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公報》與近代湖南聯省自治思潮"/>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程漢華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
“以公為名,以勇御物”
——湖南《大公報》與近代湖南聯省自治思潮
程漢華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
由于近代社會一系列的動亂不安,導致民初的民主共和的重建不再成為可能,此時聯省自治思潮在近代湖南開始誕生。湖南《大公報》在民初共和思潮等各種思潮中都勇于擔當,敢于發言,尤其是在聯省自治思潮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時的青年毛澤東也以湖南《大公報》為平臺提出了“湘人治湘”和“全自治”的思想。從湖湘文化角度看,湖南人敢為人先的精神,以及湖南地處戰略要塞和南北要沖的因素,也促使了《大公報》品格的養成以及在聯省自治思潮中勇當先鋒。
湖南《大公報》;聯省自治思潮;湖湘文化
(一)湖南聯省自治思潮
辛亥革命的爆發,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政權。1915~1916年間,袁世凱在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后上演了廢共和而復辟帝制的鬧劇,后遭到全國反對旋即結束。而此時的中國想重新建立一個民主共和的政權也變得難上加難,中國的政治家以及很多仁人志士開始思考先建立起一個民主共和的省機關政權,效仿西方聯邦制,聯省自治思潮從此時開始誕生。為避免卷入南北戰爭,湖湘當局開始宣布實行“湘人治湘”的自治政策,先后得到了四川、云南等省區地方軍閥的響應,形成了聯省自治高潮。在此期間,湖南省正式頒布了中國第一部省憲法。聯省自治思潮最終隨著段祺瑞臨時執政府的垮臺以及國民革命軍北伐的節節勝利而退出歷史舞臺。
(二)湖南《大公報》
湖南《大公報》(以下簡稱《大公報》)是當時湖南地區影響力最大的報紙之一,創辦于1915年9月1日,第一任總理是劉人熙,是一份民國時期湖南新聞史上創辦歷史最久的日報,并因毛澤東曾與該報有過聯系而在湖南乃至中國新聞報刊史上成為頗有影響的唯一民營報。在中國新聞史上曾有8家以《大公報》為名的報紙,但其中7家都有歷史淵源,都是由天津《大公報》演變而來。只有湖南《大公報》是一家與天津《大公報》沒有延續關系的獨立的地方性報紙。
從歷史背景看,《大公報》誕生于近代中國一個動蕩的歷史時期,軍閥混戰,民心渙散,人民生活貧苦不堪。由于在當時一些社會運動和思潮中堅持立場,成為了湖南本地一個舉足輕重的輿論導向和匯聚平臺。從辦報宗旨看,《大公報》第一宗旨為“擁共和”,第二宗旨為排斥武人官僚和暴民政治。所以《大公報》就是“以擁護共和、鞏固國家為職志”。從時代條件來看,在《大公報》最輝煌的1915~1927年間,中國正處在軍閥混戰時期,言論和新聞的控制相對較為寬松。湖南雖然地處南北要沖,但是南北各方因勢力牽制,也無暇顧及湖南,所以《大公報》獲得了一個很大的發展空間,可以按照自己的立場“有言必論”。
《大公報》積極地促進聯省自治的發展,自覺擔當,作為輿論引導和匯聚平臺,以毛澤東和龍兼公為代表的筆者在《大公報》報紙時評板塊和其他欄目中發表言論,與“聯省自治”共進退。
(一)《大公報》:“聯省自治”思潮中的輿論平臺
20世紀20年代,聯省自治口號在湖南率先提出,一時間得到了四川、貴州、云南、廣東、湖北等多省的響應,湖南也由此成為聯省自治思潮中的先驅省份。1920年9月3日,大公報開辟“湖南建設問題”專欄。第一稿就刊登了毛澤東的《湖南建設問題的根本問題——湖南共和國》一文,自此開始大規模地報道“自治”的內容。
首先,“自治”出臺之前,積極探索自治辦法。在“自治”的呼聲剛剛興起之時,《大公報》就立刻投入了報道之中。戰亂過后的湖南人都在思索如何來建設湖南,如何恢復湖南的元氣。《大公報》還刊登大量討論關于“怎樣建設湖南問題”的文章,如《大公報》1920年9月4日發表的其主筆張平子的《湖南建設問題的第一著》等文章,積極引導“自治”的發展方向,并且參與省憲制定。
其次,省憲草案出臺之時,開辟專欄積極討論。1921年4月21日,《湖南省憲法草案》出臺,《大公報》當日就對其進行登載,并在第2天開辟“省憲討論”的專欄。從4月22日開始到6月19日兩個月間,“省憲討論”專欄刊登討論文章達到58篇,比上一年“湖南建設問題”專欄討論的積極程度要高出許多。
另外,省憲正式出臺后,《大公報》刊撰《省憲淺釋》給予高度關注。1922年元旦當天,湖南省公布了《湖南省憲法》。《大公報》開始連載龍兼公撰寫的《省憲淺釋》,對省憲進行全面的解讀和釋義,另一方面《大公報》負起了監督省憲的職責,監督憲法條文在實際中的應用和落實程度,達到了就算被查封也在所不惜的地步。
(二)毛澤東與湖南聯省自治思潮
