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國 閆國疆
(昌吉學院,新疆 昌吉 831100;新疆財經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2)
群體傳播:新疆特培生國家認同建構新視角
王忠國閆國疆
(昌吉學院,新疆昌吉831100;新疆財經大學,新疆烏魯木齊830012)
新疆特培生是一個各民族互動的群體,有著特殊的群體傳播空間。在共同的群體傳播空間里,有助于在民族互動關系中研究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建構問題。基于此,本文認為從群體傳播角度研究新疆特培生國家認同建構問題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和學術意義。新疆特培生國家認同與群體傳播之間存在一定的內在邏輯關系,這個內在邏輯關系也是族際互動“我看人看我”的過程。這個過程受到以微信、微博等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的影響。
特培生;國家認同;群體傳播;族際互動
2009年,在原有南疆四地州農村中小學“雙語”教師特培計劃基礎上,擴大培養規模和定向就業覆蓋面,啟動實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村“雙語”教師特培計劃。新的“特培計劃”在培養形式上,將原來單一的專科層次擴大到本科、專科、中師三個層次;將原來由區內6所師范院校培養,增加到區內外7所院校培養。在定向培養范圍上,將原來定向南疆四地州,擴大到南北疆七地州和巴州、哈密等其他一些地、州貧困縣市。在新疆,將通過特殊培養的雙語教師的群體叫特培生。在招生方面,特培生分為民語類和漢語類。其中,漢、維、哈、回、薩滿等各民族學生均可報考漢語類特培生。
在新疆,特培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新疆高校大學生群體,有著特殊的群體傳播特點和群體傳播互動機制。費孝通認為如果對“少數民族分開來個別研究,甚至對各民族間的關系不易掌握”。[1]因此,將各民族學生置于一個共同的群體環境中去研究國家認同等問題,必將有著特殊價值和意義。
(一)國外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民族主義的研究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霍布斯保姆、安東尼斯密斯、厄內斯特蓋爾納、海斯、霍爾頓等研究者在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民族主義方面研究成果顯著。在民族形成過程中,受到經濟、文化、宗教、媒介技術等因素影響,民族問題本身就具有復雜性、不確定性、聯動性等特點。安德森從民族情感與文化根源出發探討了影響民族形成的宗教信仰、印刷技術等因素。18世紀的啟蒙運動和呼喚理想思維不斷沖擊著人們的宗教信仰,此時“沒有什么能比民族主義更能激發起人們的熱情與信仰”。[2]然而能夠進行信息批量化生產的印刷術導致了更多歐洲人擁有了基督教教義的解讀權,從而加速了中世紀宗教共同體的衰退。民族是一個想象共同體,與民族主義、國家緊密相關。霍布斯鮑姆認為“民族最原初的意義是指血統來源,之前其意義與族群單位幾乎重合,之后則強調作為政治實體及獨立主權的涵義”。[3]安東尼·斯密斯較為系統地考察了各個學科領域內民族、族群、民族認同等與民族主義相關的基本概念。安東尼·斯密斯認為“民族主義在初始階段有一種解放的力量,它破壞了各種各樣的地方主義、習慣和部族的力量,幫助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民族國家政權”。[4]后來,民族主義在世界和平及民族國家穩定等方面顯現了它的作用。厄內斯特·蓋爾納認為在第三世界國家反對西方霸權的過程中,極端的排外性和種族歧視的民族主義提供了思想依據和力量。同時,這種帶有排外性和種族歧視的民族主義也演變為當今世界沖突的禍根和不穩定因素。[5]這一見解在泛伊斯蘭主義和土耳其主義對我國的侵害過程中得到了印證。
(二)國內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民族主義的研究
王希恩、費孝通等學者從民族學、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哲學等方面對該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王希恩系統闡述了全球化與民族過程的關系等民族問題。[6]王希恩認為“民族和民族主義都是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近代以來工業經濟的擴張和教育、交通通訊的發達為民族認同的建立和民族主義的傳播創造了條件;民族國家的產生與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和民主政治的建立相伴而生;民族和民族主義作為歷史的產物也將隨著新的歷史條件的到來而走完自己的歷程。”[7]費孝通提出中華民族與56個民族實體之間的多元一體格局的觀點。費孝通先生從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多元起源,新石器文化多元交融和匯集,凝聚核心漢族的出現,地區性的多元統一,民族大混雜、大融合,中華民族格局形成的特點等方面闡述了由自在到自覺形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過程。[8]這個格局形成過程是凝聚力逐漸提升的過程、中華民族共同意識不斷建構和增強的過程。