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江雪(富源縣第六中學)
初高中語文教學的銜接
——關于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學的幾點思考
董江雪
(富源縣第六中學)
都說中學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結果近幾年中學語文教材的選編就逐漸減少了魯迅的文章,這本已是令人嘆惋的事了,結果還有比這更糟的就是初中文言文對特殊句式的淡漠。要么不講,要么講得很少,要么就讓學生記死答案,僅僅滿足于讓學生知道是什么而又不明白為什么。結果上了高中,當高中老師列舉初中文章里的特殊句式時,眾口齊答“倒裝句”,除此之外所知寥寥無幾。這讓高中老師真心埋怨學生基礎差。此種現象就引起了我的思考,為何會這樣?現在我所執教的對象就是初中生,我從教學實踐中尋找根源,分析原因,并試圖去探索讓學生銜接好初高中語文知識的教學方法。
1.教師的思維方式影響授課行為
教師有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就會產生什么樣的教學行為。執教高中的老師沒有人不講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因為那是難點,也是考點。而初中的老師普遍存在一種心態,認為特殊句式對于初中生而言是難點而又并非常考知識點,最主要的是初中古詩文出自課內,會讀會背就是捷徑,所以重要的是結果而非過程本身。長此以往,學生就把書讀死了,老師也把書教懶了,這種墨守成規的思維模式就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行為,目的就是讓學生為應付考試而讀書。
2.考試的評價方式制約教師的授課行為
教師授課行為的所有出發點都是為了考試,所以重視分數勝過一切。初中試卷的最大特點就是古代詩文考點出自課內,而且考查重點側重于對知識的識記,題型變化不大,知識點的內容也比較保守,所以就直接制約了老師的授課方式就是以讓學生讀背為主。但從長遠來看,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沒有深刻的理解,自然也就無法形成能力,因為不懂知識的遷移也就無法談知識的運用,將來在進行更高一層的學習時必然困難重重。在初中階段會考試的學生學習能力不一定強,而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自然不會畏懼考試。所以初中教師要把目光放長遠一些,既要兼顧考試也不能有忽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以上兩點是我認為初中教師不愿講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原因,但我認為文言文特殊句式是我們學習古漢語中出現的一個知識點,而且直接影響學生對句子的理解,所以要認真對待。
1.改變認識,端正態度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我們的態度決定我們的一切。教師要認真對待這方面知識點,不管它是否屬于考試的重難點,也不管它對于中學生來說有多難,嘗試去講,也許學生不一定懂,收獲不大,但如果不去講,學生就永遠不懂。
2.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初中教師不愿講特殊句式是認為那對學生來說太難,甚至有些老師總認為講了也是在做無用功。其實不必心急,文言文的學習是有一個過程的。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剛剛接觸淺顯的文言文,就要耐心地講解字詞,在字詞學習中讓他們發現翻譯就是要學會把古人習慣用的單音節字組成我們現代人用的雙音節詞,并選擇一個最符合文意的詞放到句子中,帶領他們探索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接著應對特殊句式時就理清句子翻譯,讓學生對比古今的表述有何異同,然后指導他們按現代漢語的語序做相應的調整,他們慢慢地就會發現其實這并不難,而且類似“于”字結構的狀語后置句和“何”字“安”字的賓語前置句以及“為”字表被動的被動句之類都有自己的特點。從最簡單的句子學起,讓學生掌握方法,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能力就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地形成了。
3.學生是主,教師為輔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的教學就要凸顯以學生學為主。然而當下的課堂教師從頭到尾包講的現象仍然很嚴重,就怕學生不懂,尤其是文言文,更是不放心放手讓學生去做,所以在初中出現老師依照教輔教參一字不落地把內容傳授給學生,余下的工作就是學生完全以背誦為主的學習現象比比皆是。知識固然要識記,但機械死板的學習和記憶對學生而言是痛苦的,這完全違背了新課標中“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要求。我們要反思,文言文該怎么教,自己既輕松學生又感興趣且又能學到知識,歸根結底,就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做。
首先,課前讓學生預習,參照課本注釋,借助工具書嘗試翻譯課文,圈出不懂之處;其次,課堂上以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讓他們在小組內討論預習時不懂的知識,接著讓學生展示,這個環節初中生最喜歡,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很好地鼓勵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我的學生曾對我說,他們在展示的過程中找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學習自信,我想能有這種心態,還擔心學生學不好嗎?最后,我再來帶領他們解決疑難點,這個過程所有的環節都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自己輕松,學生也能愉快地學到知識,何樂而不為呢?有一次給七年級學生上課時,我讓學生弄懂出現“于”字的狀語后置句,剛開始學生覺得很難,后來通過舉例與現代漢語對比,很快學生就把原理弄懂了,接下來我又舉了一個高中一年級蘇軾《赤壁賦》中“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一句讓學生弄懂此句的句式,一個男生很快就把此句按現代漢語的語序調整出來了,其他學生也積極表現。當我告訴他們,這是高中課文里的句子時,教室里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他們歡呼雀躍,驚嘆自己才初一就能調出高中課文里的文言特殊句式。我除了鼓勵,更是一種欣慰,因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告訴學生要掌握方法,懂得遷移和運用,那類似的句子又有何難呢?
文言文的學習并非一蹴而就,但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方法,我們也可以事半功倍。不要墨守成規,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體。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