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芳(新疆庫車縣實驗中學 新疆庫車 842000)
論初中歷史教學中民族團結進步意識的培養
劉 芳
(新疆庫車縣實驗中學 新疆庫車 842000)
初中歷史教學中民族團結進步意識的培養,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促進經濟發展,促進和諧班級、校園的建設,加強青少年素質教育。初中歷史教學中民族團結進步意識的培養主要包括,民族平等意識的培養,中華民族意識的培養。在民族團結進步意識培養中應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注意“民族英雄”內容的講授。
初中 歷史 教學 民族團結進步 意識
歷史學科作為人類文明的總結,記載了世界上各民族產生、發展、消亡和各民族之間相互學習、相互融合的過程,是對學生進行民族知識傳授、民族團結進步意識培養的重要途徑。[1]
1.維護民族團結,促進經濟發展
(1)民族團結進步意識的培養,有利于青少年學生自覺抵制民族分裂活動,自覺履行維護民族團結的義務;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 第一,可以幫助青少年學生認識歷史真相,揭露分裂分子的陰謀詭計,反對民族分裂,為維護民族團結做出貢獻。第二,民族團結進步意識是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久治安的重要的保證。
(2)民族團結進步意識的培養,有利于社會主義經濟協調發展
初中時期是一個人的國家觀、民族觀孕育形成的基礎時期,從此時開始對其進行民族團結進步意識的培養,對其個人未來成長及祖國的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若沒有民族團結進步意識,就談不上民族團結的局面;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就談不上經濟的發展。民族團結進步意識的培養,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事關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2]
2.促進和諧班級、校園的建設
民族團結是關系“國家統一,社會穩定,邊防鞏固,建設成功的大問題”。做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就是做穩定工作,做維護國家統一的工作。民族團結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而學校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一個小社會,在校園中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培養其民族團結進步意識,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筆者所任職的學校漢族學生占多數,少數民族學生占少數,在班級管理和教學中始終滲透著民族團結進步意識的培養,使同學之間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幫助、相互學習,形成團結、奮進的學習氛圍,有利于促進班級和校園的和諧建設。
3.加強青少年素質教育的需要
進行民族團結教育是加強素質教育的需要,素質教育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要教育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懂得各民族平等的道理。民族團結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當代青少年肩負建設祖國的偉大使命,不僅需要具備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還需要對各種歷史社會問題有深入分析的能力。初中歷史教學中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認識理解以及分析解決民族問題的能力,提升其自身素質。
1.民族平等意識的培養
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的前提。培養青少年學生的民族平等意識,是培養民族團結進步意識的前提。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1)充分引導學生認識各民族歷史貢獻
費孝通先生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一書中提出,中華文明作為人類社會古老而經久不衰的文明之一,開始形成的時候就是黃河農業文化與長城以北草原文化結合的產物,二者在長期的碰撞、交流中互相吸收、融合,尤其是農業文化吸收草原文化,壯大自己,構成了中華文明最基本的成分。大量史實證明,少數民族在創造與發展他們自己的經濟和文化的同時,為開發建設祖國的邊疆地區,為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作出過巨大貢獻。例如,蒙古族忽必烈結束了祖國境內幾個政權并立的局面,建立元朝政權,統一的局面促進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在此后六百多年的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出現大規模的、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又如,雄偉壯麗的北京,是漢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經過長期艱苦勞動共同建造的。這些生動的例子,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各民族在中國歷史發展演變中所做出的歷史貢獻,有助于促進學生民族平等意識的形成。[3]
(2)充分引導學生發掘各民族優秀文化
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是歷史上各民族人民共同開發、共同創造的結果。偉大的中華文明是各族人民辛勤勞動和創造的結晶。如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的名著《千金方》就吸收了回紇醫學上“火、氣、水、土”四物的理論和許多少數民族的藥方。張騫通西域后,那里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蘿卜等植物,天馬、汗血馬等良種馬開始傳入中原。文學藝術方面,我國少數民族的舞蹈藝術和器樂傳入中原,豐富了中原地區人民的藝術生活,造就了豐富多彩的傳統中國民族文化。現在的胡琴、琵琶、小鼓、腰鼓等樂器都來自西域“胡部”。瑤族的長鼓、苗族的蘆笙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少數民族的繪圖、雕塑等藝術成就很早就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大同云岡石窟、敦煌壁畫、克孜爾千佛洞壁畫等都凝聚著少數民族藝術家的高超智慧,成為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的東方藝術的代表。
(3)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漢民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
