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樂
(廣西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新記《大公報》“四不”方針新聞專業精神和現實意義
徐樂
(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西南寧530004)
《大公報》是中國近代新聞史上唯一一家擁有百年報齡的報紙。其“四不”方針—不黨、不賣、不私、不盲是民國著名報人張季鸞在《本社同人之志趣》一文中明確提出來的,在當時國民黨反動新聞統制年代獨樹一幟,為當時的民眾發出最強有力、最客觀公正的聲音。本文從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的角度探討“四不”方針,并探索在當今媒體改革中其專業精神的可行性及現實意義。
新記《大公報》;“四不”方針;現實意義
1926年9月1日,張季鸞發表社評《本社同人旨趣》,第一次提出了“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辦報宗旨。不黨,即“純以公民之地位發表意見,此外無成見,無背景。凡其行為利于國者,擁護之,其害國者,糾彈之”。不賣,即“不接受一切帶有政治性質之金錢補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入股投資。是以吾人之言論,或不免囿于智識及感情,而斷不為金錢所左右”。不私,即“本社同人除愿忠于報紙固有之職務外,并無他圖。易言之,對于報紙并無私用,愿向全國開放,使為公眾喉舌”。不盲,即“夫隨聲附和,是謂盲從;一知半解,是謂盲信;感情沖動,不事詳求,是謂盲動;評低激烈,昧于事實,是謂盲爭。吾人誠不明,而不愿陷于盲”。[1]張季鸞所言概括了新記《大公報》的“四不主義”辦報方針其本質,這是促使新記《大公報》取得輝煌成就的重要因素。
張季鸞的新聞思想處于近代“文人論政”思潮步入新時代的背景之下。他認為,文人辦報不應只是服務于統治階級,而是應該作為一支強有力的獨立力量,所面向的服務群眾應該是更大范圍上的公眾,所起的作用是溝通社會各界,構建輿論。
新聞專業主義體現在張季鸞以及《大公報》“四不”方針的許多地方。20世紀50年代之前,社評在報紙上處于舉足輕重的位置,《大公報》自然也不例外。15年的《大公報》編輯生涯,張季鸞撰寫的社評不計其數,大至國家存亡,小有街談巷議。《大公報》刊登社評在報人共同追逐時效性基礎之上,講究評論的思想性、深刻性;迎合當時讀者對時局形勢以及政界要人最新動態的關注,在對事實真實準確的報道之上,梳理事件來龍去脈,注重紀實性、全局性,對新聞主要人物評價客觀獨到,民國無數風流人物,嬉笑怒罵躍然紙上;思維縝密,文字通俗;標榜公正客觀,敢發他人不敢發之言,不存在任何偏袒觀點。這些都與立志新聞工作應遵循真實、全面、客觀、公正的新聞專業精神不謀而合。
當然,與新聞專業理念在實踐的過程中遇到的強大政治阻力一樣,《大公報》的“四不”方針并不是完全無黨派觀念區別的。政治上的巨大壓力,往往使媒體偏離新聞專業理念。吳鼎昌、張季鸞、胡政之等人作為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和發言人,具有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當蔣介石和軍閥混戰時,處于兩邊都得罪不起的窘迫地位;當國民黨軍隊對共產黨農村根據地進行圍剿時,《大公報》為國民黨出謀劃策;當日本侵略者踏入中國領土,民族矛盾超越階級矛盾,《大公報》立即站在全民救亡的立場上,對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表示強烈譴責。解放后,《大公報》被貼上“小罵大幫忙”的標簽,張季鸞和王蕓生一批大公報骨干受到嚴重批判,這也成為《大公報》最終在大陸銷聲匿跡的部分原因。
新記《大公報》在建國初期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的重視。毛澤東著重提出:報紙的總編輯要學習張季鸞,要總結解放前《大公報》的好經驗,并且一定要把對我們有益的東西學過來。周恩來肯定大公報的愛國主義,以及它培養了不少有用的新聞人才。《大公報》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影響巨大,并且獲得國內外報界的一致好評,對于當今媒體也有著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一)不黨——解除“報禁”,開放言論
張季鸞的“不黨”方針,是近代“文人論政”傳統發展到高峰時期的特殊時代的產物,反映出知識分子渴望運用他們心中所認為最恰當的治國之道改變不滿的現實,影響國人落后的思想和言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推動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而面對現今媒體政黨化、聲音同質化的現狀,最根本的是要改變體制,改變過去僵化的條條框框。首先,應該從解除“報禁”開始,開放言論,打破過去的報道禁區,增加政事要聞的透明度和開放度,增加社評數量,讓讀者在專家學者的真知灼見當中開闊思維。對社會陰暗面的報道曝光也應該適當增加,將媒體輿論監督的職能應用于解決民生困境,解決人們關心、渴望得到改善的物價問題、教育問題、政府財政透明度問題,最大限度還言論自由于人們,真正使群眾的知情權得到保障。只有開放言論,報刊才能真正成為民眾了解政治、參加政治的有效渠道。
