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蓮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205)
需求分析理論應用于高職英語聽說教學的指導意義*
張 蓮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205)
本文通過對需求分析理論的含義和分類的說明,結合學習中的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等因素,闡述了該理論應用于高職英語聽說教學的重要指導意義。需求分析理論應用于高職聽說教學,有助于提高高職英語聽說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提升他們的英語聽說能力和綜合職業英語能力,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人才培養計劃。
需求分析理論 高職英語聽說教學 聽說能力 職業英語能力
“互聯網+”時代,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交流飛速擴展,外語的應用性特征日益明顯,既懂專業知識又具備熟練的職業英語交流綜合技能的人才倍受就業市場的歡迎。重視高職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是英語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高職院校應該抓住不同學生的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英語教學尤其是聽說教學必須擺脫“紙上談兵”,到語言的實踐運用中來。高職英語教師應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以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為己任,不斷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英語能力。需求分析理論關注學生學習的主客觀需求,將之應用于高職公共英語聽說教學中,有助于人才培養觀念的轉變,聽說教學內容實用性的提高,以及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從而提升教學效果,培養出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棟梁之材。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理論產生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教學理念的發展過程中。ESP是一種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實用價值高的教學途徑,它的精髓是分析和滿足不同學習者的不同需要,以提高教學效果。Hutchinson 與 Waters認為,ESP教學是一個多元的教學理念,首先它是一種以特定目標為導向的英語教學與學習途徑;其次,ESP教學必須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礎上,包括目標需求分析和學習需求分析。目標需求即學習者對英語學習的動機、目的和使用情況;學習需求即學習者在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中,進行有效交際所必需的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國內學者束定芳更加現實化地對它的分類從社會角度入手,將“需求”分成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兩類。其中社會需求有兩種:一是政府的外交或其他政治目的的需求;二是社會機構,如公司、學校和其他用人單位的需求。社會需求和學生畢業就業形勢有密切聯系,學校應做到預先確定社會需求,預測學生畢業時社會對外語的需求,一定的周期培養出更為適合的行業人才,達到高就業率并真正適應社會的需要。個人需求包括主觀需求和客觀需求兩個方面:課程的期望、學習目標、學習安排和希望采用的教學方法等屬于客觀需求;學生目前的外語水平、年齡、教育背景、學習經歷等屬主管需求。個人需求分析和當今國內流行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吻合,也同中國傳統教育要求的“因材施教”相一致。
1.有利于確定高職英語聽說課程教學目標,進行課程設計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要以就業為導向,明確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高職公共英語聽說教學須分析各行業典型職場對英語應用能力的共性需求,了解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需求,確立英語聽說教學目標。以需求分析為出發點進行聽說課程設計和教學活動,有助于教師明確課程培養目標,選擇合適的語音材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通過需求分析,制訂“職業英語 + 專業知識”復合型人才培養計劃,以培養學生未來工作中英語應用綜合技能為教學目標,提升他們的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
2.有助于提高聽說教學內容的實用性,突出職業特色
通過需求分析可知,社會需要的是既掌握專業知識,又具備熟練的職業英語聽說等技能的高級應用型人才。而學習者的主觀需求是學習與專業相關的職業英語知識與技能。雙方從主客觀上都要求教師在聽說教學中授課內容更具有實用性特點。高職公共英語聽說教學的內容應結合學生的不同專業性質和未來職業特點,補充與未來工作崗位相關的職業性和實用性的授課內容,加強英語聽說技能的實踐訓練,實現由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轉化。
3.促進教師改進聽說教學方法,提高聽說教學效果
教師根據學生特點,了解學生的需求,結合授課內容,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可以減少教學中的盲目性,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使學生最大程度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在聽說教學中,將傳統聽說教學模式與多模態新型聽說教學模式相結合,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優勢和現代化教育技術,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和思維空間。另外,為了激發各類學生英語交際的積極性,提高聽說教學效果,可依據學生英語水平采用分級分層教學,選取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聽說教材,組織適宜的教學活動,構建多層次聽說課程結構。
4.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需求意識會直接影響到整個教學過程。英語課程在大綱設計階段都需要分析學習者的需求。在需求分析過程中,學生們通過回答需求分析的各種問題,會更加清晰地了解自身的情況,從而對自己的學習目的有逐步清晰的認知,最終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通過需求分析,學生認清了學習目的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聽說教學過程,配合課程安排、教材選編和課堂教學互動。隨著對聽說課程態度的改變,他們對聽力和口語訓練方式和學習方法也會不斷改進,自主學習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習效果會更顯著。
5.推動聽說課程評價體系改革,突出對學生“應用能力”的考評
目前公共英語以書面形式為主的單一考評方式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聽說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應建立立體化課程評價體系。在聽說課程測試方面,可采用情景對話、職場模擬、表演、辯論、口譯等形式,對高職學生英語聽說能力和應用能力加強實踐考評。在課程評價方面,要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注重學生在聽說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擴展對學生的評估面,把學生聽力和口語測試成績與課堂表現、出勤率、課外自主學習情況以及努力程度等相結合進行評估。鼓勵學生組織英語興趣小組,開辦英語沙龍,參加英語等級考試和專業相關的英語技能證書考試,使學生的學業與職業緊密相結合。
總之,在需求分析理論的指導下,高職公共英語聽說教學才能結合立足于社會需求和學習者個人需求的實際,制定具有實用性和實踐性特點的課程目標和計劃,減少教學工作的盲目性。在實際聽說教學中,高職院校英語老師一定要將學生的實際需求作為基本出發點,以就業為導向,總結經驗,積極改善傳統的英語聽說課堂教學方式,對原有的教學模式敢于突破和創新,充分發揮學生課堂主體地位,有效提高學生聽說能力,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英語能力。
[1]李洪斌.論需求分析理論在我國高校ESP教學中的必要性[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6).
[3]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4]趙媛媛.需求分析理論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5]趙金晶,劉學.需求分析理論在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石油教育,2015,(5).
本文為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項目(題名《基于就業導向的高職大學英語任務型聽說教學的研究與實踐》,編號:XJK015BZY033)的研究成果。
張蓮(1974.9-),女,湖南澧縣人,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