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立強
(1.泉州華僑大學 福建泉州 362000;2.教育部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福建師大) 福建泉州 362000)
“多重意義”認同視角下內地高校港澳學生國家認同教育體系的建構
蔡立強1,2
(1.泉州華僑大學 福建泉州 362000;2.教育部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福建師大) 福建泉州 362000)
國家認同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內地高校港澳學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進一步加強港澳學生的思想特點研究,加強港澳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工作意義深遠。筆者基于廣東、福建省高校港澳學生實證調研,從族群認同、歷史文化認同、制度認同等“多重意義”認同視角下,探究內地高校港澳學生國家認同教育體系的建構。
多重意義認同 港澳學生 國家認同教育
1.國家認同定義及“多重意義”的提出。所謂的國家認同是指一國公民對本國的自然共同體(領土、領海、領空)、思想文化共同體(歷史文化傳統、倫理道德、價值觀等)、政治共同體(國家主權、國家權威、理想信念等)的承認、接受的態度取向與主體意識。關于國家認同的界定,從社會心理學、政治學、法學等角度出發進行研究,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理解和定義。內地學者的國家認同界定側重于民族特性、文化特性和政治特性。因此它的劃分也偏向從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政治認同三個類別出發。臺灣學者江宜華將國家認同界定為一個含有多重意義的體系,大致包括:“族群血緣關系"、“歷史文化傳統"與“政治社會經濟體制",即所謂的“族群認同”、“文化認同”與“制度認同”。此判斷基于港澳臺特殊的情況而提出的,族群、文化與制度,層次鮮明,針對性較強。為了研究港澳學生的國家認同,筆者選擇以“多重意義”的認同體系為理論支撐。
2.研究對象與調查樣本
(1)調查對象。本次研究的對象為16-30歲的在內地高校就讀的港澳學生。此次填答問卷的香港學生主要年齡層集中于17-24歲之間,占總人數的97.7%,即意味著研究的香港學生多數是1997年香港回歸后出生的群體,而澳門學生多數是1999年回歸前出生的群體。
(2)調查樣本。研究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填寫回答問卷的對象分布在廣東、福建省港澳學生較多的暨南大學、華僑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62份,回收率為90.5%。在有效問卷中,香港學生251份,占69.3%,澳門學生111份,占30.7%。
基于“多重意義”認同的理論,筆者從族群認同、歷史文化認同、制度認同角度出發,設計了15個國家認同子項目,分別以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確定)、不同意,完全不同意五個程度作為選項。從調研統計中分析下內地高校港澳學生國家認同的一些特點。
1.族群認同的先天性。族群認同感的樹立主要源于家庭教育(宗族教育)。調查表明,在族群認同方面,在“我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感到自豪”一項中,選擇“同意”及“非常同意”的占91%;在“我是炎黃子孫,我的祖先來自中國內地,所以我覺得自己也是中國人。”選擇“同意”和“非常同意”的占83%。從基本信息分析來看,此次調研的對象中有過在內地學習和生活經歷的港澳學生占42%。從數據中可以看出,由于多數調研對象的祖先或父輩多數來自內地,從小向他們灌輸的思想就是“我們的祖先在內地”,因此他們在族群方面的認同具有先天性,認同度較高。
2.歷史文化認同的碎片化。歷史文化認同感的樹立主要源于學校教育及社會環境影響。在問卷中“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國歷史的源遠流長,讓我覺得作為中國人特別自豪”一項中,選擇“一般(不確定)”、“不同意”、“完全不同意”的占33%。說明港澳學生群體對歷史文化認同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多。在訪談中發現,由于港澳中學所采用的中學歷史教材不一致,課程設置各有不同,所以港澳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整體性了解較差,存在碎片化的認識或認同。如對繁榮的漢、唐文化了解較多。甚至是受到近年來古裝宮庭劇的影響,對清朝的歷史文化了解較多,而對先秦、三國兩晉、五代十國等朝代了解較少,對于中國近代史的了解則更少。
