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戈榮 霍力為 葉永亮 王廣偉
廣州市正骨醫院,廣東 廣州 510045
?
三步復位法結合小夾板外固定治療兒童肱骨外髁骨折30例臨床觀察
戴戈榮霍力為葉永亮王廣偉
廣州市正骨醫院,廣東廣州510045
【摘要】目的:觀察兒童肱骨外髁骨折采取三步復位法結合小夾板外固定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肱骨外髁骨折的患兒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克氏針固定,治療組采用三步復位法結合小夾板外固定治療,對比分析兩組臨床手術效果。結果:手術后,治療組臨床治療有效率93.33%,對照組臨床治療有效率為83.33%,治療組臨床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術后治療組患兒的滿意度為96.67%,對照組患兒的滿意度為83.33%,治療組患兒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兒童肱骨外髁骨折采取三步復位法結合小夾板外固定治療,具有臨床操作簡便,并發癥較少,可以有效促進骨折愈合,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三步復位法;小夾板外固定;兒童肱骨外髁骨折
肱骨外髁骨折指的是肱骨外髁帶肱骨小頭或者外髁帶肱骨小頭和部分滑車骨骺的關節內骨折,在兒科當中屬于一種常見的肘關節損傷,多見于5~10歲的兒童,發生率略低于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髁包含非關節面與關節面兩個部分,前臂伸肌群附著在肱骨外髁,肱骨外髁骨折后,因為伸肌群的牽拉,骨折塊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移位。另外,如果沒有對肱骨外髁骨折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導致肘外翻畸形以及尺神經炎或麻痹,對小兒的健康帶來非常嚴重的不良影響[1]。筆者選取肱骨外髁骨折的患兒60例, 30例患者采取三步復位法結合小夾板外固定治療,對比分析其治療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收治療的肱骨外髁骨折患兒60例,通過臨床檢查,全部符合肱骨外髁骨折的臨床診斷標準[2]。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0例。治療組男23例,女7例,年齡在4~13歲,平均年齡(8.3±3.2)歲;對照組男21例,女9例。年齡在5~14歲,平均年齡(9.2±4.5)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對照組實施全麻,在無菌情況之下進行整復,等到復位良好后,從肱骨外髁斜向內上平行采取2枚直徑1.5mm克氏針固定骨折端,在C型臂機下骨折端對位良好,克氏針固定位置良好,折彎針尾在皮膚外面,之后進行無菌包扎。術后抗生素治療24h,長臂石膏屈曲體位固定21天,21天以后根據骨折愈合情況,將克氏針和石膏拆除,同時正確指導患兒進行康復訓練[3]。
1.2.2治療組實施全麻,采取仰臥體位,患肢放置在手術臺上,進行常規消毒鋪巾。在C型臂下,將患肢放松,手模心會,了解骨折端移位方向,助手握住患肢腋下,將上臂內旋;醫者握住患肢手腕,將前臂外旋,維持以上姿勢進行牽引,首先糾正旋轉移位,然后對尺偏畸形給予糾正,右手的拇指在肱骨遠端后側頂壓,其余四指在骨折近端前側頂壓,糾正前后移位。從屈肘一直到極度屈曲體位,C型臂下看見骨折復位良好后,小夾板外固定。小夾板根據其小臂的大小和長短,在復位之前進行制作,由寬度相等的三塊夾板組成,其固定范圍為上臂周徑的3/4,長度為腋下一直到肘關節下2cm(側板),底板長度為腋下至腕關節2cm。夾板的各端分別放置棉花薄墊,以免夾板部位受損,之后再根據骨折類型,分別在骨折遠端尺側和后側置入壓墊。前臂旋后,內側、外側以及后側夾板超肘關節將上臂和前臂超肘關節進行綁扎固定,之后再將上臂上部和前臂采用繃帶做 “8”字固定,使肘關節屈曲90~100°。21天以后將外固定解除,進行術后康復訓練。
1.3療效判定治愈:骨折解剖復位或者骨折遠折斷向橈側移位1/5,伴有骨痂出現,其功能大致恢復;好轉:骨折對位良好,骨折完全愈合,肘關節伸屈受到限制在30°以內,提攜角降低在20°以內;無效:患肢畸形,提攜角減少>20°以上,其伴有相關功能障礙[4]。
1.4患兒滿意度采取我科室自主研制的問卷調查表,其中包括有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以及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率+一般滿意率[5]。共發放60份,回收60份,回收率100%。

2結果
2.1兩組術后治療效果比較術后治療組治療有效率93.33%,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83.33%,治療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治療效果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對比,*P<0.05。
