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h第一初級中學 朱春波
找準切入點,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江蘇省濱??h第一初級中學 朱春波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已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隨之,“從何處切入,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也成為大家探討的課題。筆者從教學實踐中感受到,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切入;從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切入;從培養學生的大膽想象能力切入;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切入;從培養學生的開拓思路方法切入等方面,效果顯著。
精神 質疑 想象 思維思路 切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就明確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蹦敲丛谡Z文教學中如何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呢?我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切入。
創新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前提,因為學生學習多是受家庭和學校知識的傳輸,他們多養成了全盤接受知識的習慣,認為老師、課本都是知識的權威,他們都為惟馬首是瞻,沒有任何的疑惑,更談不上創新思維。因此,我首先要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開始,告知學生,當今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競爭實質是科技競爭,是創新的競爭,我們國家綜合實力要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要想趕上和超過發達國家,就必須不斷自主創新,需要許多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需要我們青少年從小就要有創新意識。同時我還通過大量如詹天佑主持修筑我國第一條鐵路,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等名人創新故事,進一步強化學生為國強大的創新意識。
要創新,就要善于探究,而要探究,就要從質疑開始,有了疑問,才會沿著疑問的方向探索,從而有所創新。所以我在語文教學中,要求學生大膽質疑,學生不敢疑我就激疑,讓學生把疑問都提出來,進而再引導大家共同去解決問題,并適時給予肯定、表揚。使學生樂于質疑,爭相質疑。如教學《藤野先生》一課,我在學生通過閱讀分析,贊賞魯迅思想藝術成就后,就問學生有沒有值得質疑的地方,學生多搖搖頭。我說真的沒有嗎?老師要看看哪位同學敢于質疑課本,向文學大師魯迅挑戰的?在我的激勵下,有學生鼓起勇氣說:“文學能喚起人們覺醒,共同起來跟黑暗統治作斗爭,這對救國作用之大是肯定的;但魯迅認為學醫不可救國,這就忽視了醫學在救國中的重要作用,因為在經濟落后,人民生活疾苦而多病多難的舊中國,醫學對于救國同樣不可或缺……”在這種激發中,學生的質疑精神得以閃現和培養。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他告訴人們,要學生有創新思維,就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力,有了想象力,就會有奇思妙想,有了奇思妙想,就可能出現創新。為此,我充分挖掘課文中一切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因素,讓學生展開想象。如《長征》一課中描寫道:在長征過草地時,為攻占婁山關而失去一條腿的英雄周團長,眼見抬著他的兩個戰士因饑餓而生命垂危,毅然地將所剩不多的炒面留給戰士,繼而爬向草塘赴死。為讓學生體會周團長做出這一壯舉時所體現出來的偉大,我啟發學生想象周團長爬向草塘前都想了些什么。學生通過展開想象,深切地體會到,周團長赴死,不是消極怯懦的回避艱難,而是為他人著想,從大局出發,把生的希望留給年輕戰士,同時以慘烈的壯舉來催喚人們鼓足勇氣勇往直前,走出草地……這樣既能使學生為周團長這悲壯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又巧妙地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發散性思維是創新思維的主要部分,學生有了發散性思維,創新性思維才能成為可能。因此,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是觸發創新才能的重要環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認真發掘教材中的發散點,對學生進行發散式的思維訓練。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通過以下等處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如1.第一自然段“……連那最末次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一段話中的“確鑿”與“似乎”矛盾嗎?2.文中插敘美女蛇的故事是否與主題一致?3.三味書屋與百草園兩處故事所體現出來的主題是否一致?通過這些問題的討論,不但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且促進了全體同學對課文內容、文章的主題、作者的寫作藝術等方面的深化理解。
善于創造的人,一般都能很好地開拓自己的思路,與眾不同地從另一個角度、另一個思路去思考。換言之,所謂創新就是做法與前人的不同,效果更好。所以我在許多課文的教學中,直接要求并鼓勵學生可以另辟蹊徑,從另一角度去思維去審視文章的遣詞造句、選材、立意等,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有的課文還可直接用逆向思維的方式,啟發學生想象:“如果不這樣,還可怎樣?”如《愚公移山》一課,我問學生,如果不移山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我這一問題才拋出,學生就爭相發言:“可采取搬家的辦法……”“可在兩座山邊鑿一條小道……”“可買炸藥來炸……”在這樣逆向思維中,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潛移默化地得到了培養。
現在,為了適應創新時代的要求,國家又進行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為我們創新教育帶來了強勁東風;新課程理念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新的教學方式,又為課堂實施創新思維培養提供了有效途徑。因此,我們可以將上述五個切入點滲透在教學中,并努力鉆研教材,發掘一切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具體切入點,為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培養更多的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