3.制度認同的不確定性。相對于族群認同和歷史文化認同而言,制度認同感的樹立來源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社會環境(媒體)等方面的綜合作用。在調查問卷中,“我很贊同中國的政治民主化進程需要一個過程,它正在不斷推進,對此我很期待”一項中,選擇“同意”及“非常同意”的僅占41%,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創造了經濟奇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覺得祖國正在不斷強大”一項中,選擇“同意”及“非常同意”的僅占55%。說明了港澳學生制度認同感較低,同時也暴露出我們在制度認同教育方面的薄弱。
4.認同的差異性。第一,從認同的整體程度來看,內地高校港澳學生的國家認同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從族群認同、歷史文化認同、制度認同的程度來看,族群認同最高,歷史文化認同次之,制度認同最低。第二,從港澳學生群體來看。香港學生的國家認同處于中等偏上水平,澳門學生的國家認同處于上等水平。在問卷中,其中“一國兩制能有效地保持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需要不斷堅持和維護”和“回歸以來,港澳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成就,離不開祖國強大的后盾。”兩項中,澳門學生選擇“同意”及“非常同意”的比例明顯高出香港學生15%以上。第三,從年齡、性別以及出生地區等基本信息分析發現,女生的國家認同度高于男生;20周歲及以上比20周歲以下的認同度高;在港澳出生的學生國家認同感明顯低于在內地出生的港澳學生,有過內地學習經歷的港澳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明顯高于在港澳土生土長的學生。
1.堅持方向性與針對性相結合。在內地高校港澳學生國家認同教育體系的建構中,首先要堅持正確的方向。堅持以熱愛祖國、擁護祖國統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堅持依法治國和憲法的權威性,堅持先進思想理論的引領。同時又要結合港澳地區和港澳學生的實際特點,體現針對性。始終堅持“一國兩制”,處理好樹立港澳地區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關系;始終堅持“因材施教”,處理好內地學生培養與港澳學生培養之間的關系。
2.堅持素質教育與國情教育相結合。高校教育首要職責是人才培養,人才培養必須依托素質教育這一平臺。而國情教育是開展內地高校港澳學生國家認同教育最有效的途徑。因此建構國家認同教育體系,必須把素質教育和國情教育結合起來。在素質教育過程中融入國情教育的內容,提升素質教育的深度;在國情教育中借助素質教育的方式,增強國情教育的效果。
3.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考察相結合。理論教育是內地高校港澳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第一課堂,必須立足港澳學生的特點,制訂有別于內地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同時,由于內地高校的教育體系與教育方式與港澳地區不同,港澳學生初到內地高校較難適應內地的教育環境。加之部分港澳學生在來內地就讀前對于內地的歷史文化、社會發展了解不夠全面,有部分港澳籍學生甚至是第一次到內地,對內地發展知之甚少。實踐考察活動是學生走向社會的第二課堂,是將專業知識運用到實踐的重要環節,是內地港澳學生走近祖國、了解祖國發展的最直接方式。所以建構內地高校港澳學生國家認同教育必須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考察相結合的原則。
筆者從族群認同、歷史文化認同、制度認同三個維度出發,構建內地高校港澳學生國家認同教育體系。
1.以族群認同為基礎,構建港澳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1)形成國家認同儀式教育制度,涵養港澳學生國民意識。儀式教育在港澳社會具有較深厚的傳統,同時它也是被內地高校逐漸重視的教育環節。針對港澳學生的教育習慣,我們應該加強港澳學生在國家認同方面的儀式教育。充分抓住香港回歸紀念日、澳門回歸紀念日、國慶日等契機,開展升國旗、慶回歸等儀式類活動,培育港澳學生的儀式感,進而提升其國家認同感。
(2)探索港澳學生主題教育制度,結合歷史和國情,推進港澳學生憂患意識教育。在新生入學教育階段,融入歷史和國情教育,形成新生入學教育制度;充分利用紀念9.18事變、五四運動等愛國主義教育契機,開展中國近代歷史教育和主題教育活動,引導港澳學生樹立憂患意識,激發港澳學生的愛國熱情。將港澳學生的思想教育納入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建立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
(3)充分利用新媒體,推進港澳學生網絡思想引領工作。微信等新媒體已成為內地高校大學生的交流通訊和獲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必須加強對港澳學生的網絡思想引領工作。了解港澳學生的思想需求,推動網絡教育的生活化,主動打造適合港澳學生的新媒體平臺,在平臺上始終立足關注港澳學生的成長成材和生活需要,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正能量的信息以潤物無聲地形式傳遞給廣大港澳學生。