2.2兩組滿意度比較術后治療組患兒的滿意度為96.67%,對照組患兒的滿意度為83.33%,治療組患兒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滿意率比較 [例數(%)]
注:與對照組對比,*P<0.05。
3討論
肱骨外髁骨折是兒科一種常見疾病,其部位在疏松骨質與致密骨質的交界部位,進而容易引發骨折。兒童肱骨外髁骨折的臨床表現是外側腫脹明顯,同時可以逐漸擴散到整個關節。骨折脫位以腫脹最為嚴重。肘部外側會出現瘀斑,并且逐漸擴散到腕部。受傷后48~72h皮膚會出現水皰。肘部外側出現劇烈壓迫性疼痛,嚴重的甚至會出現肱骨下端周圍壓迫性疼痛。骨折移位患兒也許會觸及到骨擦音和活動骨塊。可出現肘部外翻畸形、肘部增寬,肘部后三點關系發生改變,肘部關節活動喪失。另外,被動活動的時候疼痛明顯加重,旋轉功能通常沒有受到限制。目前,對這種骨折主要采取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進行治療,在C型臂機下利用三步復位方法可以獲得有效復位。但要有效完成骨折的整復,取得顯著的臨床效果一定要認真檢查,同時聯合X線提示,進而確定骨折類型[6]。除此之外,臨床醫生和助手手法的協調一致非常關鍵。整復時間一定要盡早,在受傷后6h以內最佳。如果患兒受傷后就診來遲或者局部腫脹嚴重,不可立即進行整復。首先要將患肢懸吊牽引,輔以行氣和利水消腫藥物,等到水腫消退以后再進行整復,并且爭取一次成功。
小夾板屬于復位以后用于外固定的用具,采取夾板進行固定,能夠對松緊程度給予及時調整。另外,其屬于一種可動的固定形式,根據肢體的動態平衡原理,進而對抗骨折斷端再次移位的傾向。壓墊屬于夾板的著力點,所產生的壓力能夠有效給予固定,其放置位置需要根據移位程度和傾向,通過2點或者3點擠壓的杠桿原理,進而獲得持續性固定[7]。但是仍然要注意并發癥的出現,可以適當將患肢抬高,以便患肢腫脹可以有效消退,同時還要對患肢的血液循環給予仔細觀察,特別是在固定后一周內。克氏針固定的局限性在于沒有加壓作用,容易出現滑動和退出,同時當內側克氏針穿入患處的時候,由于患兒在麻醉下進行,無法詢問患兒,進而無法了解有無觸及神經,因此,在臨床應用中存在較大風險。本次研究顯示,治療組臨床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患兒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與相關實踐研究結果基本相同[8]。
總之,兒童肱骨外髁骨折采取三步復位法結合小夾板外固定治療,臨床操作簡便,并發癥較少,可以有效促進骨折愈合,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楊建平,劉寶琨,張質彬,等.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治療兒童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 [J].中華骨科雜志,2011,19(11):659-661.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54-155.
[3]Lee SS,Mahar AT,Miesen D,et al.Displaced pediatiric supracondy lar humerus fractures: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percutaneous pinning techniques[J].J Pediatr Orthop,2012,22(4):440-443.
[4]沈建軍,金今,楊新宇.閉合復位經皮穿針內固定治療小兒肱骨髁上不穩定型骨折[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0,9(10):57.
[5]S.Ferry Canale.坎貝爾骨科手術學[M].10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360-1361.
[6]畢宏政,楊茂清.矯枉過正治療小兒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J].中國骨傷,2010,9(9):516-518.
[7]Cekanauskas E, Degliute R,Kalesinskas IU. Treatment of supracondylar humerus fractures in children,according to Gartland classification[J].Medicina(Kanunas),2013,39(4):379-383.
[8]陳遜文,朱永展,李燦揚,等.躁關節骨折的治療選擇和療效分析[J].中國骨傷,2014,17(8):455-457.
(收稿日期:2015.10.28)
【中圖分類號】R68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1-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