能否正確看待漢民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是民族問題的核心。在我國歷史上,雖然存在著民族壓迫和歧視,各民族之間也不時有戰爭,但是各民族之間的政治聯系、經濟往來、文化交流,仍然沖破種種障礙,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友好互助是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中學歷史教科書就是按照這種精神來敘述的。如兩漢時期,雖然有漢與匈奴的戰爭,但是教科書還是通過張騫通西域、昭君出塞等史實著重敘述了漢同西域人、匈奴人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歷史。例如“岳飛抗金”的歷史,學生們非常感興趣,他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受評書或小說的影響把“宋”看成“自己人”,而把“金”看成侵略者。為了糾正學生的認識偏差,教師就需要講清漢族同女真族的關系,使學生認識到岳飛抗金是我國國內的民族戰爭,戰爭的雙方都是國內的民族,只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而沒有侵略和被侵略之分。[4]
2.中華民族意識的培養
(1)中華民族的民族融合
漢民族約形成于秦漢時期,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現在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在我國歷史上,各民族之間有過矛盾也有過戰爭,但民族間的團結、融合一直是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流。我們可以舉出很多這方面的事例。 在講“和同為一家”一課“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部分內容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到吐蕃的目的是什么?通過思考、討論和對相關史實的分析:文成公主入藏帶去的書籍、谷物和蔬菜的種子,以及大批的工匠等,顯然是為了發展吐蕃的經濟文化,加強民族團結。民族大融合的歷史趨勢是曲折復雜的,但又是必然的趨勢,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例如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個民族混雜的數百年時間里,是民族大融合的結果,許多歷史有記載的族名如匈奴、鮮卑、羯、氐、烏桓等逐漸在現實生活中消失了。鮮卑拓跋部,進入中原地區后,由游牧生活逐漸改變成農業生活。北魏孝文帝進行改革,向漢族文明學習,改漢姓,說漢話,穿漢服,學漢制,尊孔子,與漢通婚等等,極大地促進了北魏鮮卑族的發展,促進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需要指出的是,民族融合不僅發生在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還存在于各少數民族之間。如歷史上的東胡,“被匈奴擊敗后不復存在,其民眾又分化、重新聚合為后來的烏桓和鮮卑族,而烏桓和鮮卑族又經多次演變,有的融入漢族,有的融于契丹、女真、蒙古、回鶻等族去了。”
(2)中華民族的民族抗爭
中國雖有56個民族,但各民族同屬于中華民族,形成了共同的中華民族心理和中華民族精神。我國境內的壯族、回族、滿族、藏族、蒙古族、土家族等各少數民族在認同自己屬于本民族的同時,均認同自己屬于中華民族,尤其是在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頭,其中華民族意識表現得十分突出。對此,我們可以列出眾多的史實:鴉片戰爭中清軍少數民族愛國將領陳連升(土家族)、祥福(滿族)、裕謙(蒙古族)等均為國捐軀;1888年,西藏軍民浴血抗擊英國侵略者的入侵;甲午中日戰爭平壤之戰中左寶貴(回族)犧牲,臺灣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入侵;抗日戰爭中馬本齋領導的冀中回民支隊表現英勇等等。
1.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
在具體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將歷史和現實相結合。將歷史教育與當今我國的民族政策聯系起來。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我們要了解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實,簡述香港、澳門回歸的史實,說明“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是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了解祖國大陸與臺灣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認識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比如,在講述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可以專門介紹鄭成功捍衛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的完整,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今天任何企圖將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的活動都是徒勞的和不可能成功的,也是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中國人民所不可能接受的。
2.注意“民族英雄”內容的講授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民族之間的關系是不平等的。無論哪個民族的封建統治階級都是借用封建正統觀以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來處理民族之間的關系、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特別是大漢族主義正統思想,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一直占據統治地位。因此,我們在評價民族英雄和民族歷史人物時,一定要堅持民族平等原則,克服狹隘的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強調從歷史出發,關注其對本民族形成統一及社會經濟發展繁榮所作的貢獻;對促進各族間經濟、文化等交往方面的貢獻;在反對外來民族侵略和國內異民族壓迫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對國家統一和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在學校開展以歷史教學為主的民主團結意識培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民族觀、科學發展觀,幫助他們深刻認識當前所發生的社會現象,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是至關重要的。歷史教學應堅持不懈地進行以民族團結為基礎的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了解中國歷史和國情、增強民族團結進步意識、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敞開雙手迎接臺灣回歸祖國的那一天,讓所有中華兒女都來慶祝國家繁榮昌盛和民族大團結的到來。
[1]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3
[2]姚本先《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王書荃《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十年研究回顧與思考》中國教育學刊 2007
[4]高永久《民族學概論》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