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偉(大連海洋大學 遼寧大連 116023)
科技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徑研究
趙忠偉
(大連海洋大學 遼寧大連 116023)
不斷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徑和方法,是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環節。重視并加強學生科技教育,實現科技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讓學生在科技活動的實踐中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對于促進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具有積極作用。
科技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
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深入、全面、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歷史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把思想政治工作創造性地落到實處,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責任。組織大學生開展科技活動,加強對大學生的科技教育,對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具有重要作用。[1]
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品德是由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因素構成的,其中認知是品德形成的必要條件之一。開展科技教育活動,核心作用是科學知識的傳授,學生通過學習,能更加理性地看世界,奠定了良好品德形成的認知基礎。這主要表現在理性認知需要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幫助學生明辨是非,摒棄各種腐朽、沒落的道德觀念,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依賴的事實依據的重要來源正是科技教育的成果;科技教育為環境道德教育提供認知基礎,它能幫助學生認識到生物多樣性對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從而使學生在實際行動中自覺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科技教育還為家庭道德教育提供認知基礎。[2]
與此同時,科技教育影響和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的選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能違背科技教育中講過的科學常識,違背科學常識的教育內容應排除在德育的內容之外。科學技術的內容最初僅僅包括科技知識,后來人們日益重視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如今人們要求在科技教育中進行科學社會責任感教育和科技道德教育,如進行生態道德教育、環境保護繁育等等。[3]
科技教育所培養的實事求是、無私奉獻、團結協作、民主討論等科學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力求培養的精神品質是高度一致的。創造性是科學活動的重要特點,但必須以尊重、依據、反映事實為前提;團隊協作、民主、奉獻是現代科技不斷發展的重要基礎,科學研究成果的取得既依賴于創新團隊的團結協作,又需要不同學派、不同觀點的碰撞。科學活動的諸多特點是辯證統一的,從這個層面來講,開展科技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教育成果是一致的,教育活動的開展可以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4]
1.確立科技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可持續發展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與目的是育人,就是要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與科技教育必然成為實現育人目的重要途徑與手段。在整個大學階段,高等學校普遍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把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擺在首位;普遍重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傳授科學知識,培養科學精神。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與科技教育,努力使大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精神境界、良好的文明修養,具有尊重事實、追求真理、創新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培養他們“愛國、愛校、愛家、愛自己”自尊心與自豪感,進而樹立起全面發展的人才質量觀。開展的教育活動,要突出學生所學知識的專業性、實用性,要注重對學生思維方式、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立志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出貢獻。
2.采取有效措施,為科技教育活動提供制度保證
開展科技教育,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學校要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形成有利于人才培養的環境和氛圍。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現實要求,要改變過去的命令式為啟發式,建立激勵和表彰制度,評選科技特色先進單位,表彰科技創新教育優秀教師和科技創新特長學生,鼓勵教師和學生指導和參與科技活動,充分調動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堅持做到以人為本,加強教學改革,通過建立創新考核評價標準,如改革評教、評學體系和改革考試內容與方法,來調動教師的創新激情;建立管理創新制度,積極推廣和完善學分制;改革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建立豐富多彩的創新實踐基地。要發揚民主,鼓勵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的發揮,設立創新基金,設立創新學分,鼓勵學生參加各種課外科技活動。[5]
3.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師通過課堂內外的言傳身教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因此學校要不斷加強教師的師德教育,使他們有理想、有抱負,愛崗敬業,嚴格要求自己,為人師表。對長期耕耘在教學第一線,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深受學生愛戴,有很高的教學學術水平,在校內外有較高的知名度,產生了廣泛教育影響的優秀教師給予充分肯定。要加強教師基礎教育能力的培養,做好新任教師的崗前培訓,要加強教師業務能力的培養,融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激勵教師開展科研、教研工作。要加強教師對外交流與實踐,選派優秀教師到國內外一流大學訪問、學習,開闊視野,博采眾長,提高其自身素質。[6]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注重塑造科學與品德教育并重的大學精神,形成健康向上的學術環境和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的主體是學生,加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自然成為傳承、發揚大學精神的重要載體。大學精神的本質特征可以概括為創造、批判和社會關懷精神,尊重科學、崇尚民主既是大學精神的具體內容,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重點要做好三個方面工作,一是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活動,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素質教育為基,要注重科技與人文教育并重,如通過開展科技文化節、思正教育主題活動等,濃厚校園文化氛圍,為學生個性發展搭建舞臺;二是堅持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注重體現學校的學科專業特色與校園文化底蘊,積極開展結合專業的社會實踐活動,如通過開展科技文化下鄉與社區服務活動、社會實踐調研等,使學生通過實踐接受教育、增長才干,為科技教育與品德教育的融合提供載體;三是組建、規范科技和文藝類學生社團組織,發揮學生骨干作用,依托學生社團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科技、文化活動,濃厚校園氛圍。
1.科技教育活動要體現群眾性
在現代社會,創新教育成為素質教育的一項基本內容。在學校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每個部門、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有義務和責任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作為自己份內的工作任務來抓好,這是全員育人的需要。校園科技活動的目的是要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科技活動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因此活動的主辦單位必須精心設計每一個活動方案,擴大活動的參與面,增強活動的吸引力。要把校園科技活動辦成群眾性的節日,群眾性的實踐活動。
2.科技教育活動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獲得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學習知識、技能情感、意志和體力的發展,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在教育、科技活動及其他有益活動的影響下,學生自身活動的結果。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經常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不斷修正活動內容和結構,使之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活動熱情,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3.科技教育活動要發揮課堂教學的導向性
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和訓練是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應講授科學知識,還應該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激發他們的創新欲望。在課堂上注重活動的導向性,要引導大學生關注世界科技的前沿,在世界科技的前沿上找到結合點。要緊密結合生產生活的實際和學生就業的需要,在擇業創業方面找到結合點,引導學生了解市場行情和企業活動,大膽開展創新活動。要結合大學生興趣和特長,在發展個性方面找到結合點,組織學生發揮個人的專長開展各種制作活動。
4.科技教育活動要講求實效性
課外科技活動能為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可通過豐富多彩的學術交流和學術活動,營造學術自由、平等的風氣,鼓勵學生求新、求異,尊重學生的獨立性和創新意識;可以學術研究、專題講座、論文交流等為紐帶,加強不同學科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可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在實踐中勤動腦、勤動手;可以積極開展科技類競賽活動,鍛煉和檢驗學生的實際水平,讓他們感受市場氛圍,增強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等。只有講求實效性,才能夠調動廣大同學參與科技活動的積極性,通過各種科技實踐活動,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科學精神,提高創新能力和協作精神。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4年8月26日.
[2]孫鶴汀.創造型人才培養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煤炭高等教育1998年第3期
[3]李太平.論科技教育與道德教育的關系.中國教育學刊 2000年第4期
[4]劉志軍.論主體性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建立.教育科學 1999年2月
[5]張德祥.新世紀高等教育的新使命:促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2002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文集
[6]祝運良.知識經濟時代科技教育與道德教育的關系探析.零陵學院學報(教育科學) 2004年第2期