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吉林化工學院)
淺議需求分析視角下的大學英語選修課建設
張 磊
(吉林化工學院)
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改革正處于一個關鍵的轉型期。高校的類型不同,對學生的培養目標與方式自會有所差別。著眼于英語教學改革的聚焦問題,以需求分析為理論基石,結合實際情況,討論了大學英語選修課程的建設問題,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學方面的建議。
需求分析;大學英語選修課;教學改革
大學英語課程很久以來一直以我國大多數高校的公共基礎課和必修課的形式存在。除外語專業外,所有的學生都要進行至少四個學期的大學英語學習。其覆蓋面之廣,影響力之大遠遠超過了很多學科。雖然大學英語教學一直在不斷地進行改革,引進現代化教學手段,改變課堂授課方式,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社會上對大學英語的教學效果卻頗有詬病,認為經過十多年的英語學習,就算通過了高考、四級和六級的學生,在實踐中的語言應用能力卻不盡如人意,存在聽不懂、說不出、寫不了的問題,如此耗時費力的英語學習并沒有很好地輔助他們的日常工作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因此,一些人甚至提出英語無用論的說法。在筆者看來,這是很狹隘和極端的觀念。在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的現實背景下,英語作為目前的通用語,在中國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過程中必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國家2007年印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尤其強調了課程多樣化以及個性化的問題,要求各高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將涵蓋技能類、應用類、文化類等方面的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構建起多層次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指導具體教學,以滿足不同起點學生的需求,真正實現多元化學習,全面提高大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因此,如何對大學英語的課程設置和教學進行改革,滿足各方需求,并取得成效就成為擺在廣大英語教育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大學英語課程與教學改革要以理論指導實踐。需求分析(NA),也稱為需求評估,近些年在國內外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廣泛關注。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有順序地分成了五個層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人們以“欠缺感”體驗著,通過意愿表現出來并轉為日常活動的動機。這些需求皆有指向性,并會隨著情況的不同而發生改變。馬斯洛認為,人類對需求的感受是潛意識的,被滿足了需求將不具有激勵性。目前大學英語教學的主流還是沿襲中學英語的教學模式,關注語言知識的習得,還在一味地解釋文章、講解詞匯和語法。而這必然會導致學生的倦怠,因為他們對大學英語的期望沒有得到滿足。
束定芳認為需求分析可以從兩個方面著眼: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既外在需求與內在需求。需求分析就如同大學英語教學的診斷書,把好脈,才能醫好病。將其作為選用教材、確定教學內容、采取教學方法和進行教學評價的依據。
1.社會需求
教育的對象是人,而人具有社會屬性,所以教育者必然要關注社會對學校的期望。隨著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人們在經濟、文化、技術等各個領域交流的常態化,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專業化,體現在英語能力方面就是期望畢業生能夠在專業領域熟練使用這門語言進行交流、學習、技術溝通等,并且應具備國際化視野和跨文化意識。從文化素養、創新思維和政治品質方面,社會同樣對大學畢業生有著較高的期待。這就要求大學階段的英語教育要區別于中小學階段,要有精心的、科學的設計,把基礎階段的知識以實踐應用的方式讓學生掌握。然而,學校里的課程受限于大綱的設定、教材的更新等條件,對社會需求的反映必然是滯后的。因此,大學英語的課程體系建設亟需加強和完善。在新形勢下,面對國家和社會對學校提出的人才培養需求,做出更迅速的反應并采取相應的舉措。
2.個人需求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著自己的特點和目標。學習需求可以分為目標知識、欠缺知識和想學知識。目標知識就是對語言學習各個模塊的要求,如聽、說、讀、寫等,而想學知識則是學生個體結合自身的興趣和情況表達的意愿。那么教師就要平衡目標和想學知識,并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的理論幫助學生定位他的欠缺知識,以銜接客觀和主觀需求。在此類分析中,我們要關注學生的興趣,這也是他們的內動力;未來就業的需要,提升競爭力,培養優勢復合型人才;此外,還要著眼于學生對人文素質、跨文化交際、思辨能力形成的訴求,以和國際接軌,幫助他們進行國際交流,實現職場和人生的目標。
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的現實基礎、能力和外在需求,尋找最近發展區域,進行分析和判斷,制定出切合實際的目標,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最終滿足外在需求。
基于多方面的需求分析,合理構建課程體系
1.了解學習對象
在制定教學大綱時,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了解,包括他們的英語學習史、學習方法和習慣、興趣和期望、困擾和障礙等,這樣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地做到尊重個體需求。讓學生
真正作為學習的主體和掌控者,有信心才有動力。對不同起點的學生應有不同的要求和目標等級,讓他們覺得只要努力就會有進步,而且能看到進步,這一點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內動力是非常重要的。
2.兼顧各方需求
學校教育還需為社會服務,所以要平衡社會、學生和學校的多方面需求。個體愿望的實現前提是社會的需求得以滿足,這也是其生存的基本條件。如果對學生的培養一味地考慮興趣和滿足刻板的紙面要求而脫離了社會對人才培養的期望,那么這樣的教學就是失敗的。除了學習語言本身的基礎知識,學生還要內化地、靈活地掌握并結合自身的具體崗位付諸實踐。
3.注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選擇和設計
不同模塊的選修課要有不同的側重,是語言技能類還是文化素養類,是專業學科類還是職業提升類等。合理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注意以語言為載體,幫助學生掌握實用技能,培養人文素質和跨文化意識。可以采用任務、情景、交際、合作等教學和學習方式,多樣化地實現學習目標,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獲,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離開學校以后能夠繼續充實和提高。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的課程設置和教學要以需求分析理論為導向,兼顧社會的外在需求和學生的個體內在需求,制定出科學、系統、立體的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和方式方法,鼓勵教師多學習、多了解,以勝任豐富的大學英語選修課教學任務,從而真正為國家培養出具有國際視野、跨文化視角,掌握英語實際應用的高端人才。
[1]蔡基剛.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方向[J].外語界,2004(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3]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4]陶瑞.大學英語后續教學需求分析與啟示[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
[5]Long,M.H.Second Language Needs Analysis[M].Cambridge:CUP,2005.
·編輯 李建軍
張磊,1979年出生,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化工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