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寶將(廣西百色市田東高級中學 廣西百色 533000)
淺談知識遷移理論在高中歷史考前復習中的應用
石寶將
(廣西百色市田東高級中學 廣西百色 533000)
當前新課改形勢下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學生不僅會學還得會用,能使學生實現從一個問題向另一個問題的遷移,甚至會實現從學校到家庭以及從學校到社會生活的遷移,從而促使知識、能力、應用三統一教育任務的完成。本文以高中歷史教學為基礎,旨在探討現代遷移理論對高中歷史考前復習的指導,培養學生歷史學習中的遷移能力,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創新人才的需要和新課改的要求。
知識遷移理論 高中歷史 考前復習 應用
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的知識包羅萬象,而且時間跨度很大,但歷史知識畢竟是對人類活動和智慧的總結,因而具有鮮明的規律性。所以高中生學習歷史不是對教材內容全篇背誦,學生就能夠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其需要學生將教材內容進行理解整合,并將每章節的內容歸納聯系,從中找到共性或規律性的東西,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要把感性的認識變成理性的思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能將教材中的所有的內容都對學生進行詳細的講述,灌輸,重要的是讓學生對人類發展歷程有個總體的了解,然后掌握人類發展的規律,然后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這就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能夠更加靈活的解決問題。[1]
1.基本概念
知識遷移理論是指一種知識對另外一種知識的影響,也就是說將習得的經驗,如概念、原理、規則、技能、態度和情感等,加工后運用于新情境,解決新問題。遷移理論在教學中能夠幫助學生鞏固、深化理解所學知識。所以就要求高中歷史教師需要理解遷移理論的意義價值,并能夠利用遷移理論幫助學生學習。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利用三種方法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2]
(1)創設探索情景。教師通過創設探索情景讓學生有真正嘗試的機會,這樣的教學能夠發揮學生在課堂的主體作用,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在復習人民版必修二專題二《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時,可以這樣創設一個情境:“假如你是XX時期中國的一名企業家,你會選擇在什么地點開創一番什么樣的企業?你選擇的理由是什么?取得什么成就?在創業的過程中你會遇到一些什么機遇和困難?你如何去抓住機遇和克服這些困難?”
(2)設置新舊知識上的矛盾。教師在授課之前應該對教材內容應有詳盡的了解,找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以及矛盾,讓學生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引導學生親自探索新知識。
(3)提供讓全體學生參與的時機。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提供讓全體學生參與的時機,調動課堂學習的氛圍以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堅決杜絕少數學生或個別學生代替全班學生現象的發生。
2.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知識遷移理論的必要性
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綜合實力的提高,對于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因此,必須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讓其在我國建設發展中貢獻出一份屬于自己的力量。在歷史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于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發揮其主體作用,并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作為最終歷史教學的教學目標,培養出更多對國家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的人才。但在目前的傳統歷史教學過程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采用題海戰術,或是僵化的框架模式進行歷史教學,使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下降,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對于學生的發展沒有任何幫助性的作用,并抑制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了使這種狀況得以改變,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知識遷移理論,不僅僅向學生灌輸歷史內容,同時教會學生應該如何學習歷史,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1.抓住類似的結構舉一反三
在高中歷史考前復習中,有很多復習的內容具有相似的結構,教師可對復習內容進行整合歸納,將具有類似結構的內容列舉出來,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一項內容進行講解,然后讓學生將講解的內容與其他內容進行對比,舉一反三,學會一項內容的同時將其他三項內容都能很好地掌握。例如在復習人民版歷史必修二專題二《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和專題五《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的內容時,就可以利用知識理論遷移進行學習。由于這兩個專題的內容都是描述關于資本主義企業的發展,這些內容都存在一定的共性,比如企業發展需要的條件都涉及到政治背景、市場因素、資本因素、技術因素、勞動力因素等等。因此在復習過程中可以通過列表的方式進行記憶。這五項內容既能夠將重點內容羅列出來,又能把中外資本主義企業發展進行了比較,這樣進行的縱橫比較,既能讓學生在記憶過程中一目了然,又能培養了學生的全球史觀和文明史觀。[3]
2.循序漸進,利用遷移加強學生的認知策略
在高三歷史的復習階段,學生對于基礎知識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在此基礎上,應該進行思維方面的培養,讓機械的記憶轉變為實際的問題。在高考中,并不是簡單地測試學生的記憶水平,而是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測評,學生在回答“為什么”“對現在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時,不僅是將現實與課本上的內容相聯系,同時也是經過自己思維上的思考,因此,在高中歷史應試復習階段,應該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手段,讓學生逐漸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同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圖片,提出一些具有深度、廣度的問題。
3.創設應用情景,幫助學生學習遷移
重現歷史場景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手段,相似的場景能夠幫助學生學習遷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結合教材中的內容,對教材中的場景進行重現,加深學生對于教材的理解。還是以高中人民版必修二為例,在學習專題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這個專題時,“交通和通訊工具的進步”這一節就可以采用創設應用情景進行教學,將學生分成三個小組,第一小組總結提出并演示在21世紀之前我國使用的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第二小組找出在21世紀后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第三小組作總結,并提出具體的變化以及進步在哪里,是什么促使產生這樣的變化。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在考試之前調節課堂的氛圍,調動學生積極的情緒,讓學生在復習歷史知識的同時,能夠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綜上所述,在歷史考前復習中,知識遷移理論與傳統的復習方式相比存在著一定的優勢,調動課堂氛圍的同時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并發揮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以培養學生歷史學習遷移的能力,教師教學不是為教而教,而是為教而不教,是為了遷移而教,讓學生學會知識遷移的方法,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不僅考試時能學以致用,而且生活上也能學以致用,得到全面的發展。
[1]馬國泉.現代遷移理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D].山東師范大學,2002.
[2]張娟.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
[3]王新如.遷移理論及其在教學中的運用[D].華南師范大學,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