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景
(龍陵縣龍新初級中學 云南保山 678315)
讓音樂增添語文課的活力
陳瑞景
(龍陵縣龍新初級中學 云南保山 678315)
音樂是聽覺藝術,語文教學離不開音樂。音樂作為語文教學的一種輔助性手段,已被廣泛應用。把音樂和文學語言結合起來,語文教學就能真正實現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在聯覺的通感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優化教學,增添語文課的活力。
音樂 語文教學 興趣 活力
荀子在《樂論》中指出:“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音樂是人類的精神食糧,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靈魂,激發人的靈感,鼓舞人的勇氣。隨著人們對音樂教育作用研究的不斷深入,老師們逐漸將音樂廣泛應用于語文教學,語文課堂因為音樂的加入而活力無限。把音樂和文學語言結合起來,語文教學就能真正實現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在聯覺的通感中,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還能幫助學生感知人物形象,品味文章內容,加深對主旨的領會,優化教學,增添語文課的活力。[1]
恰當而切題的導入往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音樂導入無疑是眾多魅力十足的導入方式之一。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展開想象,馳騁思想。
如我在教歌劇《音樂之聲》時就選用了這種方式。在導入新課時,先播放《哆來咪》這首歌,讓學生傾聽后說說這首歌帶給自己怎樣的一種情緒或感覺。以“先聲奪人”的方式建立學生與影片女主角瑪麗亞的初次“鏈接”,既而引領學生去課本中認識這位快樂活潑的姑娘。
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時,可先播放《父親》這首歌,優美的歌詞“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堅韌;撫摸你的雙手,我摸到了艱辛。不知不覺你鬢角露了白發,不聲不響你眼角上添了皺紋。我的老父親,我最疼愛的人!人間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嘗了三分……聽聽你的叮囑,我接過了自信;凝望你的目光,我看到了愛心。有老有小你手里捧著笑聲,再苦再累您臉上掛著溫馨。我的老父親,我最疼愛的人。生活的苦澀有三分,你卻吃了十分……”,再加上歌者的深情演唱,讓學生體會到了濃濃父愛,繼而引出課題,就很好地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興趣。
又如在上《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時,以阿炳的《二泉映月》導入,讓學生先沉浸在盲人阿炳那凄涼的心境和悲慘的命運中,再講授海倫·凱勒這位集盲、聾、啞為一身的著名作家的這篇文章以及她在這篇文章中表現出來的樂觀向上、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精神,學生的感受會更形象而深刻。
再如在講授《音樂巨人貝多芬》時,我首先讓學生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音樂聲響起,在激昂的樂曲聲中,我介紹道:貝多芬的耳疾發病于28歲的時候,自此進入無聲世界,直至57歲逝世。其間二十余年全是聾疾作祟的時候,然而他的大部分的作品卻在這段時期產生。站在演奏臺上聽不見聽眾掌聲的時候,他仍是繼續創作,終于譜寫出了偉大的《第九交響曲》。所以,貝多芬的偉大,絕不僅在于他是一個音樂家,還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并將內心的極度苦悶融入音樂,與命運作不屈抗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音樂巨人貝多芬》,看看耳聾后的貝多芬,這個被命運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又是怎樣的形象。
“音樂是一種聲音的藝術,聽覺的藝術”,它表現的音樂形象作用于人的大腦后,使感受者產生一定的聯想,形成富有情感的意象,情緒受到感染,也提高了對美的鑒賞力。把音樂和語文兩者綜合起來,作用于學生的聽覺和視覺,會起到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強化的作用。如教歌劇《音樂之聲》一文,在分析人物形象這一環節時,我播放了劇本中的瑪麗亞的唱詞《音樂之聲》,引導學生通過聽音樂,來感知瑪麗亞這一人物形象。接下來全班討論,最后讓大家達成共識:瑪麗亞是一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愛唱歌、愛跳舞的見習修女。她熱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美麗。她常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門,在蒼翠的群山之間像云雀一樣歌唱,在清澈的溪水邊和潺潺的流水合唱。因為她不拘的天性,被認為不適合成為一名真正的修女,最后離開了修道院。[2]
又如在上《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時,我以阿炳的《二泉映月》導入,在結束這堂課時,再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在激昂向上的鋼琴曲中,讓學生再次體會海倫·凱勒的光明的世界、堅強的意志以及對生活的熱愛。這樣以音樂導入,以音樂結束,既前后對照,又前后呼應,使教學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
