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妮娜(內蒙古藝術學院)
堆諧在藏族舞蹈教學中的應用
金妮娜
(內蒙古藝術學院)
“堆諧”舞蹈是一種藏族傳統優秀歌舞,在藏族地區,只要是重要的節日,都能夠看到“堆諧”舞蹈的身影。人們穿著藏民特有的服裝,載歌載舞,揮舞長袖,歌舞聲中透著歡樂的氣氛。簡要論述了“堆諧”在藏族舞蹈教學中的應用。
“堆諧”;藏族舞蹈;舞蹈教學
在藏族民間歌舞系列中,“堆諧”舞蹈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堆諧”舞蹈既是一種風格性舞蹈,同時,又具有極高的舞蹈訓練價值。在學院派舞蹈基礎訓練中,“堆諧”舞蹈越來越受到重視。“堆諧”舞蹈以腳下踢踏為主,強調協調性與節奏感。在藏族舞蹈教學中,“堆諧”舞蹈在舞蹈訓練中的應用,更有利于訓練學生腳步的靈活性,使學生快速進入藝術狀態,為將來學習藏族各舞蹈門派的舞蹈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解決學生肢體的僵硬問題,增強學生舞蹈動作的靈活性,“堆諧”舞蹈訓練應是重要的一環。為了幫助學生在舞蹈訓練課堂上快速地適應舞蹈專業的訓練內容,在藏族舞蹈教學中,常常使用“堆諧”舞蹈作為基礎訓練內容。“堆諧”舞蹈以腳下踢踏為主,踏地為節,連臂踏歌,節奏豐富、腳底靈活多變,膝蓋和腳跺關節著重放松,可以自由運用,不受約束,動作沒有規定和束縛,表現出人們質樸、快樂的情緒,并且節奏很合拍,最具有訓練價值。在堆那個地方,人們將“堆諧”舞蹈分為兩個派別,一種是堆南地區(定日“堆諧”)的南派“堆諧”,一種是堆北地區(拉孜“堆諧”)北派“堆諧”。南派“堆諧”舞姿比較優雅,音樂古樸豪放,舒展大氣;因此,其動作幅度和速度都比較舒緩,舞姿在自然中強調氣質,雙腳踏出的“雙打”鏗鏘聲明快清晰,全腳著地時有勁而簡潔,飄逸灑脫。北派“堆諧”舞蹈動作灑脫、激烈,音樂旋律有節奏而且緊湊,上身動作以前后扭動為主,雙腳踏地中上下轉動,搖擺和扭腰等舞姿動作不停地變化,隨著定日“堆諧”和拉孜“堆諧”的不斷發展,相互滲透,逐漸被系統化、制度化,逐步發展成為目前比較流行的拉薩“堆諧”。拉薩“堆諧”舞蹈的觀賞性很強,講究舞蹈的章法,踢踏的風格突兀,動作莊重踏實,技巧運用嫻熟,富有極強的節奏感,風格也有自己的特色。如果將“堆諧”舞蹈運用到舞蹈專業訓練中,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提升學生的舞蹈能力。在高等學府的教學中,如果能夠將“堆諧”的精華提煉出來,并應用到學生的訓練內容中,不僅可以起到有效地傳承藏族傳統民間舞蹈的作用,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促進學生舞蹈能力的提升。
西藏“堆諧”舞蹈舞姿變化多端,內容豐富,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在藏族舞蹈教學中,應用“堆諧”舞蹈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突出重點,注重動作的精準,爭取做到雖少而精。在藏族舞蹈教學中,應用“堆諧”舞蹈進行訓練,訓練目的要確切,不僅要關注學生技術能力的培養,更要注重風格的訓練,要將二者有機地融合起來,以“堆諧”為媒介,通過“堆諧”舞蹈訓練,使學生能夠逐步克服肢體的僵硬問題,在訓練過程中,逐步提升學生腳下的靈活性,進而提升學生的舞蹈能力。藏族傳統的“堆諧”舞蹈,腳下的節奏變化是多樣的,在“踢踏”過程中,風格的運用也非常重要。在藏族舞蹈教學中,應用“堆諧”舞蹈,可以解決學生肢體的靈活性,使學生身體和意識能夠同步,鍛煉大腦的靈敏度,避免不斷重復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在藏族舞蹈教學中,應用“堆諧”舞蹈進行訓練,應注重以下幾個要點:一是步伐訓練,二是身體的訓練,三是組合訓練。步伐訓練也就是踢踏訓練,“堆諧”的踢踏訓練有許多種步伐,既可以腳尖踏步、連踏步,也可以膝蓋屈伸、顫、撩、腳步居點,同時,還可以踢繞踏步、丁字踏步轉等。這些都是“堆諧”舞蹈訓練的重點。跳“堆諧”時,上身的動作幅度變化不大,因此,在身體的訓練方面,必要的訓練有雙手上下擺動,前后甩手,或者是三步一抬、兩步一踩,直立、側身、微俯等動作訓練。組合訓練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身體與節奏的協調性,對于一個舞蹈演員來說,腳下的靈活敏捷以及膝部的松懈非常關鍵,因此,在藏族舞蹈教學中,應用“踢踏”進行基礎訓練,可以進一步豐富舞蹈素材,使學生能較熟練地運用舞步,適應各種舞步的變化,加大腳跟、腳尖的踏節力度,以培養學生熟練地運用膝蓋和腳踝關節,提升舞步的靈活性。
在藏族舞蹈教學中,解決肢體的僵硬問題,應該是舞蹈教學基礎訓練的首要問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應用“堆諧”舞蹈,可以幫助學生快速適應各種變化的舞步,提升雙腳的靈活性,使學生快速進入藝術狀態,舞姿更加瀟灑、活潑。
[1]呂玲,關繼文.藏族原生態歌舞“堆諧”的歷史與傳承[J].黑龍江史志,2008.
[2]劉曉靜.試論藏族舞蹈中的“果諧”與“堆諧”[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7(S2).
[3]康婷.試論藏族舞蹈在民族民間舞教學中的訓練價值[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4.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