在當時湖南聯省自治思潮中,湖南《大公報》的影響力除了來自于它及時報道時事和社會新聞,更是由于毛澤東曾為《大公報》寫稿,用報紙作為輿論陣地,為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講話,進一步擴大了報紙的影響力和發行量。
毛澤東在整個聯省自治思潮中,在《大公報》以及其他報紙上發表了眾多文章,積極討論湖南建設的根本問題。《大公報》的“湖南建設問題”專欄,第一稿刊登了毛澤東《湖南建設問題的根本問題——湖南共和國》一文。此后的時間里,毛澤東同樣看到了《大公報》在湖南的影響力,持續在其版面上發表論說,表達自己的自治思想。
毛澤東關于自治的觀點,大致有以下幾點:
第一,“湘人自治”和“全自治”。毛澤東反對當時一些“湘人治湘”的觀點,提出了“湘人自治”的觀點。在毛澤東看來,“湘人自治”指的是全體湖南人民自己治理自己區域事務,“組織完全的鄉自治,完全的縣自治和完全的省自治,鄉長民選,縣長民選,省長民選,自己選出同輩中靠得住的去執行公役這就叫作‘湘人自治’。”通過民主方式來參與決議本社區大小事件,這就是把權力放到民眾自己手上。另外,毛澤東主張湖南人民要實現“全自治”,要取得自己處理自己事情的完全主權,并做好其他省份“全自治”的模范作用。
第二,建立“湖南共和國”。毛澤東在《大公報》的“湖南建設問題”專欄發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湖南建設問題的根本問題——湖南共和國》。他更是針對1920年9月5日龍兼公的《湖南門羅主義》一文于翌日在“時評”發表《絕對贊成<湖南門羅主義>》一文。毛澤東認為“最好辦法,是索性不謀總建設,索性分裂,去謀各省的分建設,實行‘各省人民自決主義’”,建立一個湖南共和國。
陳獨秀的一篇名為《歡迎湖南人的精神》文章曾提到:“湖南人的精神是什么?‘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湖南孕育了“無湘不成軍”的“湘軍”形象,孕育了眾多領袖人物,還孕育了《大公報》這樣的優秀言論平臺,近代各種運動和思潮都和湖南有著割不斷的關系與舍不棄的牽連。
湖南人也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那是一種“從古代湖湘文化繼承下來并加以發揚光大的那種敢為天下先,‘無所依傍,浩然獨往’,勇于奮斗,不怕犧牲的‘特別獨立之根性’”。從這個角度看,湖南人的性格也是《大公報》同仁的性格,包括劉人熙、龍兼公在內的編輯和主筆們都敢為人言。
有學者將近代以來湖湘地區“湖南人現象”分為了三個時代:第一,以曾國藩為代表的“無湘不成軍”的第一代“湖南人現象”;第二,以前期的譚嗣同、黃興、蔡鍔為代表的“廣東人革命,湖南人流血”的第二代“湖南人現象”;第三,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毛澤東”的第三代“湖南人現象”。這三代“湖南人現象”貫穿了中國近代歷史,從曾國藩的湘軍打敗太平天國鞏固政府政權,到黃興、蔡鍔推動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最后到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建立新中國,湖南人都在近代歷史上涂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能看出來湖南人不怕艱險的品質和率先實行聯省自治的氣魄。湖湘文化對湖南地區人格的影響以及形象的塑造有著莫大的作用,這也使得湖南在近代中國社會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湖南《大公報》是一份對近代湖南發展起著關鍵作用的民營報紙,是湖南本地社會的傳聲筒,也是湖南人獲得外界信息的平臺。由于時代的因素,聯省自治思潮在湖南這塊土地上率先誕生,《大公報》也為此付出了幾乎全部的精力,用輿論引導人民,用知識開啟民智,用良心監督政府。湖南《大公報》為近代湖南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聯省自治失敗,《大公報》又堅定地迎向了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民主與科學思潮和大革命思潮,繼續在湖南這方土地上發揮著中堅作用。
[1]李貞剛.毛澤東與湖南《大公報》[DB/OL].人民政協網,http://www.rmzxb.com.cn/jrmzxbwsj/wh/ws/2008/01/25/106360.shtml,2008-01-25.
[2]田中陽.論湖南《大公報》的科學話語傳播[J].船山學刊,2006(3):136-139.
K258
A
1674-8883(2016)15-0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