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晶晶(鎮江第一外國語學校)
以美養德,以美育人
——藝術課程中的美育與慈善
付晶晶
(鎮江第一外國語學校)
學校通過美育教學最終讓美育與學校管理相融合、美育與德育相融合、美育與學科教育相融合、美育與實踐活動相融合、美育與家庭教育及社區教育相融合等。從美育中產生文化和“作品”向社會推行慈善活動,讓美育升華為人生觀、世界觀的德育。
美育;慈善;德育
美育是培養學生審美的能力,發展其鑒賞美、創造美,從而培養高尚的情操和人文素養。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政治、文化轉型的關鍵時期,需要大批人才,教育肩負歷史責任。怎樣培養德才兼備、綜合素質高的人才?提出探究實踐“以美養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學育人模式課題,從根本上講,一方面是學校可持續發展和校園文化建設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提高學生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需要。所以,提出“以美養德,以美育人”作為我們的育人模式,旨在利用一切美的因素引導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在一系列美育學習和實際活動中培養美的人。
美育實踐研究的目標在于青少年學生美好形象的塑造,在于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在于推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更深層的講美育的目標不僅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幫助學生樹立美的理想,發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在這里,我們如何將美育與實際聯系,具體展示美育呢?可以通過美育教學下的實踐成品進行慈善拍賣義賣等,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學生領略“雪中送炭”的真諦和可貴。
中國青少年美育協會于2010年成立,這支由離退休專家、科技學者、知名教授及社會各界人士自愿結合而成的非盈利性團隊,堅持美育不是狹義的美術教育,而是以美的精神哺育下一代,使之擁有一顆熱愛生活、尊重生命、保護環境的美好心靈的宗旨,四年來,走進了全國32所大、中、小學校建立了6所美育實踐基地。開展公益講座35次、舉辦大型公益書畫展6次,向學校捐贈書畫作品530多幅、美育讀本2000多冊。對青少年進行藝術美、社會美和自然美的教育,培養青少年正確的審美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樹立美的理想,培養美的品格,發展美的情操,從而完善美的人格。
為了廣泛傳播美育知識,募集民間零散資金,以此促進中國美育慈善事業的持續發展,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美育專項基金將全面開展公益廣告媒體——萬臺“大地美育工程”慈善募捐箱投放活動。從2008年1月起,歷時5年,將在全國各級城市全面展開,所得捐款將主要用于“大地美育工程”——為全國1000所農村學校建立美育教室,數百萬農村孩子將因此受益。
這些付諸于實際行動中的美育教育和力量能夠讓學生在實踐后獲得精神上的愉悅與對“真善美”的理解,從而達到人格的升華。
教育分心育與體育兩大領域,心育包括智育、德育、美育3個方面。在我們看來,真善美不僅相互區分,而且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智育、德育和美育對立統一。美育不僅與智育、德育、體育相輔而行,而且有自己獨特的功能和規律,在整個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構建美的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p>
各科教學,是實施美的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是實施“以美養德,以美育人”的主陣地,因此需要我們構建美的課堂。構建美的課堂,首先要搞好藝術課的教學,這是因為藝術是美的集中體現,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和內容。但是藝術并不能完全代表美育,美育具有自身更廣泛的內容。
我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說:“各門學科無不于智育作用之中,含有美育之元素?!彼?,我們在所有學科的整個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以藝術的方式呈現,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實現“科科能審美”。研究的方向是:在學科教學中引導學生用審美的觀點學知識技能的途徑和方法,在各科課堂教學中滲透美育的時機和做法。要求教師:
(1)將音、體、美學科的特點與共性整合,利用多元化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美的素養與內涵。
(2)備課時要從審美的意識出發,積極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并且研究確定施教過程中的美育手段。
(3)從簡單的美育教學手段最終上升為學生、學校、社會的大美育慈善。
2.開展美的活動
“美的活動”是學校實施“以美養德,美美與共”方式的重要途徑之一。具體策略是:
(1)在班級、年級、學校開展的各項主題活動中要突出美的教育;(2)開設音樂、舞蹈、美術、書法等各種藝術課外興趣活動班或小組;(3)舉辦攝影愛好者、棋類俱樂部、球類協會、文學社團、主持人之家、少年科技學院、自然愛好者等學生社團;(4)要將這些活動形成“產品”,從而達到慈善所需要的形式。
總體上看,目前我國的美育仍然是整個教育事業中的薄弱環節,因此充分挖掘學科中固有的美育因素,有選擇地引入藝術美、科學美、社會美、自然美的內容和具有內在聯系的材料,進行整體設計,使之與知識傳授融為一體,堅持下去,久而久之必能收到“以美養德,美美與共”的功效。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