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亞萍(寧夏理工學院)
課堂討論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運用
曹亞萍
(寧夏理工學院)
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課堂討論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展現大學生的風采,挖掘大學生的潛力。“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課堂討論應該結合教材內容,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努力提高大學生認識問題、評價問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討論;社會熱點問題;能力
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的教學中,以教材為原則,結合社會熱點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是提高課堂實效性的正確途徑。
1.課堂討論符合“基礎”課教學內容的特點
“基礎”課教學,內容涵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想信念、中國精神、民族精神、時代精神、人生觀、道德、法律等與大學生日常生活和當今社會緊密結合的話題。“基礎”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因此,很有必要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分析問題,而課堂討論是一種較好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
2.課堂討論能夠提高“基礎”課的挑戰性,從而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基礎”課中的概念是人們所熟知的,也很少有難懂的理論。僅僅停留在講解概念和理論上,會使大學生感到這門課程缺乏挑戰性。課堂討論正好彌補了這一點,能夠使這門課程具有更大的挑戰性、靈活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
3.課堂討論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貼近學生的要求
越來越多的新媒體使大學生接觸到了大量的信息。大學生在看到、聽到現實熱點問題時有自己的看法和評價。一味地回避矛盾和問題,會導致大學生思想混亂、困惑,甚至走向錯誤,最終容易引起大學生對社會產生抱怨情緒。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體現貼近學生的要求,就應該幫助他們解決困惑,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道路。
“基礎”課教學中的課堂討論,既要把握教材內容,又要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把握教材內容是為了避免討論結果脫離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目的,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是為了避免討論過程陷入枯燥乏味之中。因此,教師要在備課中要反復甄別,在社會熱點問題中尋找與教材的結合點,找到合適的討論對象。課堂討論還需要討論的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深度,能夠引起學生的探討。
以“基礎”課教材(2015年修訂版)中的第一章第三節在實踐中化理想為現實為例,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理想與現實的關系,認識到實現理想的長期性、艱巨性和曲折性,需要用人物故事去打動學生。這一節可以以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為開端,引導學生去讀原著,了解主人公們的夢想與真實人生之間的區別以及主人公們對待人生的信念。教師組織學生對理想和現實之間的關系展開討論,幫助學生形成百折不撓、樂觀向上的態度。再以第五章第一節社會公德為例,社會公德是大學生日常生活接觸最多的領域,也是道德體系中的基礎部分。這一節的討論對象可以結合現今的交通領域中的熱點問題——路怒癥來進行探討,給出一個真實的案例,讓學生置于情與理的矛盾中,對案例中的人和事進行評價。最后,教師對學生的答案進行糾偏,引導學生學會理性、全面地認識問題和評價問題。
積極處理課堂討論中出現的突發情況。
在課堂討論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突發情況。突發情況容易導致課堂失去控制,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在面對突發情況時應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處理,否則容易打消學生的積極性。
1.討論偏題
在學生討論的熱情被充分調動之后,學生傾向于發表許多看法。而其中有些看法與討論的問題沒有多大的關聯。這種情況容易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導致整個討論偏題。教師發現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時,應該明確提醒學生討論已偏題,讓學生回到正軌上。
2.討論中出現錯誤、極端的觀點
在課堂討論中,有些學生會對討論的問題發表出較為感性、極端的看法,也帶動了其他學生的情緒,給教師出了一個大難題。此時,教師應該迅速思考,有理有據地糾正學生錯誤、極端的觀點,改變整個討論的風向,使討論回到較為理性的氣氛中。相反,教師回避學生極端的看法,繼續讓學生討論,只會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偏離問題,整個討論到最后也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3.討論占用時間過長,沒有完成教學任務
面對與大學生活越緊密的問題,學生的討論時間越長,發表的觀點越多。課堂討論本應鼓勵學生多想多說,但如果因為討論占用整個課時安排太多,而導致教師來不及評價和總結就結束了,那么這類討論對學生的成長是沒有實質的教育意義和促進作用的。因此,教師要掌控討論的時間和發表觀點的人數。
[1]劉玉娟,王向明,陳文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教程[M].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
[2]郭鳳志,張澎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M].沈陽出版社,201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