(4)建立內地學生與港澳學生交流機制,推動優秀內地學生對港澳學生的思想影響。建立內地學生與港澳學生的交流載體和平臺建設,推動“一幫一”、“學長制”等交流活動的舉辦。選拔優秀的內地學生志港澳學生共同組隊參加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科技創新、學術交流等活動;推動港澳學生與內地學生混合住宿,通過零距離的交流相互影響和促進,提升港澳學生對國家的認知水平。
2.以歷史文化認同為重點,構建港澳學生國情考察實踐教育體系。
(1)開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通識教育課程,夯實國情考察實踐教育的基礎。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為契機,開設《中國古代歷史》、《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中國當代文化》,形成適合港澳學生學習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夯實港澳學生國情考察與實踐教育的理論基礎。
(2)以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為宗旨,開展港澳學生國情考察活動。內地高校應充分利用內地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開展以北京文化、黃河文化、長江文化、徽州文化、瀟湘文化、絲路文化、巴蜀文化等為主題的國情考察活動,精心設計國情考察的活動,將歷史文化專題講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傳統文化體驗等形式融入考察行程中,提升國情考察的實效性,最終提升港澳學生的國家認同感。
(3)以了解中國當代社會發展為目標,開展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等活動。引導他們樹立作為公民的“主人翁”意識,通過內地學生與港澳學生結對參與社會實踐,讓港澳學生真正融入中國當代社會,引導他們了解中國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改革三十多年的發展成就,了解中國人民所選擇的社會主義制度。
3.以制度認同為導向,構建港澳學生國家認同教育課程體系。
(1)開設適應港澳學生特點的思想教育課程。課程應從制度認同的導向出發,開設適應港澳學生學習的思想教育課程,如開設《當代中國政治與經濟》、《中國發展與世界》、《當代中國社會》、《大學生公民責任》等思想課程。從而引導港澳學生了解內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提升認同感。
(2)開設適應港澳學生學習的形勢政策教育課程。形勢政策教育課作為一門必修課,目前針對港澳學生沒有硬性修讀要求。內地高校應以形勢政策教育課為載體開展港澳學生的國情教育工作。重點引導港澳學生關注國內外形勢,尤其是關注港澳地區與祖國的發展。通過形勢政策教育課程,把正確的時事消息傳遞給港澳學生,避免港澳學生受負面媒體的影響。
(3)開設港澳基本法課程,引導港澳學生學習港澳基本法,樹立“一國兩制”觀念。內地高校應針對港澳學生開設《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課程,并且將《大學生法律基礎》與港澳基本法的講授結合起來,作為港澳學生的公共基礎課程。通過港澳基本法的學習,引導港澳學生樹立“一國兩制”的觀念,進而培養其國家認同感。
綜上,內地高校港澳學生的國家認同總體上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族群認同、歷史文化認同、制度認同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內地高校應始終堅持正確的方向和原則,加強和改進港澳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而提升港澳學生的國家認同感,為港澳地區培養優秀的建設人才,實現港澳社會的長期繁榮穩定。
[1]涂敏霞,王建佶,蕭婉玲,謝美玲.《港澳青少年國家認同研究》[J],青年探索,2014年第2期,第28-33頁.
[2]吉紅立.《關于國家認同建構問題的理論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4年第5期.
[3]馮穎紅.《關于在“一國兩制”條件下促進香港同胞“國家認同”的思考》[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4]劉爭先.《兩類國家認同的分殊、整合與教育——以香港人的國家認同問題為中心》[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
[5]林偉.《<香港基本法>視野之下的國家認同》[J],陜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
注:本論文系2015年度福建省高校輔導員專業委員會立項課題《內地高校港澳籍學生國家認同現狀及對策研究——以閩粵高校為例》的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JAS151465(2015-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