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莎莎
(成都理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59)
電視民生新聞報道中的法律失范分析
楊莎莎
(成都理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59)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電視新聞行業快速發展,欄目種類日益豐富,隨著新聞欄目質量的不斷提高,新聞信息的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當前,我國電視民生新聞體系已經比較完善,在助推中國夢、弘揚主流價值觀以及傳遞正能量方面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盡管民生新聞欄目普遍都盡全力貼近人民和生活實際,在一定范圍內也積累了相當可觀的人氣,也得到了群眾的好評,然而在互聯網技術新媒體平臺的深層次影響下,輿論環境日益復雜。尤其是新聞體制發生變化后,一些電視節目為了追求收視率以及在經濟收益的驅動下,其所制作的新聞內容日漸庸俗,有些新聞節目不惜打破行業底線,造成嚴重的法律失范問題。新聞節目是重要的新聞信息放送平臺,傳遞正能量是新聞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在利益的驅使之下,一些新聞節目的播報方式以及播報內容游走于法律的邊緣甚至已經明顯沖破了法律的界限。其不僅沒有認真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反而無端給觀眾造成了負面的心理影響。因此,針對電視民生新聞報道中法律失范問題制定科學有效的對策迫在眉睫。
電視新聞;民生報道;法律失范
(一)刻意回避負面選題,侵犯受眾知情權
民生新聞在播報內容的選擇方面,電視臺通常都會有非常明確的規定,不可以播報對觀眾造成負面影響的新聞。受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政府以及地方電視臺缺乏開放意識,對各方媒體的監督采取無視的態度。他們一味地認為,負面新聞對社會的穩定以及地方的形象會造成不利影響,這直接造成了地方電視臺只講立場不講是非,對本地所發生的負面新聞一味地采取封殺的態度。另外,有些地方電視臺一味地扮演政府喉舌的角色,延續著計劃經濟時代的傳統新聞體制,對政府工作的失職方面不批評、不討論。電視新聞固然需要明確的題材內容限制,但是一定要堅持是非先于立場的原則,放棄傳統的保護主義,堅決避免出現侵犯社會受眾知情權的情況。
目前我國已經全面進入信息化時代,民眾的現代化公民意識日益提高,通過互聯網平臺,人人都是監督者與輿論傳播者。基于互聯網的開放性特征,電視新聞報喜不報憂的做法已經無法起到“遮丑”的作用,避負就正的行為往往淪為公眾不滿的來源。根據《國家人權行動計劃》顯示,政府高層將會對媒體機構以及相關從業人員進行合法權益的保護方面提供制度保障,最大限度地保障媒體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全力維護民眾和當事人的知情權。可見,新聞媒體有十分明確的權利和義務來履行新聞報道的職責。
(二)采訪行為失當,損害當事人聲譽
在許多情況下,新聞記者會采取暗訪的方式來采集新聞素材,所用到的視頻采集工具主要是“紐扣式”和“針孔式”攝影機,將其放入公文包里面運用偷拍的方式來采集素材。然而根據《刑法》和《國家安全法》的有關規定,非法使用竊照、竊聽之類的器材都是犯罪行為。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在使用相關器材之前都要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申請,在得到正式的授權和批準之后才可以進行拍攝工作。在現實情況下,許多媒體記者經常會采用竊照、竊聽的方式進行新聞素材的采集工作,這對相關當事人的隱私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
另外,一些新聞媒體記者在暗訪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當行為,沒有充分考慮到保護消息提供者安全的有關事項,同時也對消息提供者的聲譽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
(三)編后評論失當,侵犯當事人名譽權
新聞,尤其是民生新聞所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受眾面廣,這就需要對新聞進行相關的評論來突出新聞的主題、引導輿論走向并且豐富新聞的內涵。然而,這種相對主觀的新聞評論有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丑化、夸大、污蔑、諷刺等現象,甚至對當事人進行詆毀,對當事人的聲譽造成了嚴重影響。
(四)主持人缺乏法律常識,媒介審判問題嚴重
一直以來,民生新聞習慣于站在道德的至高點上對新聞事件進行審視與評論。另外,我國地方電視臺政府背景十分深厚,其評論與審判明顯傾向政府以及有關部門,其新聞評論的客觀性無法得到充分的保證。然而,民生新聞往往又著重強調播報用語以及播報方式都要采用比較開放的思路和態度,加上一些新聞節目主持人缺乏法律常識或法律意識比較淡薄,十分容易出現新聞評論不客觀的現象,產生道德爭議。由于現在的新聞節目制作工作節奏很快,主持人的選用通常都比較臨時,新聞播報的準備工作不夠充分,對新聞事件并沒有深入地了解,所有的資料只是編輯提供的新聞稿。然而,對新聞內容進行評論又是節目主持人的必要工作,在臨時倉促的情況之下難免會加入個人的主觀判斷,導致新聞評論的客觀性無法得到保證。
(一)堅持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原則,尊重受眾的知情權
作為輿論監督和引導的主要單位,新聞媒體有責任和義務對重要的民生事件進行客觀公正的報道。合理運用新媒體技術可以起到引導輿論走向的作用,幫助受眾群體推動民生問題的解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工作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電視民生欄目要踐行批判精神,對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新聞進行客觀真實的報道。
(二)堅持“明主暗輔”的采訪原則,注重保護當事人的隱私
對于暫時不宜公開、社會影響較大、涉及面廣的新聞,需要事先向上級有關部門進行及時的匯報,在沒有得到許可之前,暫時不進行公開播放。所進行的暗訪工作需要在公開訪問被拒絕的情況下進行,并且對所采集到的新聞素材進行精細的剪輯處理。
(三)明確隱匿權使用規則,建立線人保護機制
民生新聞的報道,要盡量避免使用匿名的消息源,只有信息在得到明確核實或者關系重大公共利益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隱匿權。在有必要使用隱匿權的情況下,也要對具體緣由進行說明,保證新聞報道的公信力以及權威性。
在民生新聞的報道中,相關從業者要堅持自律,強化法律意識,推動電視民生新聞的可持續發展。
[1]鄧建中,李鵬程.電視民生新聞報道中的法律失范與對策[J].傳媒,2015,12(23):117-118.
[2]李哲.弱勢群體報道中新聞倫理的失范與建構——以齊魯頻道民生新聞節目為例[D].山東師范大學,2014:23-23.
G222
A
1674-8883(2016)15-01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