(二)不賣——嚴厲監督,樹立正氣
《大公報》的經濟獨立,決定了其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發出獨立自主的聲音而不依附于任何政治集團。而在廣告費成為媒體維持經營成本、實現企業盈利的今天,媒體接受政府財政撥款,盡管不比計劃經濟年代的龐大比例,但依然有一小部分。相對于這種情況而言,媒體腐敗是嚴峻而普遍的現象。在市場經濟逐漸完善、不斷發展的今天,經濟主體多元化的同時,媒體數量迅速增長,而媒體有限的新聞資源滿足不了市場主體的需求,供需矛盾導致一些單位、個人為博名聲,不惜與媒體進行權錢交易,拜金主義的價值觀思潮散布到了“公眾喉舌”的新聞媒體。同時,媒體監督機制不完善也是滋生腐敗的一個因素,《新聞法》遲遲未出爐,媒體腐敗懲罰條例也是懸于空中樓閣,處于沒有強制約束力的狀態。
因此,要設置對媒體嚴厲監督的社會體制,受理關于新聞媒體和從業人員的投訴消息,受理群眾來信來訪,開辟媒體專門渠道,讓公眾對媒體以及人員的言行進行評論披露。司法機關加強對媒體腐敗的打擊力度,同時通過典型案例的報道,才能夠在媒體人的思想中樹立正氣,吸取教訓,養成清廉自愛的好風氣。只有這樣,才能使新聞媒體真正對得起“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的稱號。
(三)不私——順應時勢,貼近受眾
張季鸞的“無我無私”辦報觀,與現今報紙作為“公眾喉舌”的職能具有非常大的共通點。作為一份政商合一性報紙,《大公報》在追求商業盈利方面,以報道人們關心的新聞話題,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富有知識性、趣味性的副刊,最大限度地走近讀者,銷售量在當時報界也是名列前茅。在追求政治利益方面,《大公報》以敢言出名,敢于評判當時國民黨政府的錯誤決策,國難當頭之時堅決維護本民族利益,對抗日本侵略者。
今天我們看“不私”方針,對于媒體規范自身報道方向,改正新聞報道當中的不良傾向,做好政府和民眾的溝通橋梁,引導讀者是非常有幫助的。不可否認,現在的社會呈現浮躁化,圖像視頻刺激著受眾的視覺和聽覺,網絡的發展使報紙不再是公眾接觸媒介信息的首選,公眾已難以靜心坐下來仔細閱讀一份版面被大部分文字填滿的報紙。所以,報紙的發展也應當順應時勢。而一份報紙能夠在幾十年的風雨歷程中富有影響,留名于世,不是靠刻意迎合受眾口味,刻意走內容趣味化、低俗化,而是在堅持走喜聞樂見的辦報形式的同時,適當與讀者保持距離,避免黃色新聞蔓延。利用報紙媒體的優勢,加大深度報道和專題報道,選擇社會的熱點現象加以評論,解決受眾日常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鼓勵對事件現象存在合理的不同意見的讀者加入討論行列,加大讀者對報紙新聞采寫、副刊專欄的參與度,讓讀者受眾的想法有機會成為印刷成品上的鉛字。
(四)不盲——發表己見,打造品牌
《大公報》夾雜在外資商業報紙、共產黨報刊和國民黨黨報之間,找到了一條嶄新的路徑,盡管趨于當時的局勢未能有太大的反叛行徑,但是在“文人論政”的年代開啟了一種由知識分子主導媒介經營編輯,不隨波逐流,敢于對時代不公現象發出抨擊模式,如一股清流般浸潤著當時受苦受難的民眾。
相比之下,媒體同質化是現今媒體市場一個難以忽視的通病,這不僅僅表現在版面分布的一致化、選題上的一致化,更體現在觀點上呈盲目隨大流的趨勢。無可否認的是,當技術發展、信息資源共享已成為社會整體共識的時候,采訪獨家新聞已成為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靠稀有新聞素材獨占鰲頭的時代已經過去。造成的結果是,翻開同城報紙,出現的重要新聞幾乎千篇一律,沒什么新鮮感,許多報紙在跟風過程中早已喪失了原有的風格和個性。在善惡難辨的年代,對一個事件過分地下定義只會引發群情激昂的非理性探討。
“不盲”不是盲目標新立異,而是在信息量突飛猛進,人們的意見不再普遍單一的今天,在理性的范圍內敢于發表自己的聲音,當社會思潮出現偏離失誤,當社會問題出現爭議的時候,冷靜分析來龍去脈,剖析問題,尋找解決之道,從多個角度思考。此外,需要新聞工作者平時多關心時事要點,多學習相關知識,提升自己的文字功底和思想內涵。同時,在媒體同質化的今天,媒體想要取得勝利,就必須打造自己的品牌,營造良好的企業形象,在品牌標識、版面安排、新聞質量、發行經營等方面揚長避短,讓受眾記住自己最閃亮的特質。
[1]張季鸞.大公報一萬號紀念辭[N].大公報,1936-05-20.
[2]劉文輝.新聞專業主義“中國質素”重構的維度[J].編輯之友,2016(05):37-42.
[3]李金銓.回顧《大公報》和張季鸞的文人論政[J].新聞記者,2015(11):44-48.
G210
A
1674-8883(2016)15-0078-02
徐樂,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