后來,馬戎、賀金瑞等學者學術理論探討則以宗教認同、族群認同、文化認同、政治認同、國家認同為研究價值取向。在民族認同概念量化研究的基礎上,賀金瑞和燕繼榮認為民族作為一個共同體,民族認同的核心是群內成員“相互關系的認同”,民族之間因區別彼此而產生了民族問題。賀金瑞和燕繼榮認為,“國家認同是一種重要的國民意識,是維系一國存在和發展的重要紐帶。國家認同實質上是一個民族確認自己的國族身份,將自己的民族自覺歸屬于國家,形成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主體意識。”[9]在國家認同過程中,國家內部各族群及其族群成員通過互動來確認對彼此相互關系的認同。這個過程其實伴隨著認同語境的不斷轉換過程。在族群交往的語境下,各族群之間既有族群內部認同也有族群彼此認異。不管是族群認同還是族群認異,都屬于國家認同內部存在的合理現象,都是在統一的歷史文化傳統、道德價值觀、理想信念、國家主權等主題內的認同過程。在與國外各民族交往的語境下,各族群的國家認同感將是非常強烈的。拉薩3·14事件和烏魯木齊7·5事件后,新聞傳播學界開始密切關注該命題。南長森率先提出了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新聞傳播與國家認同的邏輯命題,從而拓新了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新聞傳播與國家認同的學科領域。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南長森提出“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市場化與國家認同的關系是‘一體兩翼’的關系”。[10]南長森認為要通過新聞傳播來促進公民對國家認同的歸屬感,促進公民對國家制度的認同,要培養公民對國家的責任感。
(三)國家認同與少數民族群體傳播的研究
隨著“中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與民族地區社會發展”學術會議開展和《當代傳播》等學術期刊的重視,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論及應用研究的領域不斷拓展。韓震從歷史哲學角度分析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及文化認同之間的關系,并指出,“在歷史進程之中,把國家認同置于文化認同之上,用公民的國家認同促進文化認同。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我們’和共同性,而不是彼此的‘他性’和差異。”[11]彭偉步認為少數族群傳媒有助于促進族群與國家雙重認同,促進族群的團結。[12]以上研究開拓了少數民族媒介傳播與國家認同的研究視野。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研究主要集中在五個認同現狀調查及教育方面。在研究過程中,作為特殊群體——新疆特培生的群體傳播機制并未作為國家認同影響因素之一加以考察。
隨著國家重視、學者關注、研究陣地開辟,國家認同與少數民族媒介傳播研究將趨向多元化、縱深化。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民族主義的研究、國家認同與少數民族媒介傳播的研究成果將為其他領域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目前,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與媒介傳播研究初露端倪。李芳芳在其碩士論文《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文化認同研究》中認為網絡媒介是導致少數民族大學生認同弱化因素之一。2015年,王忠國的教育部課題《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建構的媒介傳播策略研究》則是從媒介傳播角度開始研究國家認同建構的問題。但是,對于新疆特培生國家認同建構的群體傳播機制鮮有研究。在特培生國家認同建構中,群體傳播與群體中各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是何關系?群體傳播中少數民族大學生宗教認同、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是何關系?群體互動傳播對于該群體國家認同的自主建構有什么樣的影響?一系列問題將是今后研究取向所在。
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新疆特培生的群體傳播機制的研究是該群體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內容。因此,新疆特培生群體傳播機制研究的核心內容是在統合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傳播對象等各種影響因素的基礎上,闡明當前探討新疆特培生國家認同建構的現狀,并分析原因,進而探討新疆特培生國家認同建構的群體傳播機制。故而新疆特培生國家認同建構的群體傳播要著眼以下三個方面:
(一)新疆特培生國家認同與群體傳播之間內在邏輯關系
