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紅娟
?
怎么“融”又“合”什么
——廣播電臺與新媒體融合的新思考
謝紅娟
摘 要:當前,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和互聯網傳播的快速發展,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快速融合,多種媒介融合途徑的探索,已經成為包括廣播電臺在內的傳統媒體正在努力的方向,增強多種媒體融合的程度和范圍,已成為我國傳統媒體發展的主流趨勢。為順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趨勢,應不斷探索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分析了廣播電臺與新媒體融合的途徑和方法,指出了廣播電臺與新媒體融合時要注意的問題,為廣播電臺在新的信息傳播環境下充分實現媒體融合提供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廣播電臺;傳統媒體;新媒體;融合;途徑
《理解媒介》一書的作者麥克·魯漢有一個觀點:媒介即信息。當今新媒體的發展,就印證了這個觀點。沒有任何一個時候,我們感受到新媒體對傳統媒體有如此強烈的沖擊,也沒有任何一個時候,我們感受到新媒體像今天這樣可能會給傳統媒體帶來極大的發展機遇。
關于媒介融合理論,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學者尼葛洛龐蒂提出,他認為“媒介融合是借助信息技術,將電纜、衛星、網絡技術等當成信息傳播工具,實現數據、圖像和語言信息的整合傳播”。從目前來看,傳統媒體借助新媒體實現渠道的突破,新媒體借助傳統媒體的內容優勢獲得整體提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新的發展環境下比翼齊分,已經成為注定的發展趨勢。對于廣播電臺等傳統新聞媒體來說,突破傳統思維限制,探索媒介融合規律,在新媒體技術下重構傳播體系,從內容生產和渠道變革兩方面順應互聯網思維,才能達到媒介融合的目的。
2.1 利用新媒體變革傳播渠道
新媒體具有互動性強、內容豐富、受眾較多等優勢和特點,廣播新聞可以借助新媒體渠道,完善自身的微博、微信和客戶端,吸引眾多粉絲和受眾關注,調動公眾參與新聞討論的熱情,在新媒體上發揮議程設置的作用,增強廣播新聞在新媒體上的影響力,擴大其宣傳力。
2.1.1 廣播新聞和微博結合,營造新聞輿論氛圍
廣播可以利用微博的個性表達特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話語權,讓廣播新聞的微博成為群眾參政議政、自發維權的渠道,推進政務公開,增強大眾傳媒的輿論功能,改善當前的輿論傳播和言論生態。廣播新聞在建立自身的微博傳播平臺后,在策劃新聞熱點事件時,可以先在微博上討論熱點事件,吸引受眾的參與,然后再回到廣播新聞傳統媒體平臺進行二次討論,使廣播新聞和微博形成良性互動,增強影響力。如貴州廣播電視綜合廣播《聽說天下》和《陽光946黨風政風行風熱線》兩檔節目,每天都在官方微博上發送節目預告和互動話題,目前,綜合廣播微博粉絲已達30萬,其關注報道進程,促成了部分新聞事件的解決。如2014年,綜合廣播記者在經過持續跟蹤調查后,播出《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紅楓湖水庫污染治理成難題》五集連續新聞調查,在微博上推出第一集后,當天就有上千粉絲跟貼,在他們持續關注和呼吁下,相關部門從各自推諉到最終坐在一起,為水庫污染治理共謀解決之道。廣播與微博的這種有效融合,不僅增加了傳統廣播的新聞內容呈現方式,而且擴大了傳播范圍,這體現了新媒體時代下,廣播新聞所擁有的巨大影響力和無限開發潛力。
2.1.2 廣播節目與微信結合,提高節目傳播效果
廣播新聞在借助微博進行拓展的同時,還可以與微信、手機客戶端等媒體進行融合。微信官方賬號可以及時推送各種信息,沒有篇幅限制,可以在同一界面上整合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還可以用其他鏈接導入音視頻,不僅可以隨時隨地關注收聽,還可以反復收聽和任意節選。目前,綜合廣播在騰訊開設了官方微信,《聽說天下》《陽光946》等多檔節目,還專門申請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賬號,定期向受眾推送具有閱讀價值的內容,吸引受眾觀看,提高了廣播新聞及節目在微信領域的影響力。
2.2 利用新媒體擴展新聞內容
廣播電臺等傳統媒體,在探索媒介融合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新媒體傳播渠道,依據不同的新媒體平臺,擴展新聞生產的內容,實現廣播新聞擴大宣傳、挖掘潛在聽眾的目的。
2.2.1 通過設置多樣化功能,傳播個性化內容
