧廣場《植樹問題》主要是滲透有關植樹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后再用發現的規律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學生在學這個內容之前,已經初步積累了一些探索規律的經驗,由于這種規律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學生容易在生活中找到相關的原型,因而也比較容易體會到探索規律的樂趣和成功感。本學期在教學《植樹問題》時結合我校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的有效性研究課題的研究,我對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有了新的認識和想法:
真實的教學情景不是為了觀賞,它不在于刻意制造些什么,更不在于額外添加些什么。教學就如平常生活,簡單有效樸實無華才是真。如在教學《植樹問題》時,“間隔” 對于學生來說似懂非懂,在學生生活周圍具備“植樹問題”本質特征的事物和事件有很多。但我們在創設情景時,充分考慮情景的可操作性和簡潔性,本著以創設既能充分感知體驗,又能清晰明確切入主題的情境為目的,選擇以學生的小手為素材,引入植樹問題的學習,這一做法有“平凡中見新奇”的效果,既新穎又有趣,學生很自然地利用自己的手指,清晰地看到手指在并攏,張開的活動中所呈現出來的點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使學生體會到原來數學就在我身邊,只要留心觀察,就能發現其中蘊涵著的數學知識,在這一情境的影響下,教師設問:你還能從生活中找到這樣的間隔嗎?進一步引導學生從身邊、從自己熟悉的事物、事件中發現類似的“間隔”。開放的空間,放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主動地去尋找、發現,如:植樹,斑馬線之間,對小學生而言,當具體的事物鮮活的呈現在他們視野中,他們辨析得非常好。先讓學生從自己身邊找起,再播放家鄉的景色,并從這個大環境中發現點數與間隔數相類似的事物、事件,進一步感受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在這一情境中,將植樹、路燈、農作物、鐘聲等這些表面看似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意在讓學生體會不同事物之間,存在相同的數學現象,它們之間有著本質上的數學聯系,這一情境的創設在學生后續學習中證明具有一定的實效性,特別是在解決鐘聲這一問題時更是為學生找到了有效的突破口。
在《植樹問題》這節課中,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動情境中發現植樹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開始大家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是讓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與方法,直接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來設計不同的植樹方案,完成表格的填寫,從對數據的分析比較中發現方法和規律,認為以這種形式能體現新的理念:最大限度地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不會束縛學生的思維。并且這樣教學用時少,緊湊。
第二種觀點認為:教材中的范例雖只是為教師教學提供了一種教學時的方向或思路,但其中也蘊涵著特定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所以依據教材先呈現一種植樹方案 “在長20米的小路一邊每隔4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需要幾棵樹苗?”讓學生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解答,絕大部分學生會用20÷4=5來計算,其實,這并不是一道用簡單的除法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這里的“5”表示什么?這是至關重要的,理清這一點后,學生的探究活動就有一個方向了,學生通過畫一畫、擺一擺的方法來探究,最終會思考,會驗證,再有教師的適度引領,后面的設計也就順理成章,具有較強的實效性,同時,也經歷由特殊到一般的這樣一個辯證過程。
這兩種方案我們都進行了嘗試教學:果然,正如預設的那樣,在方案一中部分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方法,一時不能進入學習狀況,整個活動低效而進展緩慢,究其原因是學生的學習起點并不在一條線上。
方案二:遵循兒童的認知特點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如:猜想、實驗、演示等為學生正確的理解提供了有效支撐。活動中則呈現出許多讓人意料不到的場景:在填寫表格時學生采用畫圖、擺小棒、計算等多種方法予以解決,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主動地討論交流,歸納提煉方法、思想。整個活動過程既有序又有實效。
至此,我們認為一個好的活動情境要體現一個“務實”,在教學中不能簡單地理解一堂數學課創設了某一情境就是體現了新理念,我們要看所創設的情境是否為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服務,呈現方式是否明確具體,有利于學生操作,能否幫助學生利用表象深入理解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同時,創設情境要依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難易程度的學習材料來確定,決不能一刀切。力求做到直觀形象與概括抽象相結合。如果一個情境不能有效地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則該情境是沒有內涵的,也就成了課堂的裝飾或擺設了。形式是必要的,但形式永遠是為內容服務的,我們追求的是在形式與內容的辨證統一中構建靈動、和諧、有效的課堂教學。
因此,情境不是靠絞盡腦汁,冥思苦想“造”出來的,只要是有心人,定能將課堂中生成的一些寶貴資源合理、巧妙地加以利用,從而落實情境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