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祥
(山東省臨沂第十五中學 山東臨沂 276000)
淺析國學教育的價值
王吉祥
(山東省臨沂第十五中學 山東臨沂 276000)
傳統的課堂教育側重于知識與意識形態教育,而對學生的人文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有所缺失。本文初步探討了國學教育對青少年根植傳統美德、提高人文素養的積極意義,希望能對教育工作有所借鑒,把國學教育更好的推行下去。
國學教育 價值 課堂
有越來越多的國人意識到了國學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因為它完全符合我們素質教育的最基本理念。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先生不應該專門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我們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如何具備生存本領和相應技能,更應是如何提高道德素養和人格魅力,而國學教育就是授之以“道”的最好方式。
國學,顧名思義,就是國家之學,也是國人之學。廣義上說,國學應當是中華傳統學術文化的總稱。而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主要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說為根基的傳統思想文化.
筆者所說的國學教育,主要是指學校國學教育。它是以國學經典校本教材為主要載體,以經典誦讀、實踐為主要方式,以培養具有健全人格、高尚品德和豐厚文化底蘊的學生為主要目標的教育。
1.國學教育之于個人
① 正本清源,提升素養,優化人格
學校為迎合上級部門、社會和家長的需求一味追求升學率的同時,學生的綜合素質缺陷卻越來越突顯。不少青少年不同程度表現出浮躁、迷茫等心態,社會道德衰退,責任意識淡薄,更使我們深切感受到國學教育的重要性。
國學經典中包含有一種誠懇的人性,直指人的心靈深處。熟讀這些有高度智慧的書,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迅速地啟迪理性。青少年在誦讀經典的同時,會自覺用圣人的言行來規范自己的言行,心地向善,修養提高。
② 含英咀華,積淀文化,領悟精髓
雖然我們不贊成過早讓孩子誦讀經典,但漢語畢竟是我們的母語,漢語的學習有它獨特的規律。不從小誦讀些經典古詩文,是學不好語文的,也很難培養出好的文學素養。
國學經典在詞匯方面是大量的,熟讀《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等經典后,孩子的識字量將達到3500字左右,這能極大地調動起孩子的閱讀興趣。而國學經典里的不乏生動的故事、格言,這能讓孩子形成自覺讀書的良性循環。
大量精美的句詞熟讀成誦后,更是能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正所謂 “多讀胸藏萬匯,勤寫筆下生花”, 在說、寫時能信手拈來,化為己用,會使語言的表達更生動、雋秀。
典籍里一些文句,講事說理邏輯縝密,層次分明,有利于孩子訓練語言表達的組織能力,鍛煉思維。
現在不少孩子畏懼文言文,與人交流訥訥不能言,寫作時思想空洞、語言蒼白、條理不清,歸根結底是沒有通過誦讀經典打下扎實的文化功底。
③ 開啟腦力,點亮智慧,促進發展
我們的國學經典誦讀,不能是簡單的強迫式灌輸,而應是自發自覺的讀書行為,這樣對開發他們的記憶力和智慧潛能才有好處。
誦讀經典,會使孩子的右腦獲得全面的鍛煉,從而為學習理科課程和外語課程奠定良好的基礎。
母語能力皆是學習的工具。如果我們的孩子語文能力增強了,那他們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肯定會有所增強,這對學好其他學科是大有裨益的。
“心靈手巧”是誦讀經典的另一種收益。思想是主導,才藝是表現。對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系理解的通透,體育、藝術、勞動等技能的學習會變得很輕松,孩子的實踐活動就能事半功倍。
可見,恰當地引入國學教育,既能使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所了解,又能在學習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可以促進文學和其他學科的提高,全面提升綜合素質,從而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2.國學教育之于家庭
國學經典是蘊涵常理常道、教導人生常則常行的書,它們蘊涵大量的古代優秀文化。學校的國學教育做好了,會使學生懂禮儀、知孝悌、明是非,除了能使父慈子孝,有效地促進家庭和睦之外,還能帶動家人和孩子一起誦讀經典,提升文化層次,提高道德水平。
3.國學教育之于社會
學校可以看做是一個濃縮的社會。如果一所學校國學學習氛圍濃郁,學習國學的活動豐富多樣,就能營造出蘊含國學精神的文化土壤,使校園充滿了翰墨書香,提升了校園品味。
《禮記·學記》把教育的社會功能概括為十六個字:“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教育功能有兩個方面:第一是培養國家所需人才,第二是形成良風美俗、道德風尚與人文環境。這兩者又是相互聯系、交叉融合的。
因此,進行國學教育,也是在養成孩子們的國民意識和社會責任,培養學生對國家與民族大任的自覺擔當,更能有效的阻止社會上不良風氣的侵染和蔓延。
可以說,經典誦讀的最大收獲,對于個人來說,是奠定了做一個有用之人的基礎;對家庭來說,是培養了一個讓人放心的孩子;對社會來說,是成就了一個棟梁之才。這些流傳千古的文化思想,如能成為學生思維的認同,并演變為行為的展現,那將極大地促進了師生關系、家庭關系、社會關系,并由此形成誦讀國學經典的社會氛圍,開啟了其感化人、啟發人、教育人的社會功能。
我們曾一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信仰,將它束之高閣。人們漸漸失去了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變得麻木、茫然,甚至有的人無所敬畏,無所不為。幸好,烙印在我們的血脈里的傳統文化正漸漸蘇醒。
“思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丟掉了傳統文化,摒棄了國學經典,民族振興、國家騰飛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必不久遠。
我們要運用智慧,在現代社會中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意蘊,讓其與時俱進,歷久而彌新。我們還要汲取世界先進文化的內涵,用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聯系未來,建構起中國現代民族文化,把它轉化成文化復興與民族復興的動力與源泉,這是我們使命與職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