少數民族地區的新聞傳播與國家認同建構之間必然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要闡明二者之間關系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所涉及的國家認同等基本概念的辨析;另一個是闡明特培生國家認同與群體傳播之間的互動關系。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宗教認同、文化認同、區域形象等概念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國家認同作為一種國民意識,首先是對制度層面的歸屬。國民要認同國家民族政策、認同國家宗教政策,認同國家經濟文化政策等。國家認同概念本身及實際建構過程與群體傳播存在一定的互動關系。群體傳播過程中,群體成員既作為個體存在,又作為群體身份存在。群體之間的互動傳播最終通過是群體成員之間的傳播來呈現。良好的群體傳播有助于構建共同的認知空間和情感空間,從而有助于增強群體成員的國家認同。較高的國家認同又有助于促進群體傳播。
(二)新疆特培生國家認同現狀及形成原因
新疆特培生是一個特殊群體,該群體是由幾個不同少數民族群體構成。如果將一個新疆特培生班級作為一個獨立單位看待,那么這個班級就是一個相對大的群體組織,該班同一民族(漢語類特培生中還有漢族學生)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子群體。新疆特培生群體是由不同民族的子群體構成。不同子群體由于某種需要有著共同的生活空間、學習空間、交流空間。在這個特殊的共同空間里,必然存在群體內族際互動傳播。每一個群體成員通過群體內族際互動傳播不斷發生“自我”與“他者”之間的互動實踐關系。群體內族際互動過程就是“我看人看我”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自我”與“他者”實踐互動的過程。新疆特培生群體不是一個封閉性群體,群體內每一個子群體又與群體外本民族群體之間存在互動傳播。不管是群體內族際互動還是與群體外本民族群體內部互動,所有這些實踐關系的發生都將在成員個體身上呈現。而對于成員所在民族群體而言,個體是以邊緣人的身份存在。邊緣人身份的存在增加了新疆特培生國家認同的變量。而上述新疆特培生群體的特殊性,必將影響新疆特培生自我認同、國家認同。這就需要對漢語類和民語類特培生的國家認同現狀進行調查。在調查基礎上,結合民族學、宗教學、傳播學等學科理論探尋新疆特培生國家認同形成的深層次原因。
(三)新疆特培生國家認同建構的群體傳播研究
新疆特培生分為漢語類特培生和民語類特培生。漢語類特培生和民語類特培生在民族構成上存在一定差異,使得兩個次群體國家認同的變量存在差異。由于特培生群體特殊性,群體內的人際傳播、組織傳播以及接觸和使用媒介的情況都將影響新疆特培生群體的國家認同。從群體傳播的角度審視新疆特培生國家認同建構過程,必須考量影響國家認同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其中,社會化媒體的使用不斷開創著新疆特培生群體傳播的各種可能性。“社會化媒體所帶來的還遠非簡單意義上的群體傳播,它還帶來了一種新的社群組織方式,即圍繞認同所構成的共同體,這種共同體的形式不同于血緣共同體、地域共同體和民族共同體,它是虛擬的,流動的,但卻能夠時刻在網絡上得到直觀的展示。”[13]媒體尤其是微信、微博等社會化媒體的使用情況對新疆特培生國家認同的建構具有獨特作用。研究新疆特培生國家認同建構的群體傳播必須結合民族學、宗教學、人類學、社會學、傳播學等學科理論。
新疆特培生國家認同建構關乎新疆高校穩定,關乎其今后所從教的中小學、幼兒園的國家認同教育;新疆特培生的群體傳播對其國家認同建構有著重要的影響;新疆民語類特培生和漢語類特培生具有不同的群體傳播機制。因此,研究新疆特培生群體傳播機制具有一定的實際應用價值和學術意義。
(一)研究的實際應用價值
新疆特培生國家認同建構的群體傳播機制研究是整個新疆社會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一環。新疆各方面發展日新月異,國家認同、文化認同日益增強的各族人民為建設和諧而穩定的新疆共同努力。實施特培生計劃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增強各族人民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的一項重要舉措。新疆特培生是新疆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幼兒園重要的師資力量。特培生的國家認同建構將影響到農村中小學、幼兒園學生的國家認同。同時,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新疆特培生國家認同建構的群體傳播機制研究對整個新疆社會穩定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價值。
新疆特培生國家認同建構的群體傳播機制研究有助于少數民族大學生抵制宗教極端思想滲透與保障新疆意識形態安全。群體傳播機制研究注重依據傳播規律,以傳播對象為中心,綜合信息資源、傳播渠道、媒介使用等因素,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運用理性認知,明辨是非,正確認識宗教極端思想的危害,增強國家認同感,從而進一步保障新疆意識形態的安全。
新疆特培生國家認同建構的群體傳播機制研究可以提升當前新疆高校輿論引導水平。當前隨著西部大開發的不斷深入,國家援疆計劃的逐步開展,新疆高等教育已得到了快速發展,與此相比新疆高校輿論引導過于生硬和粗放,這必將影響新疆高校穩定和新疆長治久安。新疆特培生國家認同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而群體傳播則是這個建構框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新疆特培生認知能力和水平及其使用媒介情況,探討國家認同建構的群體傳播機制,為新疆高校輿論引導提供支持。