再如上《安塞腰鼓》一文,我在“整體感知”這個環節,先向學生簡單介紹安塞腰鼓的相關知識:安塞腰鼓誕生于黃土高原,是一種融舞蹈、歌曲、武術于一體,獨特而優秀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它既是激勵邊關將士沖鋒陷陣、浴血奮戰的號角,也是將士凱旋的歡迎曲,如今它是陜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現象,它是陜北人精神風貌的象征。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氣勢磅礴,獨具魅力。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陜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接著用多媒體播放安塞腰鼓的視頻,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安塞腰鼓恢宏壯觀的場面和振聾發聵的聲響。看完之后教師進一步引導:整篇文章的確是極富震撼力,文中一個排比接一個排比,一個高潮連一個高潮,是否給了你閱讀的沖動和快感?下面請大家帶著滿腔的激情,以飽滿亢奮的精神,豪邁富有穿透力的聲音放聲朗讀吧!在讀的過程中劃出自己喜歡的段落語句,過一會為老師同學來一次震人心魄的朗讀表演。通過以上活動,同學們不僅初步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場面壯闊,鼓聲沉重,動作有力,高潮迭起,確實像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飆;而且也鮮明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表演有股能勁,揮槌有股狠勁,踢腿有股蠻勁,跳躍有股虎勁,轉身有股猛勁,全身使出一股牛勁,看了叫人帶勁,聽了給人鼓勁,實實在在足勁!從而領會到高原人的自強不息的精神。
課堂氛圍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展現了教學中師生教與學的狀態。借助音樂背景播放來營造課堂氛圍,是近年來課堂教學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研究表明,音樂可以提供活動的動機,可以調動人的情緒。“音樂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純凈之和聲愉悅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動或激發人的熱情。”(羅杰·諾斯)因此,語文教學過程中適時地播放適合文本學習的背景輕音樂,可以調動學生情感,有利于文本學習活動的深入開展。良好的音樂可以平靜人的心靈,穩定人的情緒,豐富人的情感體驗。利用音樂營造課堂氛圍、改善學習環境,對學生充分調動情感、深入理解文本大有裨益。
如我在上劉禹錫的《陋室銘》時,我借用古箏曲《高山流水》中的一段曲子,讓學生在古樂中體會陋室環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并讓學生和著樂曲一起去讀這篇古文,學生覺得仿佛自己就是那位飄逸、不為塵世所戀的居室主人,和著清風流水般的樂曲,學生讀得搖頭晃腦,居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已讓學生心領神會了。學生曾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在《高山流水》曲子的伴奏下,我們個個讀得如癡如醉,忘了自己是誰,覺得自己仿佛就是那‘調素琴,閱金經’的居室主人了……”由此可見,借助古樂曲對學生學習古詩文是大有好處的。
又如上《春》一文,我在“整體感知”這個環節,主要是用配樂朗誦讓學生融入情境。首先讓學生聽讀:要求學生跟隨多媒體播放的音樂《春江花月夜》,聽老師范讀,注意聽準字音和節奏,感受春天之美。接著讓學生美讀:伴隨多媒體播放的朗誦配樂響起,學生一邊聆聽優美的旋律,一邊欣賞著一幅幅春意盎然的動人畫面,一邊聲情并茂地品讀,感受文章的內容美和語言美。學生們一個個讀得如醉如癡,仿佛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不同的文本,有著不同的情感體驗。課堂教學背景音樂的選擇也是因文而異的,一般輕音樂比較適合現代散文的配樂,而古詩文學習則適合播放中國傳統古典名曲。
古往今來,詩歌、詞曲大都能作為歌曲演唱,只是年代久遠樂譜失傳,有些已無法再現了。學生在學習詩詞時,往往難以記住詩詞內容,我們就可以采用教唱歌曲的方式,讓學生在藝術感受中學會和掌握記憶方法,加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如在教授李煜的《虞美人》時,在簡要地向學生介紹完作者和作品的寫作背景后,播放音樂教唱此曲,學生一邊學唱,一邊在輕緩、凄婉的音樂中領略南唐后主李煜那無窮無盡的哀愁,其深沉的故國之思、亡國之痛也觸之可及。通過音樂,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了詞的深邃意境,最后,歌唱熟了,詞會背了,意境也領會了。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很多詩詞,如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毛澤東的《沁園春·雪》等,都可在適當講解后教學生唱。
將音樂應用于語文教學,能使形式豐富多彩,課堂氣氛活躍、充滿活力,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語文課的生動有趣。將音樂應用于語文教學,既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使學生在開拓思路、活躍思維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智力,逐步認識美的規律,不斷陶冶自己的情操,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還能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資料
[1]吳階勝.《音樂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新世紀經典教育論文擷英》伊犁人民出版社.
[2]莫麗琳.陳大彬.《將音樂融入課堂,讓語文課充滿活力》《新世紀經典教育論文擷英》伊犁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