廣播媒體可以學習和借鑒西方新媒體網站,深層次挖掘用戶的信息需求,開展個性化的內容生產,用優質的信息內容,開拓更大的潛在消費市場,從而實現新的突破。例如,從2015年開始,貴州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在官方微信開辟《聲音里的貴州》專欄,在節假日期間,由頻率主持人和播音員選擇一些契合不同節假日氣氛的詩歌、散文,配樂朗誦,推送音頻作品,目前,《Z好聲音》專欄點擊量總計達到10余萬次,而且與貴州省九個市州宣傳部、外宣辦合作,邀請當地朗誦愛好者參與詩歌朗誦活動,同時,彰顯廣播音頻特點的欄目《Z頭條》《Z好聲音》《Z活動》《Z公益》《Z品牌》等,利用廣播官方微信,依托豐富的主持人資源,推出“一聲一語”方言和普通話課堂,此舉促進了主持人與受眾之間的交流,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還保護了地方文化。
2.2.2 借助手機、網絡、數字電視,增強影響力和滲透力
廣播傳統媒體可以利用手機隨時隨地點擊播放的功能,讓受眾利用零碎時間聽取廣播,還可以將節目成品上載至阿基米德、喜馬拉雅、蜻蜓等,手機在線或離線聽廣播新聞的方式,既可以拓展節目的影響力,還可以增強廣播新聞對受眾日常生活的滲透力,增強受眾對廣播新聞的依賴感和信任感,在潛移默化中吸引觀眾的喜愛和關注。廣播新聞可以利用數字電視進行傳播,充分利用衛星有線網和其他寬帶方式,在用戶不關閉電視節目的同時,獲取更加簡單便捷、高清晰度的廣播新聞內容,帶給受眾更為舒適和愉悅的信息接受感受。
2.3 培養媒體融合專業人才
在媒介融合條件下,新媒體在給廣播電視傳媒業帶來一定沖擊的同時,也對廣播新聞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廣播新聞要想順利實現與新媒體的媒介融合,就要全面提高廣播新聞的人才素質,更好地滿足媒介融合的需求。
2.3.1 對采編人員的要求,不再是單一的模式
隨著多媒體融合的發展和傳統媒體的數字化轉型,廣播編輯和記者工作崗位不再單純,采訪的新聞既可以為廣播采用,也能為新媒體使用,還能為網絡媒體提供各種素材內容。這就要求從事廣播新聞的人員必須能運用多種技術工具,成為全媒體新聞傳播人才。例如,筆者所在的貴州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其對所有采編人員的要求是“一機在手,多種要求”。機,是采訪機和手機;多種要求,是采訪的同時,還需要拍照,具備快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首先在新媒體上發布信息,再以錄音報道的形式呈現出來。采編人員只有具備扎實的新聞理論和業務能力、熟練掌握各種技術技能,才能更好地適應多媒體融合環境下廣播電視傳播需求。
2.3.2 對傳統媒體經營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對于傳統媒體的經營管理者而言,多媒體融合環境下的媒體經營管理人才,不僅要懂得運用各種媒介技術,還要具備經理人的管理經營理念和才干,完善新聞人的知識結構,使其能在傳統新聞產業和新媒體產業之間自如轉換,追求傳媒產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具備這類經營管理素質的人才,除了具備本專業知識與技能,還要具備豐富的媒介經驗,能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深入分析信息傳播與接受情況。
3.1 注意融合尺度
廣播等傳統媒體在向新媒體融合時,不可一味過多介入,而是要適當保留傳統新聞的生產方式。考慮到我國的國情,有些地區的網絡還沒有做到全面覆蓋,這就大大影響了利用網絡聽取廣播新聞的范圍,網絡信號無法到達的地區,人們還是喜歡利用收音機收聽廣播,而廣播所具有的穩定性又是網絡媒體所無法替代的,這即是傳統廣播新聞生產方式存在的現實依據。
3.2 具備一個嚴格的尺度
此外,廣播新聞媒體在借助新媒體實現媒介融合時,要對網絡媒體進行嚴格把關,提高傳統新聞的權威性,堅決杜絕新聞造假現象,提高和維護傳統媒體的公信力。新媒體擁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一些優點,但是,可信度差是新媒體最大的缺點。因而,廣播新聞通過新媒體發送信息時,一定要注意審核內容,堅決不能讓一些道聽途說、沒有經過嚴格審核的內容發到新媒體上,減少新媒體虛假新聞的傳播,提高受眾對網絡的信任度,做到在各種信息真偽莫辨之時能“一錘定音”。
廣播新聞探索新媒體融合道路,從整體上來說,仍處于艱難的探索期。從當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趨勢來看,廣播新聞傳統媒體在內容生產、渠道變革、人才培養方面,都已做出調整和變革。只有生產出內容多樣的新聞產品,提高從業者的職業素養和媒介工作能力,適應媒介融合環境下的人才能力要求,傳統媒體才會迎來媒介融合發展的新機遇。參考文獻:
[1]李毅.傳統新聞廣播向新媒體融合的有效策略.新聞傳播,2013(10).
[2]李昌文.簡析廣播新聞“經營”及其策略[J].山東視聽,2003(1).
[3]陳昌鳳.“大數據時代”如何做新聞[J].新聞與寫作,2013(1).
[4]張誠,李巖.廣播新聞的困境與對策[J].理論觀察,2003(3).
[5]言靖.媒介融合趨勢下新聞人才素質培養[J].新聞知識,2010(4).
作者單位:(貴州省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