(二)研究的學術意義
對新疆特培生國家認同建構的群體傳播機制研究是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媒介傳播與國家認同學科領域的新發展。通過對少數民族國家認同研究成果的梳理,研究往往從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理論、法律、語言文字、教育等方面系統或者交叉分析少數民族國家認同現狀及深層次理論溯源,并提出有相應解決途徑。拉薩3·14事件、烏魯木齊7·5事件前后,部分研究者開始關注少數民族媒介傳播與國家認同之間的內在邏輯。南長森在《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新聞傳播與國家認同研究》中率先提出了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新聞傳播與國家認同的邏輯命題,從而拓新了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新聞傳播與國家認同的學科領域。現有的研究主要從經濟、文化、媒體技術等影響因素探討少數民族國家認同現狀,而鮮有論及群體傳播機制在新疆特培生國家認同建構中的現狀及作用。基于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新疆長治久安的考量,對新疆特培生國家認同建構的群體傳播機制的研究是對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媒介傳播與國家認同學科領域的延伸與發展。
對新疆特培生國家認同建構的群體傳播機制研究拓展了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建構的新方法。自古以來,國家認同在祖國統一、中華民族發展壯大及56個民族融合發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家認同也在新疆穩定和新疆各民族團結方面有著歷史積淀和現實根基。由于國內外分裂勢力等因素,新疆部分不明真相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存在對國家認同等基本問題認識不清,這勢必影響到新疆的長治久安。費孝通認為,將少數民族分開研究,不易掌握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故而對新疆特培生國家認同建構的群體傳播機制研究需著眼特培生群體內各民族互動關系,根據挖掘的傳播內容,探討新疆特培生國家認同建構的群體傳播機制,為今后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研究提供新方法。
[1]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41.
[2]馬衍陽.《想象的共同體》中的“民族”與“民族主義”評析[J].世界民族,2005(03):70-76.
[3]喬瑞金,曹偉偉.霍布斯鮑姆的民族國家思想[J].哲學研究,2013(05):26-32.
[4]陳曉律.現代化進程中的民族問題[J].世界歷史,2014 (04):99-113+159-160.
[5]潘美娟.厄內斯特·蓋爾納:《民族與民族主義》[J].學海,2004(01):193-194.
[6]劉玲,裴圣愚.王希恩.民族過程、族性理論與當代民族問題解析[J].民族論壇,2014(06):58-66.
[7]顏英,何愛國.霍布斯鮑姆“民族主義”史學研究綜述[J].理論與現代化,2013(05):119-124.
[8]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04):3-21.
[9]賀金瑞,燕繼榮.論從民族認同到國家認同[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3):5-12.
[10]南長森.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新聞傳播與國家認同研究[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4:179-180.
[11]韓震.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及文化認同——一種基于歷史哲學的分析與思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106-113.
[12]彭偉步.美國少數族群傳媒關于族群和國家認同的研究[J].太平洋學報,2009(10):1-5.
[13]隋巖,常啟云.社會化媒體傳播中的主體性崛起與群體性認同[J].新聞記者,2016(02):48-53.
G206
A
1674-8883(2016)15-0033-02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建構的媒介傳播策略研究”(15YJCZH181);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現代化歷程中的認同危機與新疆居民身份構建問題研究”(15BZX107)
王忠國(1978—),男,新疆沙灣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傳播學理論及應用。閆國疆(1970—),男,新疆哈密人,新疆財經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